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青湖文艺】​远去的算盘

不久前,我在芳草湖农场迎宾西街社区陈列馆看到了几个连队里曾经用过的旧算盘,忍不住伸手拨弄了几下。听着算盘珠“噼噼啪啪”的声音,我感觉是那么亲切,不由勾起了我的记忆。
我的父亲由于家贫没有上过学,但他靠着勤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仅学会了识文断字,而且还能写会画,尤其擅长写毛笔字。另外,父亲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打算盘算账,而且左右手打得都很精准,绝无差错。小时候看父亲打算盘,我只觉得眼花缭乱。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每到年底,父亲就格外忙碌,因为在劳动之余,父亲还肩负一项光荣的任务——帮助连队进行年度决算汇总。自从这项工作开始后,连队不大的办公室里,便彻夜响起此起彼伏的算盘声,“上二下五”老式算盘声和“上一下四”新式算盘声相互交织,“噼噼啪啪”的声响不绝于耳。统计、保管、出纳、会计……大家忙碌着,核记工分、算工资等。大家还经常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那个场面十分壮观。
在壮观的算盘阵后面,隐藏着手工制表的巨大工作量。大量数据的计算、复核、汇总都得靠一上一下地拨拉算盘珠子算出来,长达一周、马拉松式的决算汇总工作搞下来,终于完成了繁重的统计汇总工作,大家已经打算盘打得手发酸,算数字算得头晕眼花。
别说当时已经50多岁的父亲吃不消,就连那些身强体壮的青年人也感到心力交瘁。一个仅有一二百名职工的连队就这么忙,那么分场、团场,年终决算汇总的工作量就可想而知了。
那时候,看到大家的忙碌和辛苦,我就感慨: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机会告别这令人生畏的“算盘阵”,也能把账算得清清楚楚呢?
1990年,我参加了工作。几个月后,我当上班长。作为班长,不仅要抓生产、抓安全,核算班里员工的工资成为每月的“必修课”。每到月末,我就趴在车间的办公桌上,在“噼噼啪啪”的算盘声中,做员工工资。
1995年开始,连队财务人员陆续开始使用计算器,有的单位财务人员甚至用上了电脑。如今更不用说了,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早已实现了信息化操作,那种靠算盘算数据的场景,终于在“电算化”工程的推进中告别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时代的记忆。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通讯员:董应范
编   辑:王译娴
一   审:张新慧
二   审:孔德华
终   审:牛宏君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