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古称“凫茈”“地栗”等,其膨大的地下球茎因形似马蹄、口感清脆甘甜似梨而广受喜爱。作为中国原产植物,荸荠不仅承载着救荒济民的记忆,更在诗词中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从汉代的《尔雅》到南宋的田园诗,荸荠始终是文人笔下的灵感源泉。
荸荠是灾荒年月的“救命粮”。宋朝寇宗奭云荸荠:“荒岁,人多采以充粮。”《后汉书·刘玄列传》记载:“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王莽时期,南方遭遇了旱灾,没有粮食,人们纷纷进入了野外的沼泽湖泊,发掘野生荸荠来活命。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唐朝末年,由于天灾和战乱,人们纷纷出门逃难,“一金易芦卜,一缣换凫茈”,在道路上,没有吃的,人们会选择用一锭金子,换取一个萝卜,用一匹丝绸,换一点荸荠来活命。明代诗人滑浩在《野荸荠》中写道:“造物有意防民饥,年来水患绝五谷,尔独结实何累累。”感叹荸荠在灾年仍能顽强生长,堪称自然的馈赠。
宋代以后,荸荠逐渐从田间野味升华为文人雅士的吟咏对象。南宋段拂的《葛塘》一诗,描绘了田园塘畔的荸荠之趣:“春风摇鼠梓,夜雨足凫茈。”春雨滋润下,荸荠丰盈生长,成为人们酒后的清口解腻佳品。
南宋陈宓以《凫茈饷王丞》一诗将荸荠比作荔枝与霜橘:“仙溪剩得紫琅玕,风味仍同荔子看。何似清漳霜后橘,野人还敢荐君盘。”诗中“紫琅玕”喻荸荠的圆润紫红,兼具竹玉之清雅与果实之甘美,彰显其山野风韵。
明末彭孙贻则在《荸荠》中赞其食疗功效:“登俎非佳果,能消亦爽咽。温中疑内热,利物可融坚。齿颊含宫脆,污泥涤滓鲜。盘飧逢酒渴,遇尔遂泠然。”既描绘了其洗净后洁白如雪的特点,又道出荸荠清热润燥的特性。
荸荠的食用方式多样,可生食、煮汤、炒菜或制粉。生食清脆如梨,熟食粉糯甘香。
生吃荸荠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荸荠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素在加热过程中可能会有所流失。因此,生食荸荠可以更好地吸收这些营养。生吃时,只需将荸荠洗净去皮,即可直接食用,荸荠口感清脆,甘甜多汁,是夏日解暑佳品。
熟吃荸荠也有其独特之处。烹饪后的荸荠,口感更加软糯,易于消化,尤其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熟吃的方式多样,可以煮、炒、炖、煲汤等。例如,将荸荠切片与瘦肉一起煲汤,不仅能够增加汤的鲜美,还能使荸荠的营养更好地融入汤中。此外,荸荠还可以用来炒菜,如荸荠炒肉片,既保留了荸荠的清甜,又增添了菜肴的风味。
不仅如此,广州及珠三角地区自古便有种植马蹄(荸荠)和制作小食的习惯,尤其是原大石地区(今大石街和洛浦街),素有“大石三件宝——茨菇、马蹄、灯芯草”的说法。清末民初,这一带民众不断扩大马蹄种植面积,并带动了相关小食的繁荣发展,他们根据马蹄营养丰富,清热解毒,生津润肠的特性,制作出马蹄粉、马蹄糕、马蹄糊等具有食疗价值的特色小吃,深受民众欢迎。
荸荠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及磷、钙等矿物质。《本草纲目》记载其可“消宿食”“利尿排淋”,民间常以荸荠搭配甘蔗煎水饮用,缓解冬春季节的咳嗽症状,或切片煮汤以促进消化。
因荸荠性寒,脾胃虚寒者需慎食,其性寒可能加重腹泻、便溏等症状,血瘀体质者也应避免。老年人可适量食用以补充营养,但过量易引发气急胸闷,需控制摄入量。
挑选荸荠时,建议选择表皮深紫色、芽短粗且个体饱满的,口感更加甜脆多汁。由于荸荠生长于水田中,表皮易附着寄生虫、有害生物排泄物及化学污染物,处理时需彻底削皮。若用于糖煮等烹饪方式,收汁后表皮可能粘附糖渍,需用凉开水冲洗干净,避免黏手或滋生细菌。
来源:搜狐新闻,大众养生网,中国中医药网
责编、排版:戴琪瑶
图源:摄图网
审核:郑莹
终审: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