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至金星古道自栋头碇步起,经垟头、岱根、溪源、岭脚、金村岭、金村、桃坑出境,进入青田地界,全程约16公里,沿途有栋头石板桥、旁山路、潘庄亭、岱根宫、金系桥、万福桥、金村岭、桃坑水口桥等路段。
▲玉壶至金星古道线路图 严文杰绘制
秋日早晨,我和同伴从栋头桥出发步行前往桃坑。这条古道的很多路段已失去原貌。如今原貌仍存的有旁山路、岱根宫古道、岭脚石拱桥、金村岭和桃坑水口桥。
玉壶的母亲河——芝溪横亘于栋头旁山和外山头之间,垟头、溪源、金星等地村民来玉壶必须过芝溪。原先,旁山路和外山头之间的水域有碇步和石板桥。碇步有多长,筑于什么时候?我查不到资料。栋头石板桥又称顺福桥。《文成乡土志》对栋头石板桥作如下记载:顺福桥在玉壶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长124米。宽和高均为1.62米,为廿八孔石板桥。
▲栋头碇步、石板桥和栋头桥 施昌秀摄
过栋头碇步或顺福桥,古道在稻田中央蜿蜒而去。此地位于栋头棋盘旁山,故称旁山路。旁山路原属于田埂,随着垟头、潘庄、岱根、吕溪等村庄的形成,有人用鹅卵石进行修筑。渐渐地,路面也宽了。20世纪70年代,旁山路至垟头古道宽约1米。
▲旁山路
狮岩寨、北岸山和明葬地之间有一爿田垟,因在芝溪北岸,故名北岸垟。垟头村位于北岸垟之头,故名。古道过北岸垟,前方就到了垟头店。垟头店分列古道两旁,下起水井坦边上,上至余家老屋。垟头宫下方的店称为下爿店,以卖索面、粉干为主。垟头宫上方的店称为上爿店,有药店、南货店、染布店、水碓等。在垟头人的记忆里,垟头店很热闹,南来北往的行人都会在这里停一停,歇一歇,买点物品。
▲旁山路边上的北岸垟
家住垟头的罗光星会做索面和粉干。起初,他挑着索面和粉干沿着古道前往吕溪、九龙、茗垟、东头和金星等地去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人到他家里来买。慢慢地,罗光星就在家门口卖索面和粉干。20世纪40年代,罗步清、罗步添和罗步月从新加坡、日本回到了家乡。罗步清在自家一楼办起染布店,又在火炭潭西北侧建起了一个水碓,用于碾米磨麦。周边山区的金星、东头、枫树龙等地村民把自家织好的棉布和纱布送到罗步清店里漂染,一时间,店里人来人往,忙个不停。
▲远望垟头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入计划经济年代,米、油、布料等都要凭票供应。玉壶有了工商联合作商店,各地根据需要也纷纷成立分店。玉壶商店垟头分店应时应地成立了。垟头分店设在余昭用家里,其创始人为陈建松。肥皂、洋油(即煤油和柴油)、盐、纽扣、纱线团、带鱼等物品从瑞安经竹排运到玉壶外楼岩坦碇,然后雇人挑到垟头。
1986年11月13日,玉壶至吕溪段通车。1987年6月25日,吕溪至东头段通车。从那以后,来往行人都直接去玉壶购买生活用品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垟头店消失了。
过了垟头店,前方就到了火炭背和潘庄亭。很久很久以前,潘庄亭一带无人居住,只有一个亭子可供行人歇息。此地位于潘庄对面,路上有一亭,故名潘庄亭。有人在亭子里卖零食,有人在边上盖了房子,渐渐地,这里成了一个村庄。20世纪40年代,瑞安、平阳等地贫苦农民因为战乱常常拖家带口沿着飞云江一路行走讨生活。到了夜晚,有许多人无处可宿,只好在村民的灰铺和草棚里过一夜,次日清晨再赶路。由此,垟头和潘庄亭古道边上的灰铺一到夜里就有人住着睡着。
