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边界 | 柏琳:黑山海岸日记(上)(选读)

图片
壮丽的科托尔湾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原文刊于《上海文学》2025年4月号
黑山海岸日记(上)(选读)
图片
柏    琳
开栏语
边界,意味着归属的模糊不清,意味着既朝前看也回头望的姿势,意味着一种冲动:抹去隔阂,或者制造差异。如果心灵可以是一种终极现实,那么一切宏大难解的命题,或可视作人的内心所有困惑的投射。
在巴尔干半岛,在前南斯拉夫地区,历史上一切可见的边界随着历史的起伏或隐或现,而今这些边界已成为历史的回声。然而,新的边界在生长,人心的伤痛,依然在非此即彼的边界上不曾消失。这个局部区域的人文样态,无法单纯用政治、历史、文学、艺术来区隔。于是,把巴尔干半岛当做一个整体,越过局部问题的边界,审视其中的动态人文历史变迁,在这体验的历程中,对局部难题的把握,或可照见我们作为个体对世界面目的认知的轮廓。
这是审美的历程,是跋涉观念的历程,是在文学和历史的涤荡中审视自我灵魂的历程。成为一个站在边界上书写的人,也许可以抛弃旁观者的身份,也许可以接受挑战成为一个“置身事内者”,痛他人所痛,想自己所想,找回自我的主体性。那么,亚得里亚海海岸边的波浪,荒废古堡里的石碑,古罗马世界的马赛克,斯拉夫公社的遗址,中世纪墓碑群的残留,不仅成为还原南部斯拉夫人生活世界的多样拼图,更成为我们越过自身的局部边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拼图。
9月19日
里桑:营养不良的山脉
天气持续晴好,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宛若天堂。我在海岸的最南端,要在这里待半个月。既然装着一脑袋的稀奇古怪的历史故事,也许只有那些珍珠般的海边城镇可以满足我对历史的幻想。
正午,我从黑山内陆的旧首都采蒂涅(Cetinje)出发,坐上大巴,去往科托尔湾(Bay of Kotor)的里桑(Risan)。大巴开到蒂瓦特(Tivat)机场附近空旷的山地,一道银白闪电划过天际,大雨毫无征兆地落下,伴随雷电的轰隆声。我透过车窗雨幕往外张望,宇宙的低落情绪即刻倾泻。灰白的天空如同一碗煮坏了的燕麦粥,像糨糊一样翻滚,群山草木狼狈不堪,只有宁静的科托尔湾不动声色,海面几无起伏。
图片
里桑湾的历史民居
因为突然的暴雨,在路上延误了两个小时,到达里桑时,已经下午四点。天空再度放晴。我走向岸边,海水如灰绿色的铜镜面,闪烁着狡黠的光斑。海鸥在低空飞翔,鸭子在靠近岸边的水域里自在地翻着跟头。云层仿佛颜色深浅不一的拿破仑蛋糕。太阳已经落到山的西面,把全部的温暖覆盖那些营养不良的山脉。这些佶屈聱牙的山脉,是被上帝抛弃的孩子。上帝从宇宙扔下它们的时候,甚至忘记了给件衣服穿,它们只能惨兮兮地把粗糙的皮肤暴露给人类看笑话。好在太阳总有仁慈,金光遍洒,科托尔湾的群山穿上白金色的斗篷。未散的云雾在群山中段缥缈,宛若巴尔干仙女的白色腰带。
去住家的路要爬上坡,全部都是鹅卵石子路,雨后分外湿滑。我像个小脚老太太,步履蹒跚。这里颇有那不勒斯的气质,也不奇怪。因为里桑早早就归了威尼斯人,虽然土耳其人一度抢了去,但是里桑的命运和意大利也算绑在了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是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意大利的味道总有些残留。但在被刻上意大利的烙印之前,里桑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9月20日
