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制作人的身边,没人看短剧 | 天天泛读

2022年6月25日,公众号“看客inSight”的推送《女式内衣流水线上,打工男孩的无欲青春》引发网友关注。有人感叹“少有人将目光投向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有人说“这篇文章反驳了读书无用论”,有人在文章中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而更多人透过作者的镜头和文字,看到小镇内衣厂的青年们真实的生存状况。这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标题是《汕头内衣厂里的打工男孩》

作者陈劲大学学习新闻专业,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他将镜头和文字对准小镇青年的生活与情感,作品普遍关注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和流动状况。

短剧火了。

它正在全球流行。在中国,许多老人吐槽起屏幕里的“恶子女”;在日本,主妇们在看“千金逆袭”的爽文故事;在大洋彼岸,“先婚后爱”和"“契约婚姻”"的套路仍屡试不爽……不同文化的人,都在短剧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它正在改变很多人。名校毕业生挤进片场拍短剧,失业的中年人转行当编剧,传统影视从业者带着经验加入……但在精致的剧集背后,现状还略显粗糙:老人深陷短剧付费陷阱,编剧赶工粗制剧本,内容同质缺乏新意……

现在,它站在岔路口。有人在拍更多“龙傲天”和“玛丽苏”的故事,有人在尝试拍出人间温情……观众也在变,有人沉迷,有人清醒,更多人说不清自己为什么停不下来。或许这就是短剧的魅力——它不够精致,但直戳人心;它或许“低俗”,却填满了现实的空洞。

而在一年后,我们对短剧已不再陌生。它已经以不可忽视的姿态遍布互联网,为我们的娱乐生活不断带来新的变化。本次泛读活动中,我们针对“短剧热”现象共读了14余篇优质深度报道/深度文章,并展开思考与讨论。


图片

分享人:温晴

Day01 2025.3.17 
图片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每日人物”的《不爱看霸总,日本主妇沉迷千金大小姐短剧》,作者谢紫怡,编辑张轻松。

提到短剧,很多人都会自动联想起“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经典戏码,但在一衣带水的日本,霸总题材却不受欢迎。

短剧热值得研究,是因为每个爆火题材的背后都藏着值得被了解的底层需求,不论是从文化研究还是商业报道的视角出发,都有值得思考之处。本文从日本短剧市场入手,直指短剧背后反映的文化市场情绪差异,并对于短剧产业在日本的商业模式、竞争格局、本地化挑战进行了阐述。

不同文化市场中流行的短剧存在哪些差异?这些差异背后有哪些典型的原因?

黑佳慧:日本社会中,男性通常被期待成为家庭支柱,而女性则是家庭主妇。这和霸总短剧中常见的“男性主导、女性依赖”的叙事逻辑,在某个程度上面是重合的。千金大小姐短剧通过女主角从低微到显赫的转变,在日本社会的压抑氛围中建立一种反差爽,成为了日本女性情感释放的寄托,说白了就是“缺什么补什么”。

评论区有一个高赞回答:"中国人已经被驯化得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这个情节更爽,海外的人扛不住。"在中国吸引眼球的短剧,在国外也发挥同样魅力,但需根据当地流行文化、社会根源和市场调查略微调整。


图片

分享人:李奕霏

Day01 2025.3.17
图片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每日人物”的《当代人的“精神快餐”,一年卷走500亿》,作者谢紫怡,编辑Yang。

短剧像一匹黑马,快速崛起,一路狂奔。可尽管短剧热度居高不下,短剧行业却显现出降温的趋势,赚钱变得愈发困难。本文从行业现状、产业链、受众以及出海四个维度,借助数据深度剖析国内短剧现状。

从咪蒙“听花岛”厂牌《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单日吸金2000万,到周星驰试水短剧招商800万,短剧的“暴利”现象被反复验证。而随着短剧行业竞争不断升级,“蛋糕”也越来越难分——下游媒体平台抽成高达90%,上游版权方利润分成仅占1%-2%,免费短剧平台凭借“看广告看剧”的模式冲击着付费市场,短剧越来越被做成了一门流量生意。与此同时,凭借其鲜明的风格和紧凑的节奏,短剧成了某种当代情绪代餐,受众范围不断拓宽,并一步步走向海外。

市场上的短剧类型虽然丰富,但“穿书”“逆袭”“复仇”等题材作品仍旧泛滥,同质化现象突出。用户关心什么,短剧就做什么,用户该如何跳出短剧背后的“信息茧房”?