潘庄亭前方是面盂岩。此处水域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形似面盂,由此这一带被称为面盂岩。20世纪80年代前,这条古道是分段划给每个村庄负责的:旁山路至垟头这段古道由垟头村负责,垟头至面盂岩这段古道由潘庄村负责,面盂岩至九龙这段古道由九龙村负责。潘庄村负责的这段古道下方是溪边,上方是山坡,一旦山洪暴发易引发山体塌方,道路堵塞。每当此时,村里就组织人员清理塌方的泥土和石块,村民都非常自觉,主动去做这些公益事业。如果道路上的鹅卵石被水冲走,村民就去溪滩上将石头挑或抬过来铺设路面,保证古道的畅通。
▲岱根宫古道
过面盂岩,前方就是岱根宫。岱根宫在大叶坪半山腰。这里有一个木质结构的寺庙,上铺瓦片,名为岱根马氏天仙宫。岱根宫的房子呈“一”字形,从北往南依次为岱根宫、岱根亭、百货店、诊所和杨氏老屋。因为岱根宫在这里,人们就将此地统称为岱根宫,村民也将大叶坪山称为岱根宫山。岱根宫南侧是亭子,时人称之为岱根亭;西侧为古道,下方是高高的山坎。前方为路廊,走廊上设有美人靠,过往行人走累了就会停下来,在这里坐坐聊聊。路廊后方是屋子,刮风下雨时行人就在这里坐坐。
民国期间,岱根亭曾办过私塾。李林乡凉水坑村的胡胜华在岱根亭为孩子们上课。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来这里上学。每天早上,九龙、溪源、吕山、岱根、碧坑等地的孩子陆陆续续从古道上走来,进入岱根亭。这里便传出琅琅的读书声。过了几年,胡胜华离开这里,学生们也走了,读书声也消失了。民国期间,有人在岱根亭南侧盖了三间房子,后有人在这里卖南货和开诊所。20世纪50年代,在玉壶店桥街诊所的余式安和余赞中被调到这里。那时候西药尚未普及,治病一般都是用中草药。余式安负责看病,余赞中负责抓药。溪源、金星、东头一带都没有诊所,因此来看病的人很多,余式安和余赞中从早忙到晚,都没有停歇。其后,杨步松买下岱根宫南边的土地盖了两间房子。这就是岱根宫杨氏老屋。20世纪70年代中期,岱根生产队在岱根盖了诊所,医生都到岱根来上班。岱根宫的繁华逐渐消失。
如今,玉壶至吕溪公路从大叶坪山脚绕过,岱根宫在公路上方约20米处,已鲜有人前来。1989年冬,村民筹资重建岱根宫,黄墙红瓦(琉璃瓦),前置铁门,成了如今的样子。从岱根宫往前走,约100米就到了岱根。此地北侧有一座形似袋子的高山,曰袋山,雅称岱山。岱根位于岱山山脚,介于溪源与玉壶之间,为溪坑边的一块小谷地。从岱根宫山脚往前约100米,茗垟坑从东北方蜿蜒西行横贯岱根。要想前往溪源和金星等地,必须过茗垟坑,于是就有了寿星桥。此桥在岱根,也称岱根桥,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十月建。1969年农历8月16日,玉壶连降大雨,洪水肆虐,茗垟坑暴涨,茗垟多间木构建筑的老房子被冲毁。木料和杂草树木随着洪水奔涌向前,到了寿星桥时,几根大木头横在寿星桥桥孔上,洪水被堵冲向村庄。寿星桥边上四栋房子被冲毁,寿星桥被冲垮。1970年重建,长20米,宽3米,高15米,依然为单孔石拱桥。寿星桥依旧在,其上方加筑大理石护栏,不远处的西侧已新建了公路桥。行人车子来往玉壶与溪源时均从公路桥经过,此桥已少有人使用。
▲俯瞰溪源 朱金亮摄
古道顺着芝溪畔向前到了如今承德坊北面约100米处的大路下,内侧有一个小水潭,约有15平方米,呈猪肚形,两头小,中间大,潭水不深。水潭后方为大路下岩壁,其上就是岱头山。水潭前是清清的芝溪,潭稍高于芝溪水面,与芝溪相通。说也奇怪,即使芝溪涨大水,水过后,此处水位依然不变。更奇怪的是,潭水终年如暴雨过后的黄泥水,且久旱不涸,不受潭外溪水清浊的影响,故称浊泥丼。
溪源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浊泥丼能感知灾难。如果溪源有大灾难发生,浊泥丼之水就清了。自溪源有人居住以来已有五百多年,浊泥丼只清过两次。一次是岱头王造反(发生在明万历年间),一次是“周胡斗”(发生在清光绪年间)期间。前后两次时间间隔约三百年。“周胡斗”期间,浊泥丼清了三年。也有人说:浊泥丼每三百年清一次,可能是泉水的一个周期。遗憾的是:1981年3月2日,玉壶至东头公路动工修筑途经浊泥丼,工程方在浊泥丼西侧驳坎,其上筑了路基,浊泥丼被压在公路下方不见了。
