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张莉:“用女性的看见”生成一种“新的语法”

由张莉主编的《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和《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近期将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两部选本分别收录了2024年度二十位不同代际、风格鲜明的女作家作品,她们的写作将习以为常的生活化为生命中的“灵性时刻”,“用女性的看见”生成一种“新的语法”。

图片



本书简介 

图片

《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

 张莉   主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5年4月版


本书为评论家张莉编选的最新女性小说集,以“爱”“秘密”“远方”为辑,收录2024年度20位不同代际中国女性作家的小说佳作,包括叶弥、张怡微、徐小斌、二湘、林那北、须一瓜、何玉茹等人,聚焦女性视角,丰富了文学表达的维度。女性对理想化伴侣的由仰望到“平视”(叶弥《许多树》),单身母亲与儿子之间亲情关系的紧张和不确定性(艾玛《平静的海》),相依为命、彼此为镜的东亚母女之间难以言说的间隙(蒋在《初雪》),怀孕女性的极端敏感的心理状态(庞羽《一个人的塔吊》),学术从业者在理想和压抑的现实之间的挣扎(张怡微《看见盐柱的寻常一天》),读者能从中看到现代女性在情感和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变化,以及她们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生活轨迹中寻找自我与认同,看到新的女性话语生成的可能……




《 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

目录 


爱 


徐小斌:《隐秘碎片》

(《北京文学》2024年第9期) 

叶弥:《许多树》

(《小说月报·原创版》2024年第3期) 

艾玛:《平静的海》  

(《上海文学》2024年第2期)

二湘:《心的形状》

(《心的形状》河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版) 

王海雪:《白日月光》

(《白日月光》济南出版社2024年版)

蒋在:《初雪》

(《作家》2024年第10期)


秘密 


林那北:《春江水很暖》

(《人民文学》2024年第9期)

何玉茹:《无事》

(《长城》2024年第3期) 

张怡微:《看见盐柱的寻常一天》

(《小说界》2024年第5期) 

辽京:《肾上腺素》

(《北京文学》2024年第6期) 

庞羽:《一个人的塔吊》

(《小说界》2024年第5期) 

余静如:《妙尔》

(《十月》2024年第3期) 

李嘉茵:《波密人的历史时间》

(《钟山》2024年第1期)


远方 


须一瓜:《邮差藤小玉》

(《特区文学》2024年第8期) 

陈谦:《清空》

(《江南》2024年第4期) 

马金莲:《踩云彩的大脚板》

(《广州文艺》2024年第3期) 

汤成难:《行行重行行》

(《收获》2024年第2期) 

娜仁高娃:《醉马草》

(《草原》2024年第5期) 

修新羽:《水中鸥》

(《大家》2024年第4期)

胡诗杨:《土地的飞行》

(《花城》2024年第4期)




本书简介 

图片

《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

 张莉   主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5年4月版


本书为著名评论家张莉编选的2024年女性散文年选,以“此在”“记忆深处”“远游”为辑,收录2024年度20位不同代际中国女性作家的散文佳作,包括杨本芬、塞壬、陈染、黎戈、沈书枝、苏枕书、殳俏等人。聚焦女性视角和热度女性话题,写下日常生活的“有情瞬间”,凝聚女性的“情感共同体”。在这部女性散文选里,从随感、书信到历史文化散文,这些散文的质地既有轻盈、日常的一面,也承载写作者回溯私人史或集体文化记忆的绵密思考。读者都能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某一瞬间感受到真切的情感触动,认出那些母亲、妻子、女儿作为主体的面庞,并经历她们的“真实”人生……




《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

目录 


此在


格致:《蒙古细》

(《芙蓉》2024年第3期) 

黎戈:《读书的女人》

(《茫然尘世的珍宝》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版) 

杨本芬:《疼痛手记》

(《天涯》2024年第4期) 