黑佳慧:在今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手拓展短剧多样性,开启了“微短剧+”模式,结合文旅、科普、法治、非遗等多元领域发展短剧,既丰富了短剧题材,又推动了文化传承,算是从政策出手打造精品短剧的方法之一。


图片

分享人:叶佳鑫

Day02 2025.3.18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正面连接《中老年女性在短剧里相信爱,作者雷欣谣,编辑洪蔚琳

本文较为系统地拆解了目前面向中老年人的短剧市场。视角涵括了剧情角色(产品)、编剧演员(生产者)、观众(消费者),分析全面且透彻。

在中老年短剧中,女主角常被设定为“照护者”,她们面容姣好却受尽苦难,最终通过自己的劳动赢得爱,原谅宽恕所有人;男主角们“怀才不遇”,但总能很快“打脸”;子女则分为“坏子女”和“好子女”,前者给主角带来困境和苦闷,后者则负责挺身而出和照顾主角。剧情上,中老年短剧高度迎合刻板印象,也存在对中老年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新挖掘,例如“广场舞霸凌”和浪漫情节。但总体而言,剧情创作仍难摆脱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文中有一个情节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在记者想了解中老年观众对短剧的看法时,老人们拒绝了来自记者、子女的访谈邀请,就连创作者们也“鲜少做市场调研”。中老年人作为网络世界沉默的群体,居然在年轻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构建了一个庞杂到不可思议的商业市场。而文中对于老年人的观看动机给出的解释却十分简单,“并非专注热爱,而是被动接收”“刷到什么看什么”,这与老人们沉迷刷剧、大额充值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家身边有长辈在看短剧吗?都是哪些题材的短剧?这些内容又会怎样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面向中老年的短剧还应该有哪些尝试?

李佳彤:我感觉身边看短剧的中老年人还蛮多的!我实习的时候做过一个老年人刷短剧不知不觉花了几千元的选题。了解下来,其实沉迷于短剧的老年人也没有缺少儿女陪伴这类问题,而是大数据精准把握住了所有人的爱好。

姜鸥桐:我身边的中老年人没有看短剧的习惯。但他们沉迷于各类名医访谈,相比之下,短剧要健康多了……

李睿逸:真的很喜欢这篇文章,因为我身边有很多看短剧的长辈。我爷爷奶奶看短剧就是刷到啥看啥,其实就是因为无聊。他们特别喜欢无限放大中老年女性生活痛点的苦情逆袭短剧——女主角总选择隐忍,等待被好子女救赎,始终是伟大的形象,就像我们对老一辈的刻板印象那样。但在有了短剧之后,我和爷爷奶奶之间好像有了更多分享欲和表达欲。我经常听奶奶爷爷吐槽剧里的恶毒配角,这比看短剧本身更有意思。

黄子睿:之前在家看到我爷爷对着平板刷短剧,我问他:你怎么也看短剧了?我以为他是自学了很多互联网的操作,但其实他还是只会点开抖音”“向下滑动这两步。因为短剧开头太吸引人了,爷爷一直停在视频页面,大数据就会认为他喜欢短剧,不断地向爷爷推荐新的短剧。他还向我抱怨,每次看到最精彩的部分就不给看了。本来想帮他付费继续爽看下去的,后来思考了下,相比于在家里沉迷短剧,还是让他多走出去打打太极吧。

甘煜敏:去年做过类似的选题,是关于老年人的网瘾现象。在采访过程中感觉很多爷爷奶奶都很“潮”,喜欢短剧、直播购物的都有,有的还会自己拍短视频。很多子女孙辈对老人们的态度都是老人家寂寞”“开心就好。短剧在契合了老年人这一受众市场的传统观念(婆媳矛盾、孝与不孝)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年人缺乏陪伴、需要与外界世界建立联系的心理空缺。(顺便提一嘴,我们采访时碰上了好几个爷爷奶奶被神医”“名师骗钱,大家也要提醒家里老人提高警惕性)