里桑:女王远去,无人问津
昨晚睡觉时忘记关窗了,窗口的玉兰花味道幽幽地飘进屋里,香气袭人。晨光照在我的脸上。我起个大早,跑到山坡上的露台做早操。不远处的海湾金光荡漾。我在壮丽的科托尔湾最内侧的里桑醒来,这是一个汽车开过也不愿意多停留的海边小地方。
这个古城称得上破旧,人口不到两千人,砖红屋顶的灰白色石屋聚集在不算开阔的山坡上,有两家超市、一家小药房、两家以睡神希普诺斯(Hypnos)命名的大小餐馆、两家家庭咖啡店、一个加油站、一座老教堂、一个小公园,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可以罗列。
我啃着粗麦面包,在半山坡的小镇兜了一圈。鲜花倒是开得繁盛,姿态万千。灰绿色的芦苇挨着一丛又一丛的白色夹竹桃,粉紫色的三角梅几乎占满了每一所石屋门前的空地,很是拥挤,火红色的桃金娘在山坡的宽阔处颇为倨傲,而老教堂门口种植了大片变色曼陀罗,粉白相间的花瓣沉静地低垂下来,就像修女一样,心无杂念,让人不敢靠近。
里桑是元气耗尽的亚得里亚海的海边小镇,空空如也,进入漫长的沉睡之态,很难苏醒。不耐烦的游客路过这里,想必不会逗留,他会迫不及待赶往下一个目的地——科托尔湾皇冠上的宝石:科托尔古城(Kotor)。里桑算什么,不过是个有人居住的过气城镇。可我非要来这里,是为了看一眼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唯一留存的希腊睡眠之神的马赛克,也为了对遭历史非议的伊利里亚女王特乌塔(Teuta)献上我的爱慕。
图片
夜晚的科托尔长城即将点亮
古罗马的遗风被吹散得无影无踪,这里是古罗马世界之前的残存的一角。作为科托尔湾最古老的人类定居点,里桑位于海湾最北端的内侧,高耸的奥尔詹(Orjen)山脉那些无法让人征服的石灰岩峭壁悬于海湾上空,给予里桑最好的天然屏障,急流奔涌的喀斯特泉在狭窄的山坡沟壑处聚集,形成一个溪流之地。里桑的名称,怀疑可能源自阿尔巴尼亚语的“rrjedh”,意思就是“流动、溪流”。
在古罗马人带着军队打打杀杀到来之前,这里是伊利里亚人(IIIyrian)的地盘。伊利里亚是盘踞在亚得里亚海东海岸的神秘部族,和希腊人、色雷斯人共同构成古巴尔干的三大原住民。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天的黑山、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地区。关于他们的最早记载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出现在古希腊作家米利都的赫卡泰乌斯(Hecataeus of Miletus)的作品中,赫卡泰乌斯是已知的第一位希腊历史学家,也被称为“地理之父”,是他在历史中给予这片文明一席之地。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人认为,伊利里亚人是他们在巴尔干半岛重要的北方邻居,但历史也可能存在一个小小的信息误差——这些巴尔干西北部的原住民,是特性各异的部族,从未集体使用同一个名字“伊利里亚”来定义自己,伊利里亚人似乎是一个特定的伊利里亚部落的名字,是在青铜时代第一批遇到古希腊人的部族,所以希腊人就把“伊利里亚”这个词统称这片区域习俗相似的部族了。
我们有一种历史偏见,过分推崇古罗马的成就,仿佛在那之前的洪荒世界里,文明只是孱弱而发育不良的物种。伊利里亚是古罗马野心的牺牲品,如果不是被胃口大到过分的罗马人吞噬,恐怕他们也可以绘制出自己生机勃勃的文明画布。在三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毁灭了迦太基。从今天的考古看,很难说迦太基那优秀的非洲文明基因会落于古罗马人之下。第一次布匿战争后,伊利里亚王国变得强盛,几乎垄断了亚得里亚海的贸易。伊利里亚本就是靠海而生的部族,擅长海上贸易,海盗习俗也是刻在基因里的。但是罗马人的野心已经溢出了地中海,亚得里亚海也是他们的囊中之物。