陈朗:《请君重作醉歌行:缅怀徐晓宏》

(《北京文学》2024年第3期) 

安宁:《四季》

(《上海文学 2024年8月号) 

李颖迪:《倒计时》

(《逃走的人》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4年版)


记忆深处


塞壬:《她的世界》

(《广州文艺》2024年第4期) 

陈染:《来自未知的乐声》

(《中华读书报》2024年3月6日) 

刘琼:《北京往事》

(《十月》2024年第3期) 

陆波:《史家胡同里的富贵花》

(《北京的历史细节》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版) 

程黧眉:《耀景街16号》

(《北京文学》2024年第8期) 

叶浅韵:《溯源记》

(《十月》2024年第2期) 

苏南:《胎记》

(《胎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4年版)


 远游 


沈书枝:《乡下的晨昏》

(《花城》2024年第1期) 

鱼禾:《有情》

(《人民文学》2024年10期) 

苏枕书:《〈远游归来〉等四篇》

(《念念平安》湖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版) 

淡巴菰:《Let it rain,让雨下吧》

(《山花》2024年第9期) 

行超:《找北京》

(《十月》2024年第3期) 

燕燕燕:《四物注》

(《作家》2024年第5期)

殳俏:《时间属于了不起的女孩》

(《上海文学》2024年6月号)



生成女性写作的新语法


文|张莉


从2020年至今,“新女性写作专辑”已经走过5年时间。这些年来,随着“新女性写作”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在不同的场合也被问及同一个问题,“新女性写作”在何种意义上称之为“新”,难道仅以年龄之新、面孔之新来判断吗?如果不是,“新”应该包含什么?今天的我们如何在深层次理解“新女性写作”之“新”,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都会慨叹,写出新鲜之作,引起读者的新奇反应,引领时代新的艺术审美何其难。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世界范围内,依然有新的女性写作范本不断涌现,新的女性文学作品获得广泛认同,新的女性故事正在生成,世界女性文学审美也在发生巨大而深远的变革。——“新女性写作”之“新”,当然,包含着作者之新、事件之新、人物之新,但同时包含着写作者面对日常生活素材如何建设新的语法、新的视角、新的美学、新的艺术价值观。




2024年10月,我和译者陈英女士一起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我的天才女友》的分享会,清华学堂里座无虚席,都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年轻读者们。如果不是在现场,很难想象五百个观众座位座无虚席,都是因为一部文学作品而来。当然,我和在座的读者一样,也喜欢《那不勒斯四部曲》,喜欢由这部作品改编而成的《我的天才女友》。事实上,我认为《那不勒斯四部曲》是极具阅读价值的一部作品,值得青年写作者认真学习。《那不勒斯四部曲》写的是两位女性莉拉和莱农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友情。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受到触动,尤其是关于人的重要成长时刻的讲述。莉拉是女主人公之一,作家写了她的三次觉醒时刻,小说中使用了一个词:“界限消失”。


图片

《我的天才女友》,【意】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少年时代,莉拉特别崇拜哥哥,有一天,她和哥哥以及小伙伴们到天台上看焰火时发现,哥哥所表现出来的陶醉,和旁边的男孩子们没什么不一样,这一刻,莉拉意识到哥哥是一个普通人。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刻,我们生活中也有那样的时候吧?忽然的发现,忽然的顿悟,我们和这个人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小说或者电视剧都将这一刻放大、凝视,莉拉感受到震惊,以前特别崇拜的那个人,光环在慢慢消散。再后来,莉拉去工厂做工,她慢慢看见了资本家,了解到什么是资本,那又是一次“界限消失”,她感到了恐怖,觉得世界在眼前发生了变化。第三次是遇到那不勒斯大地震。所有人都惊慌失色,所有坚固的东西都在摇晃,中年的莉拉意识到,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什么是值得完全依赖的。小说中关于女性成长的顿悟时刻写得真实、切肤而又深具力量,让人读来久不能忘。