图片

分享人:陈欣怡

Day02 2025.3.18
图片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真实故事计划”的《我,名校毕业,第一份工作是拍短剧,撰文贺伟彧,编辑崔玉敏。

文章通过多位从业者的个人经历,展现了微短剧行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行业生态,并对比了微短剧与传统影视行业在制作周期、工作模式、薪资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规范化的转型过程中,短剧市场出现了大量人才缺口。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从业者的视角切入,体现了在市场需求快速膨胀的背景下就业潮流的改变

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袁勳的一段心理感受:“在一个很小的屏幕上,在很少的资金预算里,在一个不太主流的赛道,你用上了你当初的所学,有那么一刹那你觉得可以无限地贴近传统的影视。”相比于依赖于资本青睐的长剧,短剧更直白简单——付出就会有回报。越来越多优秀的影视人加入到短剧的行列,短剧的质量也在不断上升,就如同文中所说:“短剧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影视追求。”

大家是否看好短剧的发展?这种碎片化叙事是否会重塑观众的审美习惯,甚至影响传统影视的创作逻辑?微短剧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会如何呢?

温晴:这篇文章里提到,“短剧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状况相关”,感觉蛮有意思的。可能短剧行业也有一点“口红效应”的属性,具有很强的心理弥补作用,也有一种当代“苏摩”的感觉。

黑佳慧:一些土味短剧曾经因为猎奇和娱乐性吸引了不少观众,“我是土狗我爱看”的调侃此起彼伏。但随着短剧越发火爆,更多人接触到了短剧,受众对短剧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部分观众对内容质量的要求也在提升。剧情紧凑是短剧的特色,题材和视角、演员的装扮和演技、画面的质感和表现都将成为新的突破口。最近,杨蓉、安悦溪等知名演员也加入了短剧行业,或许能够助推竞争。


图片

分享人: 甘煜敏

Day03 2025.3.19

作为中国第三样出海成功的文化产品,本篇从短剧如何影响美国市场的角度出发,为我们展现了短剧在国外的另一番生存景象。 

短剧进入北美的第一要求是实现本土化,将短剧中的中国元素置换成对应的美国元素,如中国短剧“包办婚姻,先婚后爱”的戏码被改为西方传统中的“契约婚姻”。与此同时,美国观众沉迷于短剧,通过短剧寻找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绪。基于受众的需求,短剧也在以下沉的方式,为萧条时期的影视行业人才提供生存空间。

对此,你如何理解中国短剧激起美国观众的热情?如何看待短剧在中西方市场的现象与文化差异?


图片
分享人:王熙媛
Day03 2025.3.19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观廿”的《短剧演员生存实录》,作者李渔,编辑黄粟。

很多关于短剧的文章都聚焦短剧产业和市场,但这篇文章则把目光对准了短剧中的演员。在一个看似炙手可热的行业里,具体的人如何摸爬滚打?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了短剧演员面临的困境——容貌焦虑、剧集同质化、拍摄制作粗糙,甚至还可能遭遇骗局,并指出“短剧只是一门看起来赚钱的生意”。

这篇文章在操作上并不算完美。文章虽然对演员的困境进行了全面叙述,但并不深入。采访对象只局限于短剧演员,没有涉及产业链更上游。对于演员们成名挣钱的欲望与现实的落差,文中的呈现也只能说中规中矩。但它依然为我们理解短剧和短剧行业中的人提供了不错的样本。

作为受众,大家会喜欢怎样的短剧?你认为什么样的短剧能获得更多的流量?


