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联系到迁至“烟台”的同宗,济宁金乡一支周姓人为续修族谱而寻亲

自晚清烟台、青岛相继开埠之后,胶东半岛逐渐发展成为山东的经济高地,吸引了省内其他区域很多民众前来打拼。这些打拼者,有的在奋斗数年之后返回家乡,也有的选择定居当地,其子孙后代繁衍至今。接下来所要介绍的寻亲信息,就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

前几天,有位来自济宁市金乡县兴隆乡二郎庙村的周姓朋友给我们发来消息,称其家族准备续修族谱,但有一支迁到“登州府”的同宗多年不通音讯,盼望能通过网络寻亲与对方取得联系。

根据寻亲者的介绍,这支同宗迁出的时间并不算长,大约是在民国后期,始迁者为其伯祖父(其祖父之兄),血缘关系较近。其伯祖父当年迁徙的直接原因据说为“逃荒”,后来逐渐站稳脚跟,便长留胶东。

寻亲者祖父在世之际,曾与兄长有过书信往来;寻亲者的叔父在青少年时期也曾远赴胶东探过亲;但双方后来逐渐失去联系,彼此不通音讯已有四十余年的时间。

由于间隔较久,加之世代交替,金乡原籍的周姓人已经不知外迁亲人在胶东的具体落脚地,甚至无法确定县域范围,只是按照清代民间习惯口头称作是在“登州府”。

图片

明清时期的“登州府”治所虽然在蓬莱,但考虑到后来其辖区大部分为“烟台”所继承,并且烟台作为商埠,在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上,要胜于蓬莱。因此,寻亲者推断,其伯祖父的后人(以前了解的情况是至少有两个儿子)多半是在烟台。

茫茫人海之中,在没有精准地域范围的情况,寻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好在通过网络可以有效拉近距离,寻亲者盼望其伯祖父的后人能够看到这条寻亲启事,与其取得联系(18766829668),共同续修族谱。倘若有胶东朋友认识祖籍金乡二郎庙的周姓人,也欢迎帮忙提供线索,寻亲者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