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阴区古清口街道,一场关于乡村振兴新发展模式的探索正逐渐取得成效。当智能机械臂取代传统农具,当曾经握锄头的手如今精准操控数控面板,一家名为嘉帅重工的企业脱颖而出,以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为笔,村企联营新模式为墨,稳扎稳打,铺开一幅以“万吨钢构件”为底色的发展画卷。
在嘉帅重工的生产车间,新质生产力的痕迹无处不在:激光数控切割机将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焊接机器人实现24小时高效作业,自主研发的防腐工艺让钢构件寿命提升30%。企业依托ISO9001质量体系与GB/EN/ASTM多标准认证,年产能达2万吨,产品覆盖高层建筑、桥梁工程、装配式新农村住宅等领域。“这条产线实现了‘钢构件’的一站式智造。借助 5G 物联网系统,每块钢板从切割到焊接的15道工序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精度误差小于0.5毫米,达到航天级标准。”干梦竹满怀信心地透露,像刚才运用焊接机器人进行操作的一站式的生产线,预计明年年底还要增加4条。今年投产的工业重钢柔性产线,更是突破传统局限,可同时满足工矿、厂房、桥梁、码头、运动场馆等尖端领域需求,将 2 万吨年产能释放出 3 倍价值空间,新质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展露无遗。
从工业厂房到新农村建设,嘉帅重工的"钢构版图"持续扩展。企业以装配式钢结构为切入点,参与乡村文体场馆、仓储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以工补农"走向纵深。2024年,企业承接的省内首个"零碳钢结构农贸综合体"项目,更将光伏屋顶与钢构主体融合,探索绿色建筑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新质生产力不是城市的专属品。"干梦竹表示,未来将深化村企联营机制,建设乡村钢构技术培训中心,并拓展海外"一带一路"项目,让本土钢构件带着"乡村振兴基因"走向世界。
随着订单的持续暴增,二期厂房预计2026年建设投产,届时企业将新增100多个技术岗位,搭建起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新农人工匠”在家门口参与大国重器制造,共享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发展红利。
记者手记
从田间到车间,从纳税百万到造福千户,古清口街道和企业合作共赢的“钢构方程式”项目,用实际行动有力证明,新质生产力绝非虚幻的空中楼阁,它深深扎根泥土、深情反哺乡梓,是推动乡村迈向现代化的硬核力量,正绘就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