读这部作品,我想到写作者如何使用生活素材这一问题。有些作家笔下,每句话、每个场景都来自现实生活,但读起来却感觉虚假。还有些作家写当下之事,过两年三年后再读会觉得它过时,读者不能共情,这是作家处理材料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什么是好的作家呢?她/他要调动人类共有经验。支撑读者热爱一部作品的关键要素,在于它能够凝聚读者的共鸣和共情,当作品讲述了人类普遍的共有经验时,才能获得读者超越时空的喜爱。

想想吧,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现世界摇遥欲坠之时,我们读过的小说中,也常有讲述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醒悟的时候,有时因为背叛,有时因为欺骗等等,这是小说家们常用的素材。《那不勒斯四部曲》之所以给人震动,在于它所提供的对世界的原创性理解。小说中将这样的时刻命名为“界限消失”。一个人和世界的界限慢慢消失,将带来什么?带来震惊、讶异、震动,幡然醒悟,以及迅速成长。

我们可以从很多层面讨论《那不勒斯四部曲》为读者所带来的震撼,但在我看来,小说关于界限消失的原创性表达最发人深省。“界限消失”在小说中它指的是莉拉的觉醒,但这个词本身它并不拘泥于此,它有延展性。今天的我们会发现,网络与现实、人与机器人之间,都可以被称为“界限消失”。这个界限消失,往往伴随着人对世界的重新认知。费兰特完成《那不勒斯四部曲》时,AI技术还没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但是,今天把界限消失用在AI时代也是适用的,这便是从女性视角出发所带来的对世界的新理解。

图片

《我的天才女友》剧照


费兰特在小说中所使用的,其实都是日常词语,写得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生活/词语在她的笔下,却变了模样,有了新的意味。包括女友这个词,这难道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吗,但是,通过凝视、放大的方式,通过重新征用“女友”这个词,费兰特写出了我们人人心中有、却无法用语言精准传达的那种感觉。原来,女友并非只是男人对于女朋友的称呼,一起成长的女性之间也是可以互相称之为女友的,她用这样的方式将在男女框架里的女友这个词解放了出来,这让人欣赏。

好的文学作品有神奇点燃的能力,它点燃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使之成为新质的、深具启发性的灵性时刻。今天,为什么《那不勒斯四部曲》在豆瓣、在小红书,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有那么多的人阅读,愿意分享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是因为它有切肤感,它对我们身在的生活有直接的触动、有直接的启发,它能够使我们重新观看生活、重新理解他人、重新理解自身。



2024年,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使《素食者》进入大众读者的视野。妻子决定不再吃肉而吃素了,于是,妻子变成了怪人。丈夫带她去烧烤店跟上司吃饭,因为不能吃肉,她变成了话题,一个格格不入的人。丈夫厌烦她吃素,希望岳父岳母和家里人说服她,但父母也不能理解。在家庭聚会上,爸爸让她的姐姐和弟弟摁住她的胳膊,然后夹一块肉使劲塞到她的嘴里去。女人爆发了,去厨房拿水果刀割腕,宁死也不吃肉。韩江将日常生活里的暴力和权力关系写得如此触目惊心,我相信,读过《素食者》的人都对这一场景难以忘记。


《素食者》由三个中篇构成,第三部分名为 “树火” ,我对姐姐这个人物印象深刻。从姐姐的视角出发会看到,妹妹小时候非常瘦,父亲老打她,有一天妹妹说不想回家了,但姐姐把她拽回去了,多年后姐姐明白了,妹妹其实一直处在暴力之下,所以,想逃脱、想变成植物原来是有原因的。小说最后,姐姐带着妹妹逃离了精神病院,看见周围的树像熊熊烈火。