▲军师坑
浊泥丼前方约300米处是金系桥。据《古韵寻踪》记载:金系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军师坑,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东西走向。桥长3.9米,桥面宽2.1米,拱券采用规整花岗岩块石横联砌筑而成,净跨3.5米,矢高2.6米,桥面由不规整块石铺筑,东桥首设三级石踏跺。金系桥保存完整,其上方加建了石质护栏,新旧垒叠,层次感强。桥拱上长着苔藓、络石藤等植物。如今,金系桥西侧已新建了公路桥,此桥少有人使用。村民说,此桥原名为军师桥,因“军师”和“金系”谐音,写着写着就成金系桥了。
▲金系桥
过了金系桥就到了吕溪粮管所。吕溪粮管所建于1958年,土地由溪源大队提供。粮管所的墙壁由石头垒砌而成,平整结实。20世纪60~80年代,金星公社、吕溪公社和东头公社的农作物都要挑到吕溪粮管所统购。到了秋收季节,社员们挑着农作物沿着古道直奔溪源,颇为热闹。有一年,油茶籽大丰收,吕溪粮管所收购了40万斤。油茶籽、油桐籽和乌桕籽收购到一定的数量,仓库堆不下,管理人员就会雇人挑到玉壶粮管所,再由竹排运往瑞安、温州和宁波一带。玉东公路经垟头和吕溪至东头,于1987年6月25日全线通车,人们来往溪源和玉壶之间不必再步行了。
▲碧坑口古道淹没于稻穗之中
古道向着北方一直延伸,过碧坑口就到了万福桥。万福桥位于金村岭岭脚,南北走向,横亘于林坑之上,故又名岭脚石拱桥。据《文成交通志》记载:万福桥始建于民国四年(1915),1969年被洪水冲毁,次年重建。桥长32米,宽3.6米,高8.3米,系单孔石拱桥。万福桥北侧桥头有一间小屋,胡碎凤在这里开了一间小店卖瓜子、糖果和蚕豆、豌豆等零食。来往行人走累了停下来,买来5分钱瓜子一边嗑一边走。后来,岭脚村有了通往林坑埠和溪源的公路,岭脚石拱桥西侧建起了公路桥。据《文成地名志》记载:东金线南起碧坑村,北至桃坑村,沿途经过碧坑、朱田鿍、八格、金星、桃坑等地,1988年建成。公路通了,来往行人便乘车前往玉壶,岭脚石拱桥鲜有人涉足。店里没有生意,胡碎凤的小店也关门了。
▲万福桥
我们沿着岭脚石拱桥前往金村岭,走了约100多米,前方已是灌木遍布蒙草拦路。看着隐于其中的古道,我只能退回来。村民说,古道从岭脚往上走,前方就到了大路上。
▲金村岭古道
我们乘着车子来到朱田鿍。此地始居者为朱氏,在岭脚西北侧山鿍上开田种地,故名朱田鿍。如今居住在这里的是胡氏。据《胡氏宗谱》记载:清康熙年间,玉壶胡氏第廿七世孙胡荣社迁居朱田鿍。胡荣社及其后裔于此开荒种地。此地缺少水源,清雍正和嘉庆年间,胡氏族人到岩屋地寻找水源,投入一千多人工,建成一条一千五百米长的灌溉水渠,后人称之为千工堰或雷打堰。
▲金村岭古道
金村在朱田鿍北侧。金村和朱田鿍胡氏后裔在岭脚和岭头之间修筑石子路,天长日久,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南北走向的金村岭修建而成,全程约6公里,平均宽1米左右,最高海拔730米,路面由卵石铺就。人们又沿途种植枫树和松树,建了两个路亭,均为石头墙,上铺青瓦。如今,下个亭已倒塌,看不出当初的模样。上个亭在岭头下方约200米处,又名岭头亭,瓦片没了,东侧的石头墙没了,只剩下西侧一堵残墙,倔强地守着这片土地。上个亭下方的古道已是杂草丛生。我拿着一根棍子往下走,走了约20步,前方的草木完全湮没了古道,雨水弄湿了我的衣裳。我只好停下脚步转身往前走,道路依然沿北方延伸,有的地方路面被泥土遮盖,有的路段铺满苦槠树叶和枫叶,有的路段还是原样。村民说,这里竹子多,金村、岩门等地村民喜欢来挖笋,泥土就堆到路面上了。
▲岭头亭旧址
