社区里的“微光”故事:洪山基层工作者这样守护万家灯火

在洪山的街头巷尾,一场场社区治理的暖心故事正在上演。从老旧小区焕发新生到智慧社区建设提速,从党员下沉帮扶到邻里互助蔚然成风,一个个优秀社区正用创新实践诠释着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在这里,社区工作者们既是居民的“贴心人”,更是社区建设的“主心骨”——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化解矛盾,用真情凝聚人心。让我们走近这些充满活力的社区和社区治理的参与者,探寻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密码,感受那些让城市细胞更健康、更温暖的“洪山经验”。


优秀社区


01

珞南街道广埠屯社区

三大治理路径提升居民幸福感

图片

△“屯粮大妈”DIY活动


红色引领聚资源,织密治理网络。构建“五级架构”治理体系,整合32名居民骨干、94名下沉党员及15家共建单位力量,形成“红色方阵”。依托共建机制,实施59个惠民项目,成立健康理事会并推出“免费体检直通车”“健康屯”特色课程,推动资源精准转化为民生服务。


文化IP激活力,培育自治动能。挖掘“楚王屯粮地”历史文脉,打造“屯粮大妈”文化IP,举办公益市集、自治成果展等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培育36位社区先锋和8支本土志愿服务队,开展纠纷调解、便民服务56场。创新“先锋积分银行”机制,以积分兑换激励居民参与治理,形成互助共享的邻里生态。


民生工程破难题,提升幸福指数。以“微改造”破解民生痛点:拆除危房203平方米,改造排水系统解决积水顽疾;加装18部电梯,创新“阶梯分摊法”化解资金难题;引入高校资源开设“四点半课堂”,日均服务学童100人;建成“健康步道”及2个健康小屋,实现“老社区焕新颜”。



02

狮子山街道通惠社区

“通”力共治“惠”及万家

图片

△通惠社区便民服务活动


通惠社区作为保障型小区,服务3579户居民,其中低保、残疾等特殊群体2300余人。社区创新打造“通惠”工作法,破解基层治理“难”的顽疾。


党建引领聚合力。建立“大党委”联席会制度,形成民生实事清单。在各相关部门联合支持下,完成道路刷黑、二次供水等改造,组建文体队伍开展常态化活动,实现“居民提意见、社区抓落实”的良性互动。


资源整合惠民生。联合武昌首义学院开设“幸福食堂”,提供9元特惠套餐;安装31处自动灭火装置和1692个智慧烟感报警器,构建安全防护网。2024年承办全区应急能力提升现场会。


文明服务促和谐。打造“惠心有我”心理驿站,服务500余人次;开展“惠心有你”家教帮扶;建立“零工驿站”,帮助特殊人群就业。孵化助老社会组织,开办书法协会等老年活动。


社区先后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20余项,形成“难题共解、成果共享”的治理格局。未来将持续深化“五共”工作法,构建全域覆盖的基层治理体系,打造有温度的幸福家园。



03


洪山街道北港社区

“将心比XIN”促基层蝶变

图片

△北港社区居民在石磨坊磨绿豆圆子


北港社区为洪山区典型的村改居社区,服务3505户7205名居民,创新打造“将心比XIN”工作法,实现从农村到社区的美丽蝶变。


将党组织、辖区资源、便民服务覆盖小区,建立兼职委员制;组建红色工作队,开展活动300余次;设立小区党群驿站,提供20余项“零距离”服务,实现组织、资源、服务下沉。


三“心”聚力,与下沉单位实施13个共建项目;打造“时光隧道”展现变迁史;建设民俗文化园,复兴“石磨坊”传统,增强居民归属感。三项举措惠及居民5000余人次。


志愿活动“比”干劲、互助活动“比”奉献、评星活动“比”成效。培育6支志愿队伍开展服务437场;举办邻里活动20余场;评选“五星党员”等先进典型,构建“幸福邻里圈”,服务居民3628人次。


“XIN”服务践行群众路线。开设暑期托管班,举办青少年心理讲座13场;组建“水墨丹青”书画队等6个文艺团体开展各类文艺活动30余次;开展敬老活动40余场,实现全龄友好服务。社区先后获评市级示范社区等荣誉,未来将持续深化“党建+治理+文化”融合,让居民成为治理主体,共建和谐宜居新家园。



04


青菱街道黄家湖社区

校社融合赋能基层治理创新

图片

△黄家湖社区非遗扎染


黄家湖社区作为服务4所高校近8万师生的综合型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校社协同、多元共治”治理理念,打造基层治理新标杆。社区党总支以80%社工持证率为支撑,构建“一主四翼”15分钟服务圈,依托高校资源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四大共享空间,形成“校社联动绘七彩”特色党建品牌。通过建立高校院系负责人兼职委员制,年均实施技能培训等共建项目30余个,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社区注重全龄友好服务体系建设,青年志愿者占比72%,年均开展志愿服务260余次,惠及5000余人次;创新“银龄课堂”激活97名退休教师资源,组织健康讲座等文体活动30余场。社区先后斩获武汉市五星级党组织、湖北省志愿服务竞赛银奖等荣誉。未来将持续深化校社资源融合,打好党建、治理、服务、情感“四张牌”,让高校师生成为社区共建共享的核心力量。



