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之后,储能的全球化还能做吗?

AI划重点 · 全文约6366字,阅读需19分钟

1.中国储能企业面临全球市场竞争,欧美市场各具特色,呈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轨迹。

2.北美和欧洲市场对储能产业的需求稳步增长,中东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则迸发出让人意外的增长潜力。

3.中国储能企业已在北美、欧洲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凭借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产业链成熟度优势。

4.然而,中国储能企业需关注不同市场的竞争环境,如北美市场的政策驱动、欧洲市场的碳中和目标等。

5.为此,中国储能企业需制定全球化市场布局和高价值商业模式,以应对不同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作者:徐博韬 张乐词


2024年,全国已有超过3500家储能企业因注销、吊销、停业等原因退出市场。


2025年,特朗普对华关税政策变了又变,从4月2日开始,数字从34%跳动到84%,又继续增加到125%。


无论这场闹剧是否会结束,中国储能出海企业势必将面临一次巨大的行业冲击。

一方面是全球渴望绿色能源,欧洲、美国、中东和东南亚纷纷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大力支持储能行业。


另一方面是储能产业表面风光背后,竞争早已悄然加剧,洗牌正在发生。如何在美国市场向下的当下做好其他市场的押注,是中国储能企业出海时必须进行的抉择。


算力需求飙升,拉动用电量长期增长,储能因此被越来越多企业视作“用能结构优化+成本控制”双重目标下的重要解法。


从辅助走向主力,储能正逐步成为支撑数字化转型、提升能源韧性与可持续性的关键基础设施。


对于中国储能企业而言,新兴经济体在电力可靠性和可再生能源接入方面的强烈需求,正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出海机会。


储能技术已不再只是电网背后的“稳压器”,而是在智能电网建设、能源结构重塑和系统灵活性提升中扮演着越来越核心的角色。


那么,在储能出海的热潮之中,中国储能企业如何押注市场,如何交出“高分答卷”?亿欧EqualOcean通过梳理全球主要储能市场,在《2025中国储能行业全球化市场布局与高价值商业模式研究》报告中给出答案。


01

从本土突围到全球纵深:中国储能行业全球化市场布局


纵观全球储能市场,中国储能行业的出海目的地主要围绕北美、欧洲和其他新兴市场展开。

其中,北美和欧洲市场对储能产业的需求稳步增长,中东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则迸发出让人意外的增长潜力。


图片


在全球储能发展中,欧美市场各具特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轨迹。

欧洲市场整体更为成熟,政策与法律框架相对清晰,监管体系稳健,为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得益于早期布局和绿色转型战略,欧洲的储能推进节奏虽不激进,却步步为营,注重系统性与长期性。

相比之下,美国的储能市场则更具弹性与活力。

美国的储能政策环境强调联邦与州政府的双重驱动,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构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推手。

尽管美国电网现代化进展缓慢,能源传输链条冗长,稳定性也面临挑战,但凭借优厚的补贴政策和颇具吸引力的内部收益率(IRR),美国储能市场依旧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图片


中国储能企业正加速崛起,凭借在电池技术和产业链集成方面的显著优势,稳步占据全球储能市场的重要位置。以磷酸铁锂和钠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技术路线,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铺开。其中,磷酸铁锂因具备高安全性、低成本、长寿命等核心优势,已成为储能电池的主流选择。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稳居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前列,成为行业标杆。

与此同时,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中国企业在这些前沿领域的布局也明显走在全球前列。根据预测,到2025年,国内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达到400Wh/kg,这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储能技术高地的领先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已构建起涵盖原材料、电芯制造、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储能产业链,国产化率超过93.5%。这不仅提升了产业自主性,也为中国储能企业走向全球打下了坚实的供应链基础。


图片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中国储能产业生态正加速走向成熟,形成了多元化、系统化的布局格局。上游环节,中国企业在锂、钴、镍等关键矿产资源,以及电解液、隔膜等核心原材料领域,已具备较强的全球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中游方面,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为代表的企业在电芯制造和储能系统集成领域持续深耕,构建起强大的国际化竞争壁垒。

