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大雪我记得特别清楚,网格员紧急来电说有个甘肃汉子哭诉称要不上钱,让我过去把他接过来!”青河县综治中心接待大厅干部巴特克西克回忆道。今年2月的这场跨越千里的纠纷调解,成为当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解。
那天,一名衣衫不整的甘肃男子来到综治中心时,手里攥着皱巴巴的记工单,他抹着眼泪向巴特克西克诉苦:作为装修工程二包方,他既无书面合同又缺有效凭证,讨要1万余元工钱陷入困局。巴特克西克敏锐捕捉到案件特殊性:跨省务工、多层转包、证据缺失,这类纠纷极易升级为群体性事件,巴特克西克立即启动“三调联动”机制。
“先别急,法治社会不会让劳动者流汗又流泪。”巴特克西克当即联系装潢公司老板,装潢公司老板称装修的钱已经全部给了一包方,而且各种手续都齐全,至于二包的钱跟自己没有关系。听到这话,男子又抹起了眼泪。巴特克西克赶紧劝慰道:“你别急。咱们再想办法,这也到饭点了,咱们先去吃个饭。”男子称自己没钱,于是巴特克西克先请他吃了饭。
吃饭间隙,巴特克西克又给一包方打电话、收集证据。经了解得知,由于该男子在工期中请假回了趟老家,误了十几天工,工程没有按合同期限完成,活也干的不太好,因此一包方很生气。
“你看人家大老远从甘肃跑过来打工也不容易,你当时承诺一天500元,哪怕少给点也行。”巴特克西克开始从情理上说服。经过一番劝解,一包方同意给钱。
接下来需要核算金额。巴特克西克又给该男子解释:“你的活没干完,一包方肯定要索赔违约金,相应的就会少给你一些。”男子带着哭腔说:“那好吧,少一点也行吧!那就8000吧!”
可一包方并不认可。巴特克西克又从法律的角度不厌其烦地找一包方谈判。最终,一包方答应各让一步,支付7000元工资,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真是太感谢你了,如果没有你们综治中心我就拿不到钱了!”男子紧握巴特克西克的手致谢。从声泪俱下到笑逐颜开,该男子的经历印证着“法治温度”的穿透力。
自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青河县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资源向基层下沉、力量向基层下派。通过建立“法官驻点”“律师值班”等制度,将法律服务延伸至基层末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
来源:新疆法治报人民号
作者/秦晓攀
编辑/夏泽卿
主编/张 炜
审签/谢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