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捐献后,康康成为了全国第19801例、内蒙古自治区第20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得知配型成功,她毫不犹豫答应
2023年10月13日,康康的生日当天,她在校园内的无偿献血活动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一挽救生命的公益事业,于是当即签订血样入库同意书,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
今年2月,“百万分之一的缘分”悄然降临。当接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十字会配型成功的通知时,康康难掩心中的激动:“能用自己的力量延续另一个生命的可能,是医学生之责,更是党员初心。”
面对父母的些许担忧,康康在咨询医生后,耐心向父母进行了解释,在成功消除父母疑虑的同时,更得到了他们的极大支持:“挽救一个生命,我丫头既善良又勇敢!”
经过严格的高分辨配型、体检等程序,4月初,康康办理了入院手续,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准备,并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环节。
“希望受捐患者早日康复,能像我这样大口大口地吃饭!”这是康康下了病床,终于吃上了一口热粥时说的第一句话。此时,她的手臂上还插着分离机采集导管。
“入院初期,我还是有些紧张的,不过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同学们一直在陪伴和关心着我,让我充满了安全感。捐献期间,除了打动员剂时会感到些许腰酸背痛,采集过程中并没有明显不适。”康康说,在捐献过程中,自己感受到了来自华科大的满满关怀。
采集结束的第二天一早,康康就从昆明踏上了前往临沧的动车。此时的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华中科技大学第26届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还有50名孩子们等着我,我想尽早回到讲台上。”康康说。
“我自愿放弃推免,我想加入……”
“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普通农村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我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在了解到研究生支教团学长学姐们的事迹后,我更加坚定了西行支教的想法。”康康说,她希望用一年不长的时间,为祖国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西行之旅,她扎进横断山脉腹地,在澜沧江畔的临沧市播撒爱的种子。支教期间,她既是数学教师,又是一年级班主任。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班主任事务,“新手小白”的她积极调整心态、请教求学,不仅所教班级表现优异,她也成为了50名孩子的“知心大姐姐”。
2024年10月,康康在支教期间带领孩子们获得校合唱比赛一年级组第一名。
课程教学之余,康康还致力于帮助山区孩童拓宽视野,引领他们筑梦前行。在班级里,她带领孩子们和药学院学生党员志愿者结对书信,搭建起大手拉小手的“连心桥”。在周末,她走进乡村社工站,开展AI圆梦微心愿等活动,引导孩子们体验AI、使用AI,用AI创作点亮乡村孩童的微心愿。
“班上有个小女孩曾悄悄告诉我说,‘老师,我长大以后想当科学家,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那一刻,我更加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力量。”回忆200多天的支教生活时,康康这样说。
在康康看来,捐献和支教一样,都是在播种希望。“回到学校,我会给孩子们讲讲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延续另一个生命的故事。希望这个‘生命课堂’,能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启发。”
4月12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康康发了一条朋友圈以作纪念,并祝愿受捐患者早日康复。
华科大康康同学
你用青春年华
做了两件终生难忘的事
好样的!
华中科技大学(ihuster)
来源 / 校团委 药学院
文字 / 郭奇荣
编辑 / 郭雨辰
校对 / 汪伟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