在关键设备领域,阳光电源、华为等企业在PCS变流器市场表现突出,持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技术与产品能力均处于领先水平。而在下游应用层面,中国储能产业已广泛覆盖电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工商用储能,以及虚拟电厂(VPP)等多元场景,逐步构建起多场景协同、灵活调度的终端应用生态。


图片


02

站上全球牌桌:中国储能企业如何应对不同市场的竞争


北美市场:政策驱动下的商业模式与市场进入分析

美国储能市场正处于加速扩张阶段,政策环境持续完善,成为推动产业高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自2017年以来,美国储能新增装机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88兆瓦一路攀升至2022年的12,181兆瓦时,年均增速显著。根据预测,2024年第三季度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3,806兆瓦,至2025年,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8GWh。

这一迅猛发展,离不开联邦及各州政府在政策和法规层面的持续加码。尤其是《通胀削减法案》(IRA)为储能项目提供了税收抵免和资本激励,而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则通过一系列市场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储能项目的接入和收益路径,共同构建起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图片


近年来,加拿大储能市场进入了加速发展通道,这一趋势得益于联邦及各省级政府在可再生能源部署、电网现代化改造以及储能技术扶持方面的持续发力。从整体来看,加拿大储能产业的快速成长,与其对可再生能源整合能力的迫切需求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间,加拿大太阳能装机容量(涵盖公用事业规模和分布式光伏)增长率达到92%,而同期储能容量的增幅更是高达192%,呈现出“可再生+储能”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根据最新预测,到2024年,加拿大将建成341个风电项目和217个公用事业级太阳能项目,同时拥有约96,000个分布式光伏装置。这一庞大的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将催生出广泛且多元化的储能应用需求,加速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市场格局。


图片


中国储能企业在进入北美市场的过程中,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产业链成熟度三个核心维度。

首先,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企业已在储能电池技术上建立起坚实的全球领先地位。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企业,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铁空气电池等多种储能技术路径上持续突破,形成了多元且高效的技术矩阵,能够覆盖北美市场对高能效、安全性和适应性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是中国储能企业的重要护城河。得益于高度规模化的制造体系以及从原材料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中国企业在产品生产、交付效率和价格竞争力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能够在成本敏感型市场中占据主动。


图片


欧洲市场:碳中和目标下的商业模式与市场进入分析

欧洲储能市场正处于加速扩张与结构性转型的关键阶段。随着英国及欧盟持续推进能源转型和碳中和战略,高效储能系统的需求迅速攀升,推动整个市场向更加智能、灵活的方向演进。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储能企业凭借在系统集成、电池制造及能源管理软件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正在成为欧洲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为代表的企业,其产品在平准化储能成本(LCOE)方面表现突出,具备显著的性价比优势,增强了中国方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面对欧洲市场,尤其是英国储能市场的高准入门槛,中国企业可通过“合资+本地化”的模式来有效降低进入壁垒与运营风险。

一方面,与英国本地企业如 Highview Power、Zenobe Energy 等建立合资或技术合作关系,有助于快速建立市场信誉,借力本地企业在政策合规、项目管理和市场拓展方面的经验,实现资源互补与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在英国或欧盟设立本地化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不仅有助于应对日益增长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还能提升产品的本地适配性和运维效率,从而在长期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图片


德国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长期稳定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早在2000年,德国便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案》(EEG)为可再生能源及其配套产业奠定了制度基础。此后,该法案历经多轮修订,逐步将储能系统纳入支持范畴,形成了清晰且具前瞻性的政策导向。在最新版本中,EEG明确鼓励发展绿色氢能生产及“电转气”(Power-to-Gas,P2G)等前沿储能技术,进一步激发了产业的技术创新潜力。

同时,德国国家复兴信贷银行(KfW)也通过金融工具强化市场激励机制。KfW为居民及企业投资储能系统提供年利率低至4.75%的贷款支持,有效降低了资金门槛,为储能项目的广泛部署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这种“政策+金融”双轮驱动的支持模式,成为德国储能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推力。


