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 籽籽连心】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00 后”让非遗“活”起来

当“00后”遇上非遗技艺,当民族纹样邂逅传统缠花技艺,在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的手工实训室里,正上演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学生们用创新思维激活非遗基因,让古老技艺在青春指尖绽放新光彩。





图片

4月8日,记者走进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的手工实训室,立刻被眼前的场景吸引。

学生赛比努尔・艾则孜正手持滴管,全神贯注地为她的《三月石榴花》掐丝珐琅作品进行点蓝。

铜丝勾勒出的石榴花瓣精致细腻,赛比努尔・艾则孜将釉料精准填入,深浅渐变的橘红色釉料在胎体上晕染,仿佛赋予了花朵鲜活的生命力。

“初次接触铜丝时,它软趴趴的,特别难掌控。经过老师的手把手教学和无数次练习,如今不管是常规胎体,还是形状复杂胎体,我都能独立完成复杂图案。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懂得耐心与坚持的重要性。”赛比努尔・艾则孜说。

图片

去年9月,学校非遗社团成立,截至目前,社团已构建起面塑、云肩、缠花、掐丝珐琅四大技艺传承体系,并吸引了30余名学生加入。

“在创作中,学生们将各民族特色纹样融入作品,实现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也是我们非遗教育中独特的文化育人资源。”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团委书记王海珍说。

手工实训室另一侧,在学生马秀芳的指尖,0.5毫米的铜丝在骨架上逐层缠绕,叶片边缘的弧度慢慢成型。

“马上要参加比赛了,我正在练习双股捻线法。参与缠花制作,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马秀芳说。

图片

在整个非遗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引导作用。

“从新生入校起,我们从最基础的叶子的缠绕教起,逐步培养学生构图、色彩搭配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掌握非遗技艺的制作技巧。”教师王文慧说。

图片

学校每年投入资金采购非遗材料工具,建立“老带新”师徒制培养体系,将非遗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我们的非遗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价值观的塑造。通过这些教育手段,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综合素养。”王海珍说。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全媒体记者:杜  仪 奚  鹏
编   辑:任斐斐
一   审:张新慧
二   审:孔德华
终   审:牛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