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 | 在三河,究竟是谁不喜欢红色?

红色,本是街头巷尾最常见的招牌底色——它醒目、热烈,象征着市井的烟火气与商业的活力。然而,在河北廊坊三河市,一场轰轰烈烈的“去红运动”却让红色成了权力的禁忌。从医院标识到奶茶店招牌,从农贸市场到连锁商铺,红色被强行抹去,取而代之的是“端庄典雅”的浅咖、灰绿甚至黑白色。这场荒诞的“颜色整顿”,表面上是城市治理的“美学升级”,实则是权力任性的赤裸展演。

4月15日,廊坊通报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表示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图片

行政权力的审美霸权:谁的“端庄”,谁的国际?

三河市这场“颜色整顿”的合法性基础,是一份名为《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的文件。文件规定,除国际连锁品牌外,禁止使用红蓝底色,要求招牌“色浅、淡雅、明快、协调”。更荒诞的是,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竟在公开场合宣称“红色代表火,让人亢奋烦躁”,需用“暗色调”营造“学院风、国际化”。这种将个人审美偏好包装成科学结论的言论,暴露了权力对市场主体的傲慢——官员们自诩为城市美学的“总设计师”,却将商户的生存需求与品牌文化踩在脚下。

耐人寻味的是,政策执行中处处可见“双标”逻辑:肯德基的红白招牌屹立不倒,蜜雪冰城却被喷漆改色;国际品牌享受豁免特权,本土商户却要为“不够国际化”买单。这种选择性执法,本质上是用权力的尺子丈量市场主体的“高低贵贱”。当“国际化”沦为排斥市井烟火的政治修辞,当“端庄典雅”成为打压商业活力的遮羞布,所谓的城市规划,不过是权力审美对市民主体性的粗暴否定。

程序失范的权力狂欢:法治沦为橡皮图章

从操作细节看,这场“颜色整顿”堪称权力任性的教科书式案例:整改通知多以“口头传达”,执法依据停留在“书记要求”;《导则》出台半年后仍无实施细则,却已“先行一步”强拆招牌;商户被迫自费数千元更换门头,却得不到任何补偿。更讽刺的是,当舆论沸腾后,官方回应竟称整改对象是“存在安全隐患、破损严重”的牌匾,全然无视大量新装红色招牌被强制拆除的事实。这种“先射箭后画靶”的辩解,将法治尊严践踏得体无完肤。

《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无关材料,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许可条件。三河市强制统一招牌颜色的行为,既无法律授权,又未履行听证公示程序,已然构成违法行政。而所谓“专家意见”,既未公开论证过程,更未接受公众质询,不过是权力自导自演的一出“专家秀”。当城市治理沦为“领导拍脑袋——部门拆牌子——商户换门头”的野蛮循环,法治政府建设便成了空中楼阁。

权力任性的代价:被灼伤的营商环境

这场闹剧最残酷的代价,由普通商户默默承担。一家奶茶店为改招牌停业三天,损失数万元营业额;农贸市场商户将新装三个月的红色门头喷成绿色,成本全数自担;更有商家陷入“拆了改、改了拆”的循环,只因官员对“浅咖偏红”的色差吹毛求疵。当城市管理者将商户视为随意摆弄的“道具”,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产权保护原则便荡然无存。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城市信誉的崩塌。蜜雪冰城被迫改色又悄悄改回的黑色幽默,让政府公信力沦为笑谈;连锁品牌担忧“绿色招牌影响品牌认知”的焦虑,折射出企业对政策稳定性的深度怀疑。据《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行政干预的随意性正是民营企业最担忧的营商风险。三河市的这场“颜色整顿”,恰为这一论断写下鲜活注脚。

城市治理现代化:褪去权力审美,重拾市井本色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红色是否“高端”,而在于谁有权定义城市的色彩。纽约时代广场的霓虹璀璨、东京街头的招牌森林、香港旺角的市井喧闹,无不证明:城市的魅力,恰恰源于多元共生的商业生态。主管部门要做的,是制定安全、环保等底线标准,而非越俎代庖充当“美学裁判”。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后“千店一面”的教训、沈阳市大东区万泉街道办事处“黑白招牌”引发的舆论风暴,早已昭示:用权力审美绑架市场活力,终将付出惨重代价。

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权力对市场的谦抑。当三河市的官员们坐在会议室里讨论“葡萄牙米黄”的典雅时,或许更该走进街头巷尾,听听商户关于生存的呐喊,看看消费者寻找店铺的困惑。

三河市的“红色驱逐令”看似是美学之争,实则是权力观之争。不喜欢红色的,从来不是市民——他们需要的是便利与繁荣;也不是市场——红色本就是商业竞争的自然选择。真正抗拒红色的,是某些官员脑中根深蒂固的“管制思维”,是将政绩凌驾于民生之上的畸形价值观。城市治理若不能走出“领导审美即真理”的迷思,类似的闹剧便永远不会落幕。毕竟,今天可以是红色,明天又何尝不能是绿色?问题的本质,从来不在颜色本身,而在权力是否愿意被关进制度的笼子。(文/刘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