在伊利里亚部落强大的阿尔迪亚王国(Ardiaean Kingdom),雄心壮志的阿格隆国王(Agron),和他那同样雄心壮志的特乌塔女王,以里桑为王国的首都,带领他们的臣民过着野性而自在的海洋生活。但罗马人看上了伊利里亚的土地,伊利里亚王国必须被毁灭。
当王国处于强盛之时,实行扩张几乎是每个国王的选择。阿格隆奉行亚得里亚海扩张政策,他的船队占领了一些希腊城镇,还和罗马的商船发生冲撞,传言一名罗马大使被伊利里亚的海盗所杀,这就给了罗马人入侵伊利里亚的理由。此时阿格隆已死,遗孀特乌塔接过丈夫的衣钵,成为摄政女王。公元前二二九至二二八年,发生了第一次伊利里亚战争,特鲁塔战败,退守里桑。里桑是伊利里亚被罗马征服前最后的据点。
古希腊和古罗马作家在处理幸存的古代史料时,因为政治或厌女的原因,通常敌视伊利里亚及其女王特乌塔,对她的生平颇多微词。在这方面,著名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ybius)非常典型。这个希腊历史学家,却是罗马人中的罗马人,书写历史都以罗马的利益为准则。关于特乌塔女王短暂的统治生涯,波利比乌斯在他的著作《历史》(Histories )中这样写:
“[阿格隆]由他的妻子特乌塔继承王位,她将管理细节留给了她依赖的朋友。因为,由于一个女人天生的眼光短浅,她只能看到最近的成功,对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没有眼光……”
而对于这位女王本人的描绘,笔墨如下:
“ ……做事风格就像女人一样,除了天生的鲁莽外,她还因为拥有的力量而虚荣……然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她展示了人性的弱点,由于缺乏判断力,女性会迅速陷入激情,并因懦弱而迅速变得恐惧。”
“一个女人天生的眼光短浅”、鲁莽、虚荣、缺乏判断力、激情、懦弱、恐惧,波利比乌斯对女王的印象如是。而在里桑当地有一个悲伤的传说,面对罗马人后来威胁其臣服的命令,特乌塔很快就从奥尔詹山上纵身一跃,跳入大海,悲愤地结束了她的生命。
在阿格隆死后,特乌塔继续扩张伊利里亚,他们甚至强大到占领了伊庇鲁斯的腓尼基,把腓尼基的许多意大利商船占为己有。罗马元老院派出大使前往伊利里亚,谴责他们的行径,要求其停止一切海盗远征。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然而,历史或都是征服者的历史,用今天的流行词汇“双标”看待古代,是轻浮的举动。
罗马大使的使命,无非是跑去伊利里亚,告诉女王,“你们的人民在海上侮辱了我们的人民,你们不可以再有海盗了。”女王遗憾地告诉大使,海盗是伊利里亚的习俗,她无法结束。她暗示说,“阻止她的臣民从海上获得战利品是违反伊利里亚王国的习俗的。”大使拂袖而去,在回家的航行中被谋杀,据称是特乌塔指使土匪这么干的。
大使的死,让罗马和伊利里亚之间的战争师出有名。公元前二二九年,罗马向伊利里亚宣战,罗马军队首次穿越亚得里亚海,踏上巴尔干半岛西部,带着由两万名士兵和两百艘船组成的罗马舰队前去征服伊利里亚,他们很快就抓到了特乌塔。
伊利里亚崩溃的缺口,可能源于背叛,这种人性中最卑劣而无解的行径:特乌塔的总督德米特里乌斯(Demetrius of Pharos)背叛了女王,投奔罗马,成为罗马的战争顾问,因为罗马人将在战后授予他总督职位。历史的真相总是简单到索然无味,又疑点重重。
