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发布】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首份脑膜炎综合指南,首次强制推荐PCR检测作为分子诊断金标准

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首次发布全球脑膜炎诊断、治疗及护理综合指南,标志着针对这一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应对体系进入新阶段。脑膜炎可由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感染脑脊髓膜引发,其中细菌性脑膜炎的致死率高达16.7%,约20%的幸存者会遗留严重后遗症。

"新指南的落地实施将有效挽救生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并强化各国卫生体系应对能力。"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声明中强调。该指南涵盖从脑脊液检测规范到临床管理的全流程指引,特别针对资源匮乏国家提出适应性方案。

核心检测规范革新

指南要求所有疑似脑膜炎病例必须进行脑脊液(CSF)的革兰氏染色、白细胞分类计数、蛋白质及葡萄糖浓度测定,并首次强制推荐PCR检测作为分子诊断金标准。世卫组织通过大规模荟萃分析证实,PCR对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细菌性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均超过95%,但对肠道病毒的诊断效能相对较低。

多联检测策略

在检测技术选择方面,指南提出单重PCR与多重PCR的差异化应用原则:前者适用于资源有限地区,后者在具备实验室条件的场景下可显著提升诊断效率,但需警惕假阳/阴性风险。特别强调PCR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综合解读,不可完全替代传统的脑脊液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AST)。


流行病学突破

与2014年仅针对流行病暴发的旧版指南不同,本次指南覆盖散发性和聚集性病例,特别关注撒哈拉以南非洲等脑膜炎高发地区。对于疫苗可预防的血清型暴发,要求必须通过PCR或培养确认病原后启动免疫干预,避免2014年推荐的乳胶凝集和免疫层析快速检测(RDT)可能产生的误判。

临床管理升级

新指南为1月龄以上儿童、青少年及成人社区获得性细菌/病毒性脑膜炎制定了标准化诊疗流程,涵盖抗生素选择、糖皮质激素使用、并发症监测等关键环节。特别指出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应对疑似病例同步进行血培养及抗生素敏感性试验(AST)检测,以优化治疗方案。

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脑膜炎防控从被动应对疫情转向主动建立全球监测网络,通过PCR检测的标准化应用提升早期诊疗能力,为全球特别是低中收入国家提供了可操作性强、证据充分的防控蓝图。

世卫组织当天发布公报说,尽管针对某些类型的脑膜炎已经有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但该疾病仍严重威胁全球健康。细菌性脑膜炎是其中最危险的类型,可在24小时内致命。2019年,全球估计有约250万例脑膜炎病例,其中细菌性脑膜炎病例160万例,造成约24万人死亡。

该指南有助于推动实施《到2030年战胜脑膜炎:全球路线图》。这一路线图由世卫组织成员国于2020年通过,主要目标是消除细菌性脑膜炎流行,将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例减少50%,死亡人数减少70%,并降低致残率,提升脑膜炎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