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公安交警牵头搭建民生服务站护航重伤员救治
数据见证:五年救助托起千户家庭希望
自2019年10月山西省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改革以来,忻州公安交警联合多部门构建起“资金垫付-快速救治-专业服务”三重保障网。截至今年3月底,累计为1506个家庭雪中送炭,垫付抢救费用5860万元,单笔最高垫付金额达42.3万元。在本市一些突发交通事故中,这套机制成功将伤员平均入院时间缩短至18分钟,较传统模式提速60%。
“过去面对无支付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层层请示,现在联合救助基金管理人简化垫付审批流程,10分钟就能完成审批。而且,医院已组建交通事故急救专班,开辟专用抢救室和手术室,并配备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24小时待命。”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向记者展示的实时数据大屏显示,当日又有1名交通事故伤员通过绿色通道获得救治。
“今年一季度,我们通过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建立的交通事故伤员‘预担保、快抢救、后付费’无差别急救绿色通道已经成功救助事故伤者46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通事故给当事人生命和健康造成的损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齐伟介绍。
机制突破:三方协同重塑生命救援链条
此次签约的框架协议包含三大创新突破:
救治流程再造:建立7×24小时响应机制,医院设置道交基金专用窗口,配备GPS定位救护车组,伤员从拨打122到进入手术室全程智能追踪;
资金保障升级:国寿财险派驻专员驻点服务,抢救费用审核周期由7天压缩至72小时,特殊病例可先行垫付超7日费用;
信息壁垒打通:交警支队搭建三方数据共享平台,事故责任认定、医疗方案、保险理赔实现“一网通办”。
在合作签约仪式现场,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刘元丰特别强调:“我们将在全市增设、完善交通事故救援救治“绿色通道”指路标牌,依托“警医保”联动机制,对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开放绿波通行权限,用道路资源的科学配置为生命让行。”
暖心细节:每个环节彰显城市温度
协议中诸多人性化条款引发关注:医院承诺7x24小时提供交通事故重伤员急救服务,设定专人负责道路交通事故重伤员无差别急救绿色通道的对接和协调工作;经确认符合交通事故重伤员属于山西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救助情形的,先行诊治用药,不再向当事人收取自抢救之时起7日内的医疗费用,费用由医院挂账,主动帮助伤员零押金办理入院手续。保险公司承诺在3个工作日内将交通事故伤员自接受抢救之时起7日内的抢救费用划拨至医院账户,并为医院量身定制系统且专业的风险安全预防服务,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切实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交警部门创新“抢救费用预担保”制度,与医院、保险机构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与联动协助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事故信息实时传递,确保各方第一时间做出响应。
“以前要跑交警队、医院、保险公司三个地方,现在在急诊大厅就能办完所有手续。”刚为父亲办理完手续的李女士感慨。数据显示,改革后群众办事跑动次数由平均4.8次降至0次,纸质材料提交量减少83%。
据统计,忻州市人民医院作为首批道路交通事故重伤员急救绿色通道A级医院,自2020年6月25日正式挂牌以来,积极贯彻山西省政府、忻州市政府关于道路交通事故重伤员无差别急救绿色通道医疗救助政策,截止到2024年12月,忻州市“警医保”协同机制已成功救助交通事故重伤员454人,先行垫付抢救费用13529343.84元,伤员致残率同比大幅下降。
长远布局:构建民生保障示范样本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这场跨界合作蕴含着更深层的社会治理智慧:通过建立“公安执法+专业医疗+金融保障”铁三角,既破解了“救不救”“怎么救”的道德困境,又构建起防范“交通事故人伤黄牛”的制度防线。协议特别约定,三方定期联合开展公共安全救援、医疗安全法规、应急处置实操、风险管理前沿等急救演练和培训,合力提升道路交通事故伤员的抢救效率和水平。
刘元丰表示,守护生命没有休止符,公安交警永远在路上。忻州市“警医保”民生服务站的成立,是公安交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整合警情处置、医疗救治、保险保障三方资源,构建常态化的信息共享与联动协助平台,我们将真正实现交通事故伤员‘零等待’救治和‘全链条’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