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亚太丨鸢飞南洋
3月28日,在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哥打巴鲁市附近的海边,手工艺人放飞风筝。
吉兰丹州,马来西亚北端的“风筝之乡”,因终年强劲的海风成为放飞风筝的绝佳之地。这里孕育了马来西亚最负盛名的月亮风筝,也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同名儿歌。漫步街头,风筝图案的装饰随处可见,诉说这片土地与风筝的深厚渊源。
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镜观世界丨在吉隆坡感受多样建筑之美
这是2024年6月8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拍摄的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双塔(无人机拍摄)。双塔高约452米,是吉隆坡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之一。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各式各样极具特色的建筑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市中交织融合,令吉隆坡充满魅力。
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德国波恩:樱花盛开
这是4月12日在德国波恩拍摄的樱花树。
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
意大利米兰:设计点亮城市
4月12日,在意大利米兰,人们在2025米兰设计周米兰大学展区体验展品。
2025米兰设计周4月7日至13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
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中国设计精彩亮相米兰设计周
4月11日,在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人们参观中国设计师陈耀光的镜面装置作品《礼物》。
2025米兰设计周4月7日至13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众多中国设计、中意合作设计的展品精彩亮相,集中展示中国品牌、产品设计的理念与水平。
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2026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发布
4月14日,冬奥会冠军斯特凡妮娅·贝尔蒙多(左)和残奥会冠军贝贝·维奥在米兰举行的发布活动上展示火炬。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镜观世界丨走进越南河内
4月13日,在越南首都河内,人们游览还剑湖时拍照。
河内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也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人文景观丰富,名胜古迹遍布。
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美俄就双方使馆恢复运转的第二轮会谈结束
4月1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载有美国代表的车辆驶离俄罗斯驻伊斯坦布尔总领馆。
美国与俄罗斯代表团1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完成了就双方大使馆恢复正常运转的第二轮会谈。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阿根廷宣布实行区间浮动汇率制度
这是4月10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拍摄的阿根廷经济部外景。
阿根廷政府11日宣布,该国将从14日起实行区间浮动汇率制度。
新华社记者 孟鼎博 摄
2025巴黎书展开幕
4月11日,人们在法国巴黎大皇宫参加2025巴黎书展。
为期三天的2025巴黎书展11日在巴黎大皇宫开幕。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第五届消博会丨多种机器人集结消博会
4月14日在第五届消博会上拍摄的傲鲨智能展示的外骨骼机器人。
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聚焦未来科技,各式各样的机器人纷纷亮相,以前沿科技实力与创新应用,勾勒出未来生活的全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加蓬总统选举投票开始
4月12日,市民在位于加蓬首都利伯维尔的一处投票站投票。
4月12日为加蓬总统选举投票日。根据加蓬2024年11月通过的新宪法,加蓬将实行总统制,不再设总理一职,总统任期为7年。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探访瑞士奶酪工厂
4月12日,在瑞士埃默河谷阿福尔特恩,工作人员在奶酪厂工作。
瑞士埃默河谷是“瑞士大孔奶酪”的发源地,坐落于此的阿福尔特恩小镇奶酪厂传承了数百年制作工艺。作为瑞士奶酪的代表,这款奶酪以布满大孔为特征,以独特的气孔和坚果风味闻名,受到全球奶酪爱好者的喜爱。
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中国援塞内加尔4个体育场维修项目顺利移交
这是4月11日拍摄的位于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桑戈尔体育场。
中国援塞内加尔4个体育场维修项目移交仪式11日在塞首都达喀尔市中心的桑戈尔体育场举行。该项目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塞实施的规模最大的援助项目,自2022年开工,涵盖桑戈尔体育场及考拉克、久尔贝勒、济金绍尔三个地方体育场的升级改造。
新华社记者 司源 摄
“意语春风”:意大利学生中文汇演展才艺
4月8日,在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生们展示茶艺。
当日,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举行“意语春风”中文文艺演出活动。
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一次生动的中塞鼓乐对话——中国和塞内加尔打击乐团同台献艺
4月10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国家大剧院,塞内加尔杜杜·恩迪亚耶·罗斯打击乐团进行表演。
新华社记者 司源 摄
镜观世界|“香”飘河内
3月24日,在越南广富桥村,游客在晾晒的香签旁拍照。
越南首都河内以南35公里的广富桥村,有着悠久的香签制作传统。朱红、明黄、靛蓝、翠绿等色彩跃上竹签,晴日里数万支彩香在院落与田野间舒展,香尾如羽翼般铺展,将村庄化作大地上的动态艺术。
村中最具冲击力的场景莫过于晾晒场:庭院、屋顶与空地皆被彩香占据,成捆香签以竹芯为轴向外发散,蔚为壮观,吸引众多游客和摄影师前来打卡拍照。
村中匠人以青竹为骨,经劈签、染色、裹粉、晾晒等十余道工序,用匠心编织着越南手工艺的色彩。
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第41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完成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
3月29日,中外科考队员在“雪龙2”号上合作准备实验器材。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