图片


西班牙储能市场正迎来快速扩张期,这一势头离不开政府在能源转型领域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推动。根据2024年最新修订的《国家综合能源与气候计划》(PNIEC/NECP 2023-2030),西班牙已将其2030年储能装机目标从原先的20GW上调至22.5GW,目标覆盖电化学储能、热储能以及抽水蓄能等多个技术路径。这一调整不仅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也进一步确立了储能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清晰预期。

在政策与资金层面,西班牙政府已相继出台多项激励措施,强化储能项目的落地能力。2024年12月,政府宣布将投资1.564亿欧元支持全国范围内的45个创新储能项目,计划新增储能容量2820MWh、总功率达690.2MW,其中648万欧元专项用于10个热储能试点,体现出对多元化技术路线的支持。同时,卡斯蒂利亚-莱昂自治区通过ICECYL Financia融资计划,累计发放746笔贷款,总金额达1.32亿欧元,专门用于支持本地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西班牙生态转型部早在2023年7月便启动总额达2.8亿欧元的专项补贴计划,涵盖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及抽水蓄能等多类型项目,加速了相关项目的开发进程。这一系列有力的财政与政策支持,正共同推动西班牙储能市场从示范探索走向规模化落地,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图片


新兴市场:政策机遇与商业模式适应性分析

马来西亚储能市场正处于起步加速与结构成型的关键阶段,其发展路径受到政策驱动、金融支持和多元化商业模式的共同推动。近年来,马来西亚政府在能源转型方面动作频频,明确提出到2025年、2035年及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将分别提升至31%、40%与70%。这一进程不仅体现出国家层面对低碳转型的坚定承诺,也为储能市场创造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为加快实现上述目标,政府陆续推出多项支持性政策和激励机制,包括上网电价补贴(FiT)、大型太阳能项目计划(LSS)、净能源计量机制(NEM)、绿色技术融资计划(GTFS)以及企业可再生能源采购机制(CRESS)。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储能项目的投资门槛,并激发了企业和市场对储能系统部署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储能产业的本地化发展与项目落地。例如,砂拉越(Sarawak)凭借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水电,吸引了累计超过220亿美元的投资;马六甲正打造“世界太阳能谷”,力求未来50%的电力来自太阳能供给;柔佛州则通过AirTrunk数据中心项目推进屋顶光伏与储能系统的融合部署;槟城更与多家跨国企业签订长期太阳能购电协议(PPA),不断拓展储能在工商和产业园区的应用场景。

整体来看,马来西亚储能市场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在政策红利和地方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正逐步构建起涵盖发电侧、用户侧及电网互动的新型能源生态,为东南亚储能市场树立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发展路径。


图片


印尼储能市场正步入快速发展通道,储能需求加速释放。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印尼政府明确的能源转型战略、丰富的镍资源储备以及电动化进程加速带来的产业驱动。印尼政府提出,到2025年和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分别提升至23%和31%;电动汽车产量目标也同步上调,分别达到40万辆和100万辆。这一系列目标显著提升了对储能系统,特别是电池储能系统(BESS)的市场需求,用以提升电网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带来的调节挑战。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电力供应计划(RUPTL)》为储能市场的扩展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根据该计划,到2034年印尼将新增49.7GW的电力装机容量,其中约7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包括17GW太阳能、16GW水电和5GW地热。这不仅反映出政府对绿色能源转型的坚定态度,也预示着未来十年储能技术将在多个发电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资源和产业链层面,印尼正在加速布局以镍资源为基础的电池制造产业链。作为全球最大镍资源国之一,印尼通过推动上游采矿、中游冶炼与下游电池制造的一体化发展,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电池供应链。数据显示,印尼电池制造成本已较中国低约8%,在全球储能和电动车电池市场中具备显著成本优势,未来有望成为区域级甚至全球级电池出口基地。


图片


巴西正加速推进储能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这一趋势得益于政府明确的政策导向、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日益增长的能源转型需求。2024年,巴西储能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685MWh,同比增长29%;其中70%的装机容量直接接入电网,突显储能技术在提升电网灵活性与稳定性方面的战略价值。