图片

韩江与《素食者》


《植物妻子》是韩江 27 岁时写下的故事。有一天丈夫发现妻子身上淤青一片,之后又察觉到妻子越来越不想吃东西,去看医生,医生却说没病。丈夫想起妻子原本就不想结婚,想周游世界,觉得整个城市到处都是一样的马桶、洗澡间、厨房,没意思,不想在城市生活,后来她遇到了丈夫,恰好丈夫也喜欢植物,所以两个人就结婚了。妻子有一天跟丈夫讲城市没法待了,下着的雨都是脏的,丈夫生气地在阳台上接了些脏雨,直接把脏水甩到了妻子脸上,还说 “你还想怎样,还想做市长啊” 之类的话。妻子摔倒在阳台上,此后便沉默寡言。有一天丈夫出差回来,发现家里乱七八糟,找不到妻子了,后来发现妻子在阳台上,变成了植物。丈夫意识到妻子不能喝脏水,就去给她倒清水。接下来,小说写了妻子曾经和妈妈的对话,妻子说 :“实在忍受不了,我特别想走,我特别想成为一个植物,喝清净的水,看阳光,我想自然地生活” 。结尾处,丈夫每天去阳台上浇花,他知道那是妻子。后来到了秋天、冬天,妻子要枯萎了,丈夫还拿到了植物结的果实,放进嘴里觉得那果实跟别的果实不一样,想着 “这是我女人的果实”。


图片


《植物妻子》还有个译名是《我女人的果实》,不过很显然,《植物妻子》这个名字更有文学标识度。当 “植物” 和 “妻子” 放在一起的时候,便生出了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使得我们在看小说时,会迫切地想知道妻子是如何变成植物的。——就像卡夫卡《变形记》中主角变成甲壳虫那样具有开创性,韩江使人物变成植物,起初描写妻子身体淤青、胳膊腿越来越绿,最后读者不再纠结于她究竟是如何变成植物的,而是关注她渴望干净的水、空气,不想与人交流,追求自由生活的状态,从而产生共情。在这个故事里,社会呈现出丛林法则,依次是人、动物、植物,而这位女性却愿意成为植物,这是非常新颖的、但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设定。



韩江并不擅长讲故事,但是,她善于捕捉意象,有着非同一般的截取素材的能力。尤其是,她善于调动和使用她的女性触觉。比如《素食者》中杀狗这一情节,小时候,英慧的腿被狗咬了,爸爸很生气,要把狗打死,吃狗肉。爸爸把狗放在摩托车后边拖着它跑,等狗累了,再给它一刀,这样狗肉就特别好吃。女主角当时也吃了肉,小说中写到, “我也吃了那肉,但我知道我是有罪的”,每次一想到自己吃狗肉这件事情就觉得恶心,成长后她就决定自己不吃肉。这样我们就能慢慢理解妻子为何想成为植物。她不是激进地宣称要成为素食主义者,而是很被动、柔弱地反抗,只是说 “我不想吃肉”。但是,不想也不行,父母和家人打着 “为你好” 的旗号想改造她。正是对幽微日常生活中权力的展现,这个人物的际遇在东亚地区引起共鸣。韩江有着强烈的女性视角,但读者们喜欢她,并不只是因为她的女性视角,而是她通过女性视角写出了整个人类的际遇,刷新了我们对世界、对权力的敏感度。


图片


此刻,我也想到中国作家萧红,她在运用写作素材时,也有很多独特的经验。比如《呼兰河传》里写玫瑰开花,“后花园里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大得像酱油碟,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花香招来了许多蜜蜂,嗡嗡地在玫瑰树周围闹着。”“酱油碟”是厨房里的寻常之物,用之形容玫瑰花,这是典型的女性视角下的比喻。像萧红也好,韩江也好,她们都使用了家庭日常的、厨房里的物件来做喻体。这当然是因为女性对这些事物的熟悉,但其实也是用这样的方式重新看家庭里的事物,厨房里的事物。


