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关税壁垒搞不死中国。其敌对性关税政策结果大概率是“杀人一万,自损八千”,结果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
撰文 | 林采宜(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副院长)、 戴佳怡
2025年4月10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125%的“对等关税”,并取消小额商品免税待遇。这种激进关税政策基本上等于美国市场对中国商品关上了大门。这种关税施压的贸易战手段搞得垮中国吗?我们看看出口数据的结构就知道了:
一.市场结构多元化的版图构建了中国出口贸易的韧性
2024年,在中国出口版图中,欧洲占17.42%(剔除俄罗斯)、东盟占16.4%,是中国出口的前两大市场,中国直接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14.67%(从2018年19.25%的高点持续下降),其次是香港占8.14%(其中部分是转口贸易),非洲占5%,南美占4.19%,日本占4.25%,韩国占4.09%,这种出口市场结构多元化的版图构筑了中国出口贸易的韧性和对单一国家关税风险的抗压能力(如图1所示)。
图1.2024年中国出口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CCEF研究院
商品结构层面,如图2所示,尽管由于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限制措施、部分供应链发生重构,中国向美国出口中占比最高的品类仍为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占比为27.95%(2015年曾高达35.30%,如图3所示)。可见高端制造整体仍在中国对美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电气设备、机械、化学品、加工金属制品等品类的占比分别为12.8%、7.3%、5.34%和5.7%,表明中国在多个中高端制造领域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皮革、家具等传统低端制造业的出口占比分别为2.53%、2.81%和2.89%,显著低于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这种从世界工厂向技术高地迁移的出口结构意味着国内就业市场对外贸的依赖度在不断下降,关税冲击并不必然造成国内大量人口失业。
图2. 202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署,CCEF研究院
图3. 2015-202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署,CCEF研究院
注:计算机及电子产品中各细分品类占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计算机设备-2.29%,通讯设备-2.1%,音视频设备-0.86%,半导体及其他电子元件-1.26%,导航、医疗及控制仪器-0.35%,磁性与光学介质-0.48%
从宏观上来看,美国的关税和技术壁垒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但其进口结构的“去中国化”短期内很难撼动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二.农产品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是美国目前最大的贸易软肋
从贸易的区域结构来看,2024年,在美国的全部出口商品中中国商品只占6.95%,大大低于加拿大(16.88%)和墨西哥(16.18%)。但在美国出口的农产品中,有22.9%流向中国(如图4所示),远高于第二位墨西哥(15.58%)和第三位的加拿大(12.12%),中国因人口规模和购买力而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
图4. 美国出口农产品区域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署,CCEF研究院
美国目前是全球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农产品在美国出口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数据显示,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对大豆、玉米、肉类等农产品的需求持续旺盛,且购买力强大,是美国农产品首屈一指的海外市场。而相较之下,尽管加拿大经济发达,购买力强,但其人口规模有限,对农产品的需求较为有限;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受制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不足。因此,美国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很难找到中国的替代市场。一旦中国实施反制措施,美国农业将面临巨大冲击,甚至可能引发局部地区农业生产体系的剧烈动荡。因此,农产品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是美国目前最大的贸易软肋。
三.从宏观上看,美国的关税大棒打不垮中国
从出口格局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已显现出较强的韧性与多元性。在地域分布方面,中国出口目的地日益多元化,美国市场的重要性逐步被东盟、欧洲等区域所超越,形成外部的出口“缓冲带”;在商品结构上,中国出口正在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领域转型,高端制造占比不断提升。即便在美方高压政策下,中国出口总额仍保持增长,说明单边关税制裁已难以撼动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所以,美国的敌对性关税政策结果大概率是“杀人一万,自损八千”的两败俱伤结果,重新回到谈判桌进行互惠互利的沟通,是唯一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