村民还说到这样一些事:20世纪70年代,金星设有供销社,布匹、盐、糖、带鱼等都是从玉壶供销社仓库挑上来的,药品则是从大峃西药公司仓库挑过来的。金星公社有一支副业队专门从事挑担,洪志光、刘化成、刘积松、胡从法、刘积成等人是成员。如果去大峃挑药品,洪志光等人早上4点出发沿路而行,傍晚回到金星。有一次,一位挑夫挑着一担氨水,氨水装在两只缸里。长途跋涉累了,挑夫就坐下来休息一下。过了一会儿,挑夫起身继续前行,没想到一用力,前头那只缸撞到石阶上,缸破了,氨水倒了。后面那只缸失去了平衡,也掉到地上打碎了。
▲胡从点六兄弟故居已是杂草丛生
走呀走,前方就是岩门村。此地南面出水口两边壁立如门,故名岩门。被称为“一门六英烈”的胡从点、胡从登、胡从昆、胡从通、胡从威和胡从慎住在岩门底坦屋。1930年5月,红军挺进师经过岩门夜宿底坦屋,六兄弟加入革命队伍,成为红十三军一团战士。1935年3月12日,胡从登、胡从昆、胡从通在家中被温州保安司令部抓捕,随后被杀害。1936年11月,地痞胡虎北带人抓捕胡从点、胡从威和胡从慎三兄弟,胡从点被杀害在当地,胡从威和胡从慎被带到南田绑在树上,用木桩打进肚脐,活活钉死。六兄弟均被追认为烈士。
▲金星村地标
从岩门村继续往北就到了三格鿍。此地有口田分为三格,故名。古道边上种植着成片成片的油茶树。金星人种植油茶树属于祖业,清朝时期就已成规模,家家户户都有几十株。据《文成乡土志》记载:1980年,金星乡有油茶树3628亩。油茶树每年霜降节气开花,次年霜降时节采摘,一年一结果,一年一采摘。那个年代,生产队员统一上山劳动,统一采摘或收获果实。这里的古道边山坡上颇为热闹。如今的三格鿍依然满山满坡都是山茶树。
三格鿍前方是金村。金村是金垄、上垟、下垟三个村庄的统称。此地村口有座形似鲤鱼的大山,有头有尾有背脊。阳光照射到山上,“鲤鱼”脊背处的山岩金光闪烁,远远看去,犹如一条金鲤鱼。背脊处的岩石坚硬无比,石工锤凿不能伤。山前有田垄,当地人以山取名,称“金垄”。20世纪80年代,乡政府、乡校、供销社设在金垄,卫生院设在上垟。
古道向北过楼垟岭,前方到了桃坑水口。发源于三条步林区的桃坑悦纳中央路坑、彭步坑至洪济头时蔡坑汇入,曲流经洪地、八格时阡坑流入,接着过茗垟、岱根,最后注入芝溪。桃坑流经桃坑水口,其上有一石拱桥,曰福星桥,又名桃坑水口桥,清光绪元年(1875)建,长9.72米,宽1.9米,高4.6米,为单孔石板桥。1988年东金线途经桃坑村,福星桥南侧约50米处新建了一座公路桥,行人大多选择由此过。福星桥上的行人少了,桥面上有些地方长草了。
▲桃坑水口桥
桃坑流经此地,水流绕了一个弯,遂称“导坑”。玉壶方言中的“导”与“桃”谐音,叫着叫着写着写着,“导坑”就成了“桃坑”。桃坑始居者朱元蛰于清初由朱寮迁入,在此开荒种地,繁衍生息。桃坑地处深山僻角,利于发展革命势力。1946年的一天,红军战士在中央路被国民党19师打击,有18名负伤战士躲到山中的蝙蝠洞里养伤。桃坑伪保长带领敌军包围蝙蝠洞,红军战士沉着应战,最终弹尽粮绝被迫跑出分散撤退。1948年,有樵夫在洞外山崖下发现一具白骨,身边尚倚着一支生锈的步枪,盖十八勇士坠崖牺牲者之一。
金星属高山地带,风清气明阳光充足,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村民在山坡田野种植靛青,每年十月靛青成熟的季节,沿着古道将靛青挑到青田县城售卖。一时间,路上行人往来不绝。
古道沿着桃坑村西侧往前,约5公里到达青田派堂。
我们离开金星时,万家灯火已起。走过下垟村时,我特意去看看下垟宫:依旧的四壁环卫,依旧的佛像静坐。我用目光轻柔地抚摸历经岁月洗礼的碑石和围墙,似乎触碰到时间的脚步与历史的脉搏。
有空你也来走走玉壶至金星古道。这条古道上的每一块卵石和沿途村庄的每一片青瓦都有岁月的痕迹。
此话题正在群里热烈讨论
马上扫码加小编微信,拉你入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