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抛售美债,中国按兵不动大有玄机

2025年4月第二周,全球央行一股脑抛售美债,30年期美债收益率“唰”地一下冲破5%,咱中国为啥稳如泰山,一点不动弹呢?是害怕了,是在忍着,还是在憋大招,等着致命一击的时刻呢?

日本、欧洲,甚至中东那些国家,都忙着抛售美债,就怕美元信用出问题。可咱中国呢,一点不着急,稳稳当当的。到2025年3月,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在外汇储备里还占着24%呢,跟五年前比,也就降了5个百分点。不过啊,这数据背后可有大学问。咱中国用的是“滚动减持”这一招,过去一年,悄没声儿地减持了573亿美元美债。这么做,既没引起市场恐慌,又慢慢把风险敞口缩小了。你瞧,这看似矛盾的操作,其实是中国在“资产安全性”和“战略主动权”之间走钢丝,玩的就是一个惊险又高明的平衡术。

图片

有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央行人士说了:“要是咱也像日本那样,一个月就抛售千亿美债,那美元指数保准在48小时内暴跌15%。到时候,中国持有的欧元、黄金,甚至人民币资产,都会跟着遭殃,一连串的冲击可受不了。”这就是咱中国策略的厉害之处。在美元霸权还没彻底垮台的这段时间里,任何激进的操作,都可能像回旋镖一样,最后伤到自己,让自己成了最大受害者。就说2024年美联储疯狂加息,好多新兴市场货币都崩盘了,这教训可太深刻了,到现在还时刻提醒着咱们的决策者呢。

2025年4月8号,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宣布,对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这些关键领域,暂缓加征关税。这消息一出来,大家都觉得特朗普政府这是在向中国示好呢。可那些懂行的观察家们发现,这份所谓的“善意清单”里,故意避开了光伏组件、稀土这些中国有优势的产业。这就露馅了,说明美国心里着急啊,他们得稳住中国,让咱们继续持有美债,好给美国那不断飙升的政府赤字兜底。

现在美国联邦债务总额都突破36万亿美元了,每年光利息支出,在GDP里占的比重就超过5%。这时候要是中国大规模抛售美债,美债市场马上就得面临流动性枯竭的大麻烦。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在4月10日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虽说当时通胀数据挺高的,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却意外暗示可能提前结束缩表,市场都觉得这是美联储在给中国递橄榄枝呢。你看,美债现在早就不只是经济层面的事儿了,都变成中美博弈里的“战略威慑武器”了。

中国可不是一直这么按兵不动的,有三个关键迹象表明,咱们“出手时刻”快到了。

首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全球的覆盖率逐步增加,数字人民币在东盟贸易结算里的份额,也一下子涨到19%。这说明啥?说明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去美元化”的金融基础设施,为以后的动作做准备呢。

其次,中国的黄金储备,连续18个月都在增加,总储备量都快逼近3000吨了。这黄金就是个“价值锚定物”,是为潜在的美债抛售准备的。

还有更值得琢磨的,4月12日,中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启动《不可靠实体清单法》修订,外界都觉得这是中国在为应对美国科技制裁,做法律层面的反制预热呢。

国际清算银行有个最新模型显示,要是中国瞅准时机,在美债收益率突破6.5%的时候,集中抛售2000亿美元持仓,那可不得了,全球资本说不定得一股脑往亚洲市场涌,美元霸权就得被釜底抽薪,遭受沉重打击。可到底啥时候扣动这个扳机呢?答案可能就藏在2025年5月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里。到时候,美国需不需要展期到期的1.2万亿美元国债,这就是检验中国战略定力的试金石。

西方媒体老炒作说“中国在美债困局里没办法,只能干着急”,可他们故意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在下一盘更大的棋。2025年3月,中国跟沙特达成协议,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合约规模扩大了,“石油人民币”的市场份额一下子突破12%。同一时期,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发行了首笔人民币计价绿色债券,认购倍数高得吓人,达到7.8倍。这些动作,都在悄悄改变全球资本流动的底层逻辑。

中国用不着靠抛售美债来证明自己实力,真正的高手,会等对手自己走进死胡同。咱中国为啥这么有战略自信呢?因为中国经济在悄悄蜕变。2025年第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21%,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也升到68%。这说明啥?说明中国正从以前“美元循环的参与者”,慢慢转型成“新秩序的缔造者”。美债持仓怎么进退取舍,在这场百年变局里,也就是个战术上的小节点罢了。

结语

在华尔街的热闹和华盛顿的算计里,中国就像深海里的潜流,表面平静,底下却暗潮涌动。全世界都盯着北京啥时候抛售美债,可真正改变历史的转折,说不定早就已经在海南博鳌论坛的闭门会议里、在深圳前海的数字人民币实验室里、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原油合约显示屏上,悄悄发生了。这场关乎国运的金融暗战,虽然没有硝烟,可每一招都致命;不见血刃,却能决定乾坤。现在的沉默,也许就是为了等惊涛骇浪来的时候,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东方巨龙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