图片

萧红与《呼兰河传》


2024年底,我在电影院里看了邵艺辉导演的《好东西》。《好东西》中有大量关于吃饭、家族聚会、养孩子等家庭生活的场景,在我看来,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构建了一种新的女性叙事方式。这种语法体现在哪里?比如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叶让小孩猜声音:“咕噜咕噜,这是什么声音?”小孩会回答是河马的声音、海浪的声音,这些都属于大自然中广阔而美妙的声音。然而,镜头切回的却是王铁梅的日常生活:西红柿散落在台阶上的声音、楼道里的声音、切菜的声音、煮饭的声音——一个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声音。小孩儿回答的是大自然的声音,而观众看到的却是日常生活的场景。这两种声音与画面的并置,便形成张力十足的电影语言。这是两种语法的并置,一种是美的大自然的声音,一种是新的家庭生活的声音。这样的处理,与萧红形容月季花开得像酱油盘子那么大是一样的道理。这是属于女性的语法,它建立的是“酱油盘子”被重新认识,建立的是家庭生活被重新认知。你听,切菜的声音,煮饭的声音,拖地的声音,如同海浪、如同大自然一样美好、美妙,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以新的方式重新构建生活风景,女性生活的风景,厨房里的风景。它轻盈、幽默、放松,但同时也有识见、有力量,《好东西》是一部举重若轻,气质卓然的作品,在今天的电影创作领域,有着一骑绝尘的魅力。在我看来,她的叙事手法其实在引发“隐藏的地震”,这部电影正在创造一种新的语法。

图片

《好东西》电影海报


今天的女性写作之新,在于观看视角的刷新,在于叙述视点的位移,在于使用新的价值观去认识生活。要用新的角度理解世界,要用新的形式去表现日常生活。如此,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才会拥有属于我们时代的新语法、新表达、新范式。



今年已经是女性年选的第六年,也是我希望以编选方式推动女性写作新语法生成的第六年。经过反复考量,我把“平静的海”作为2024年女性小说年选的标题,《平静的海》是作家艾玛的小说,感谢艾玛的授权,这实在是一个张力十足的题目。——海怎么可能是平静的呢,即使我们看到它表面上风平浪静,但那也只是表象,每时每刻,海都有它的喜悦、不安、浪花翻飞,一如我们所读到的这二十个女性故事,阔大辽远,平静中有不安,躁动中有舒缓,这些故事所记下的,是属于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心潮澎湃”。


图片


女性散文年选,我选择“有情”作为散文年选标题。《有情》是鱼禾的作品,感谢鱼禾老师的授权。读散文年选的过程,是看到世间的“有情天地”,被作品中所凝聚的情谊打动、内心翻涌共情与共鸣的阅读旅程,这些作品让人深深意识到,女性写作并不孤单,作为女性的阅读也从不孤独。如果说女性小说年选是2024年度深具代表性的女性故事的集中呈现,那么,女性散文年选则是2024年度深具感染力的女性情感的鲜活表达。希望朋友们喜欢这些作品,也期待更多的朋友拿起笔,写下自己的人生。

图片


《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张莉主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年4月版。


图片

《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张莉主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年4月版。


感谢编选团队的年轻人,和他们讨论的时光,是我工作中最难忘的时刻。感谢女性小说年选编选团队的程舒颖、张凌岚、万小川、吴韩林;感谢女性散文年选编选团队的易彦妮、谭镜汝、查苏娜、万婧,因为有你们的参与,女性文学年选得以汇聚了最年轻的眼光。

从今年开始,年选将附录年轻人们的阅读感受并以圆桌会议的方式呈现,希望更多朋友了解年轻人之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我也希望以此方式记下文学现场最年轻读者们的声音,我相信,00后一代青年会带来独属于春天的清新气息。


2025年2月28日



本书主编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散文中的北京》《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十届当当影响力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作协副主席。





排版:肖   瑶

编辑:邓洁舲

二审:刘   雅

三审:王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