优秀社区工作者


01


林梦莹

和平街道爱家国际社区党委副书记

十年用“笔”绘就基层治理幸福图


图片


扎根基层十年,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用党建之“笔”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以党建为笔,构建“社区党委——片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楼栋长”五级联动模式,培育百名“爱家好党员”,让62个党员中心户成为基层治理的“红色灯塔”。通过“9+9+X”组织架构,推动“党员护家”品牌提质增效,形成党建领治新格局。


以民意为笔,创办的“爱家学堂”已开设9大类35个教学班,累计服务4000人次,从社区教育示范基地成长为街道首所“老年大学”,书画、非遗等课程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学、居有所乐”。


以共治为笔,通过“一元捐”筹集资金,发动群众将荒废空地改造成“幸福爱家”广场;联合三社力量打造“爱廉说”文化长廊,居民创作的清廉作品成为社区文化新地标;用“共同缔造”工作法,把群众“金点子”变成治理“金钥匙”。



02


魏文清

卓刀泉街道名都花园社区副主任

扎根最小单元 做优民生服务


图片


扎根基层治理最小单元,以“三器”工作法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筑“安全防火墙”,构建“技防+制防+群防+心防”四维治理体系,通过安装高空监控、组建共管小组、联动专业人员排查隐患,使高空抛物事件锐减,安全防护网覆盖全社区。


架“连心桥”,创新“3+2+1”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整合三方资源,开展家庭教育讲堂、国学课堂等特色活动,建成国家级协同育人试验基地,培育青少年成长沃土。


设“稳压器”,发掘社区能人组建“白爹爹调解队”,运用“熟人治理”优势化解矛盾纠纷百余起,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构建起邻里互助的温暖生态。


作为基层党员,将继续践行服务宗旨,凝聚多方力量,以绣花功夫织就安全有保障、教育有温度、邻里有关怀的幸福社区,让民生“小改善”汇聚成美好生活“大洪流”。



03


何晓婷

梨园街道华腾园社区

党委委员、居委会委员

八年深耕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图片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扎根华腾园社区八年,深耕民生服务,聚焦老年化与特殊群体需求,以党建引领构建“党建+网格+楼栋”治理体系,460名党员带动17个党支部、5个网格、36个单元楼精准对接居民诉求。通过调研与共商机制,改造休闲广场、增设充电棚、修剪树木、建设科普长廊等民生项目,解决电动车充电难、出行隐患等痛点,惠及居民生活。


针对老龄化挑战,联合专业机构打造日间照料中心,党员志愿者全年开展300余次上门关怀,推出“家庭医生周周见”“长者生日会”等服务;为残障人士改造无障碍设施,提供就业培训;对困难家庭建档帮扶,链接社会资源落实救助,践行“弱有所扶”。


以共建共享激发治理活力,培育书画社、夕阳红志愿队等7支自治团队,居民主导文化活动与社区事务;通过联席会议联动企业、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未来将继续深化服务创新,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社区治理最温暖的注脚。




04


周旭

张家湾街道清江锦城社区

党委委员、居委会委员

扎根基层践初心 青春芳华献社区


图片


在张家湾街道清江锦城社区,提起“95后”党委委员周旭,居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位年轻的基层工作者扎根社区八年,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纾解民忧,将青春汗水挥洒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


为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她创新构建“智慧建档+网格服务+精准帮扶”体系,通过动态更新数据、分类管理需求,精准对接政策帮扶。八年来,她累计更新服务对象数据80余条,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地。


面对社区就业“三多”难题,她牵头搭建“社区总站—小区驿站—楼栋网点”三级服务网络,联合物业成立“就业信息共享小组”,实地走访企业建立“岗位资源库”,双向匹配供需。通过岗位按区域、类别精准推送,累计帮助200余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矛盾。


社区商业网点密集,安全隐患排查任务繁重。她带领“安全员小队”以网格包保形式开展地毯式排查,建立“检查+宣教+整改”闭环机制,督促560余家商户完成消防隐患整改。面对质疑,她耐心倾听诉求,协调解决困难,推动商户从“被动整改”转为主动配合,织密了社区安全防护网。



05

宋雨虹

关山街道民大社区干事

社区里的温度与担当

一位基层工作者的三年答卷


图片


在民大社区,基层治理是充满人情味的互动。从疫情防控的紧急响应到日常网格的精细服务,社区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宋雨虹32次上门倾听,11次协调沟通,用视频记录老人爬楼的艰辛,最终让钢架稳稳立起。90岁的陈奶奶那句“比亲闺女还贴心”的感慨,成了最好的回报。


662户家庭,1103位居民,每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需求。宋雨虹采取“错时工作法”——上班族白天不在家?那就晚上7点上门;老人习惯早市买菜?那就清晨7点菜场偶遇。一本厚厚的网格民生台账,记录着居民的大小事,也见证着服务的精准升级。


180多名退役军人的优待证办理,考验的是耐心与细致;考取心理咨询师等资质,提升的是服务能力。廉洁演讲比赛获得市二等奖的背后,是宋雨虹对基层工作更深的理解。三年来,从教育工作者到社区“自家人”,从书本理论到实践智慧,不变的是宋雨虹的为民初心。未来,这张基层治理的答卷还将继续书写。

图片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张宾

统筹丨郑锋  审稿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