图片
分享人:高艺峡
Day04 2025.3.20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BIE别的”的《一个下沉短剧导演的忏悔录》,作者广岛乱,编辑caicai。

今天的文章写于23年底,文字延续着该公众号戏谑荒诞的风格,以一个短剧导演的自述,阐释着她的困惑与些许的不甘。这里的短剧是指“信息流广告”——一分钟的小说广告,要求包括各种“龙傲天”“玛丽苏”的情节,画面最后定格在男女主性感迷离的侧脸,缓缓出现一行字:“下载XX小说,解锁更多精彩剧情!”

“晚上蹲在摄影棚吃盒饭的时候,望着夜空中高高亮起的假电影院CINEMA霓虹招牌,我经常这样安慰自己,我们就是短视频时代的乔治·梅里爱。”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从业多年所经历的“趣事”,可能视角有点单一,但是在艺术和商业之中,如何保持住自己的审美能力,又如何做出一个雅俗共赏、能被大家看见的作品,是一个很难完成的课题。

好啦,这就是我的“旧闻”分享(笑),大家如何看待这种“下沉”呢?在国家提出短剧精品化后,短剧行业是否会出现全新的解法呢?


图片

分享人: 张益含

Day04 2025.3.20
图片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新周刊”的《<家里家外>好感刷屏,“接地气”的短剧才动人》,作者卡布达。

短剧想要长久发展,要把握住人情底色,遵循表达情绪表达情感表达情怀的迭代路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这篇文章以《家里家外》为例,分析了该剧在情怀、价值观和美学等方面的优处,为制作者、观看者提供了参考。但本文章在视角上存在局限,部分细节缺乏笔墨,且带有宣传的意味。

如果短剧越来越用心,制作成本逐渐增加,会不会逐步发展成新的电视剧

梁栋:前两天刚好在刷这个,蛮好看的,安利给大家。


图片

分享人:黑佳慧

Day05 2025.3.21
图片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极昼工作室《中年离开地产行业后,我开滴滴,写短剧》,作者亚纪,编辑王珊瑚。

这篇文章为短剧创作的板块又加上了一块拼图,让我们看到了短剧创作者自身的丰富性。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在职业转型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成长。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当下许多中年人的困境:家庭负担重、职业发展受限、经济压力大等等。这种真实又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努力寻找新的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

“有多少底层人民的欲望,就有多少短剧赛道。”我认为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情感核心。亚伦进入短剧行业后,发现这个行业虽然竞争激烈,但也充满了机会。你对短剧行业有什么看法?你认为短剧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如果你有机会进入短剧行业,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角色(编剧、导演、演员等)?为什么?

温晴:哪怕日后热潮过去,我认为短剧行业的一些经验也可以迁移。市场上始终会有情绪产品的需求,新一批情绪产品也是同一批创作者在创作,同一批用户在消费,只是由于竞争和技术迭代,平台或体裁会产生不同。

孙然:目前短剧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到顶,题材还在不断地拓宽和深化,会有越来越多精品、蕴藉的短剧出现。现在短剧行业还是缺人的,不知道以后的职业门槛会不会升高?


图片

分享人:易悠扬 

Day05 2025.3.21
图片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青年志Youthology”《从<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到出海短剧,爽文背后的中式受辱情结》,撰文李厚辰,编辑阳少。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近期涌现的两款现象级文化产品,《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以下简称《完蛋!》)与国产出海短剧,揭示了其背后共通受辱+复仇的叙事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中式受辱情结反映的社会心理危机,纵深地将现象级产品的流行与深层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及历史叙事勾连,提供了从表层大众情绪解析到深层文化溯源探讨的新视角。

其中对于切入点的分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于短剧中赘婿型爽文内容,文章脱离了传统对低俗内容的简单批判,转而从产品设计逻辑切入,指出其与情色内容的相似性——即通过简化情节、强化类型化场景,实现快速情绪刺激,常以三分钟一高潮的节奏,将复杂的现实矛盾压缩为善恶对立,最终以权力反转的爽感收尾。不过,值得思考的是,文中在对于《完蛋!》受众的复杂性关注不足,忽略了女性用户的可能视角,与文中弱势男性的预设可能存在差异。

这篇文章揭示了爽感背后的权力焦虑与历史无意识,也提示我们:文化产品的情绪价值并非中性,而是与社会心理相互塑造。不止短剧,还有很多文化产品会钝化我们对现实权力和暴力的敏感度,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图片