在政策层面,巴西政府相继推出了《电力可替代能源激励计划》(PROINFA)与《国家生物燃料政策》(RenovaBio),系统性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些政策不仅奠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础,也为储能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创造了良好环境。

根据《2025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巴西力争到2025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总发电结构中的占比提升至91%,风能与太阳能将成为发电组合中的核心力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海上风电领域,2025年巴西总统卢拉签署新法案,推动离岸风电开发的同时加强本土生态保护。此举将大幅扩张风电装机规模,并显著带动配套储能系统的市场需求。

展望未来,根据巴西能源存储解决方案协会(Abase)预测,到2030年,巴西储能市场将需要约470亿雷亚尔(约合70亿美元)的投资,蕴含巨大市场潜力。综合政策引导、技术需求与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三重驱动,巴西有望成为拉美地区储能发展的关键高地。


图片


沙特阿拉伯在推进“2030愿景”(Vision 2030)的进程中,正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储能产业,以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与碳排放控制目标。根据官方规划,到2030年沙特将实现100至130吉瓦(GW)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其中光伏装机将达到40GW,风能装机16GW,聚光太阳能(CSP)装机2.7GW,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在全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提升至50%。

尽管目标雄心勃勃,但截至2022年,沙特的可再生能源实际装机容量仅为0.4GW,占全国总装机比例不足2%,表明该市场仍处于早期启动阶段。然而,也正因为其低基数与强政策驱动,未来市场的增长潜力尤为显著。

储能作为支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关键基础设施,预计将在沙特能源转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伴随清洁能源项目的加速落地以及政府对绿色投资的持续推动,沙特有望成为中东地区储能及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图片


阿联酋储能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强力政策推动、电网稳定性需求提升以及能源结构转型的加速。根据相关规划,阿联酋储能总容量预计将从2025年的859.4兆瓦增长至2030年的57.4吉瓦时,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增长潜力。

在政策层面,《2050能源战略》明确提出,到2050年清洁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提升至50%,并计划实现发电相关碳足迹削减70%,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阿联酋已启动超过16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投资计划,预计到2030年清洁能源在发电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30%。

在此背景下,储能系统作为保障清洁能源消纳与电网平衡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持续上升,也为本地及国际储能企业提供了大量参与空间与投资机会。


图片


关于报告更多内容,详见《2025中国储能行业全球化市场布局与高价值商业模式研究》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报告作者徐博韬,邮箱:xubotao@iyiou.com。

2025中国储能行业全球化市场布局与高价值商业模式研究

(扫码查看)


欢迎关注


   活动一


亿欧EqualOcean 出海全球化游学营日本站-5天4晚3城

游学档期:4月20-24日

行业前沿:大阪世博会

名校课堂:京大《新时代的日本市场机遇》

名企参访:京瓷、万协制药、大阪房产

商务联谊:三重县商工会议所


   活动二


亿欧|EqualOcean携手行业伙伴定制了印尼海外考察行,一起去东南亚最适合中国企业出海的国家看看。还有少量余位,欢迎报名咨询。

除行程内的优质导师资源外,参与报名游学,可免费获邀出席黄渊普老师《新出海蓝图读书会》以及一对一定制咨询优惠

图片


「关于EqualOcean」

EqualOcean是一家专注于服务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帮助海外公司或机构把握中国发展机遇的新型智库与核心资源链接者。以"连接中国与世 界为使命",我们的核心优势是拥有业内最强的团队、连接官方和民间、打通科技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全球资源网络。成立于2018年11月,旗下目前有新出海研究院、新出海学院、出海全球化百人会、媒体活动、黄渊普频道等产品,提供中英文深度报道和分析、全球化战略咨询、海外市场研究、出海标杆研学营、海外游学营、出海大会、出海闭门会等服务。



欢迎关注




EqualOcean中文站:

https://cn.equalocean.com/

EqualOcean英文站:

https://equaloce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