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周围,很多人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不愿添麻烦,也害怕别人不满意。因为在意他人的评价,他们往往会违心地「迎合」别人,比如说:
◍ 总是为难自己,硬着头皮答应别人的请求
◍ 明明不同意某件事,却很少提出反对,自动地接受别人的意见
◍ 对某件事感到不舒服时,很难表达自己的不满
◍ 因为害怕被抛弃或被排斥而无法说「不」
中文里还比较客气,会把这种人称为「老好人」,或者「滥好人」,总归还是个「好人」。但在英文里,描述这种人的词汇相当直白:「Doormat」,本意「门垫」。
这个词就像当头棒喝,告诉你:这种人可不是什么「好人」,只是不断被他人践踏尊严,不断被使用的门垫而已。
你可能会感到疑惑,与人为善、热心助人、好脾气、好说话,这些良好的品格怎么就被说成是「门垫」了呢?
关键在于人际界线:并不是善良不好,而是缺乏界线不好。
01
人际界限是什么?
我们在时间精力、情绪想法、财产物品等事务上属于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构成了我们的界线。
人际界线清晰的人,在他人打破了自己的规则时,敢于说「不」。而人际界线模糊的人不清楚自己的规则,在他人越界,让自己感到不舒服时,很难表达坚定的拒绝。
后者很容易成为活得别扭的「老好人」,被别人一个接一个的要求推着往前走,感到倦怠、压抑,总是有这些委屈:
「做得多错得多,就是些表面的感谢,吃力不讨好,不招待见 ,记住这教训,只顾自己事情就好!」
但这种想法其实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好人」们要改变的不是和气友善的性格,而是要学会建立自己的界线。
《 凪的新生活 》
02
课题分离:重建边界的第一步
建立界线的第一步,是分清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这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是被称为「课题分离」的重要事项。
区分课题的原则是:「行为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我们做自己尽力而为的事情即可,别人负责的事情,那是别人需要尽力而为的事情,比如说:
◍ 每个人有属于他们的职责与工作,属于别人的工作没做完,即使对方要加班也不应当你来做。
类似的,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也要有合理的界线:
◍ 「学习好坏」是子女的课题,所以父母只要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学习的环境即可
◍ 「爱」是两个人共同承担的课题,所以你要做的仅仅是爱对方,让自己变得值得爱,而不是让对方爱你,或是觉得对方应该如何做来符合你的期待;
《 凪的新生活 》
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要试图去掌控并干预别人的课题,是心理发展成熟的标志。
我们不能替别人感觉、思考、表现,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替别人成长;反之亦然,别人无法替我们成长。所以,我们要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我成长后,才能更好地关怀其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不先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去帮助别人,也只会很快地让自己耗竭。
那些界线最为成熟的人, 其实是世上最能关怀别人的人。
03
界线重建的其他要素
做好课题分离后,我们还需要做到:
◍ 如果不高兴,就大声说出来
◍ 尊重自己的欲望、愿望、感受和目标
◍ 不要因为想要获得他人认可而随波逐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是很难的,重建界线时,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以及对界线伤害到别人的恐惧会阻碍我们去做出改变。
责编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