分享人:朱奕臣

Day06 2025.3.22

短剧市场近年来风生水起,短小精悍的内容吸引了无数观众。然而,看似解压”“轻松的短剧背后,却暗藏着层层诱导消费的套路。在虚拟币兑换不透明、自动续费隐蔽、社群营销洗脑等手法套路下,观众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就被掏空了钱包。本篇报道以一位58岁老人3年充值3.4万元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揭示短剧行业的吸金乱象。从充值陷阱到霸王条款,从数据杀熟到会员套路,文章层层剖析这一灰色产业链的操作逻辑,并邀请法律专家为消费者支招,探讨如何强化监管,守护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的消费权益。

你会为短剧付费吗?如果你选择付费,是什么吸引了你?


图片

分享人:肖露荷

Day06 2025.3.22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冰点周刊”的《快,快,快,微短剧等不及一秒》,作者王雪儿,编辑从玉华。

当传统影视剧还在讲故事,短视频平台已进入“帧数战争”——微短剧正以每分钟200倍速播放、3秒一个反转的疯狂节奏,重塑剧方和观众的神经。文中无论是流感生病后演员“被杀青”、编剧“迅速修改”,还是演员“现场拉” ,都对“快生产”的短剧特点进行了全方面的展示。

短剧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内容消费的?你有为追完一部短剧而熬夜的经历吗?当你放下手机时,心头的空虚感是否比看剧前更强烈?


图片

分享人:梁愉曼

Day07 2025.3.23
图片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谷雨实验室50岁,正是和霸总谈恋爱的年纪》,作者肉松,编辑江臾。

针对主要受众为老年人的短剧,这篇稿件的分析涵盖了很多方面。首先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与角色刻画,女主角们通常是相貌端正、吃苦耐劳、善良贤惠的脸谱,甚至要有不输于年轻人的美丽;而男演员的角色则局限于白手起家的霸总和精英,不同的身份匹配不同的形象要求。第二部分聚焦该类型短剧的受众群体如何用短剧作为抓手,逃离现实生活的深渊。短剧那些看似复制粘贴出来的套路其实精准瞄准了中老年人的痛点”——婚姻、情感,种种现生困境让老年人更容易代入;不切实际的浮夸剧情,成为了老年人对现实生活的代偿与“奶头乐”

尽管剧情悬浮,逻辑硬伤遍地,也阻挡不了此类短剧的火爆。霸道总裁爱上我玛丽苏戏码为什么始终受欢迎?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呈现老年群体的现实困境?


图片

分享人:张悦桐

Day07 2025.3.23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看天下实验室《在混乱与疯狂中,短剧正在逆袭》,撰文刘瀚琳。

文章的前半部分围绕短剧行业的钩子哲学展开。故事主线是大钩子,在前3集的黄金期负责勾住观众的眼睛;故事点和情绪点是“小钩子”,负责留住观众的心。短剧的钩子利用观众对爽感的本能追求,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流量密码。在钩子哲学的主导下,短剧的参与者们似乎都陷入了某种违心的怪圈:演员邬倩不得不放弃细腻的情感表达,转而采用最没技术含量的“瞪眼;编剧放弃复杂的情节铺垫,转而编写起短而快的爽文大团圆剧本;观众们一边嫌弃着短剧的烂俗,一边欲罢不能地享受着短剧带来的多巴胺。

当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本入场后,新的变化也在发生。文章后半部分讲述了当下短剧赛道的转型之路。网剧从探索期到爆发期,经历了10年,实现了精品化的创作。对于短剧而言,精品化转型是一条必由之路。从非遗传承短剧《锦衣巷》到古籍修复和文物保护题材的《重回永乐大典》,短剧赛道出现了越来越多积极的新尝试。不想下桌的短剧人,在未来会迸发出怎样的灵感、提供怎样精彩的创作内容?值得我们期待。

大家看完这些报道有什么感受?关于短剧热潮,大家有哪些认识与思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互动~


值班编辑 | 李嘉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