根据希腊历史学家阿比安(Appian of Alexandria )的讲述,第一次伊利里亚战争后,战败的特乌塔向罗马道歉。但是,她只为亡夫阿格隆统治期间对罗马贸易的干扰行为而道歉,拒绝为自己统治期间的所有行为而道歉。在阿尔巴尼亚的斯坎德培国家博物馆,特乌塔女王的现代半身像在那里陈列。无论以什么标准来看,这都是一个美艳到摄人心魄的女人:一头浓密的卷发,宽阔的额头,坚毅深邃的眼部轮廓,有一个高挺的鼻子,紧闭的双唇厚实而丰满。她佩戴皇冠,直视前方,眼神一往无前,并无半点悔意。
即使是亲罗马的波利比乌斯,在解释罗马对伊利里亚人发动战争的动机时,也承认大使的死不过是借口。丽贝卡·韦斯特在《黑羊与灰鹰》中这样转述:
元老院希望,在长时间的和平生活中,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意大利人变成一个柔弱的民族——因为自波斯战争与马其顿远征结束,已经过去超过十一年时间了。通过与达尔马提亚的战争,他们可以重新唤醒人民心中燃烧的激情,并与此同时,给伊利里亚人一个教训,迫使他们臣服于罗马的统治。这就是罗马帝国向达尔马提亚人宣战的缘由。但他们告诉其他国家的借口是,达尔马提亚人轻慢了他们的大使。
公元前一六八年,在打完了第三次伊利里亚战争后,伊利里亚最后一位国王根蒂乌斯(Getius)在斯库台湖附近败于罗马,伊利里亚神话彻底终结。
在统治的最后岁月里,不知道里桑有没有给过特乌塔一点心灵的慰藉。它已经变成一座不断萎缩的城镇,生命的气息日渐微弱,直到被罗马侵吞。公元一至二世纪,里桑迎来它在生命之花凋败前最后的盛景。
罗马的奥古斯都屋大维授予里桑居民以罗马公民权,这座小城留在了罗马设置的达尔马提亚行省中,它有了自己的拉丁语名称Rhizinium,它毗邻文明的边界——里桑所在的科托尔湾,属于西罗马,一切文明归于拉丁世界,但科托尔湾往东只需挪一小步,就是布德瓦(Budva),那已经是东罗马的地盘,拜占庭的荣光辐射之地。而里桑,正是亚得里亚海通往壮阔无澜的巴尔干最大淡水湖斯库台湖(Lake Skadar)的十字路口。
古往今来,当一个地方位于文明的十字路口,总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它会汲取各方力量,急速繁荣,也会被各方力量撕扯,迅速凋零。里桑也逃不过它的宿命。公元一到二世纪成为罗马的城市后,里桑迎来繁华的巅峰,巨大的别墅出现在这里,小地方生活了一万名居民。这个坚固的海边城镇,受冷酷的奥尔詹山脉庇护,又被柔情的泉水溪流抚慰,生活是安全的。
公元六世纪,南下的斯拉夫人和西进的阿瓦尔人如蝗虫入境,里桑顷刻荒废。到了中世纪,里桑已经失去它在更古时代的意义。十五世纪是威尼斯和奥斯曼人争夺海上霸权的时代,土耳其人毫不犹豫地把里桑抢过来,作为海盗的基地。历史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复原了里桑最初的岁月。直到一六八八年,里桑又回到罗马怀抱——威尼斯人把它夺了回来,但一切已然消逝,再无可追。意大利人对里桑的占有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尾。如今,它是独立的黑山的一部分,一个无人问津的海边过路点。
图片
里桑的威尼斯小巷
9月21日
里桑:可以被废弃,不可被征服
里桑湾毫无锐气,到处都是一股暮年老人身上的味道。上午十一点,太阳高悬天空,但我感觉不到丝毫阳气,城镇大白天也继续打盹。
从前,里桑的守护神是伊利里亚的战神梅达鲁斯(Medarus),他骑在马上,拿着标枪,随时准备击退敌人的进犯。当罗马人占领了里桑后,战神的光芒黯淡下去,希腊的睡眠之神希普诺斯(Hypnos)成了里桑的象征。
在里桑,唯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藏有睡眠之神马赛克的古罗马别墅。别墅是公元二世纪的遗留,有五件马赛克遗迹。我来到这座别墅门口,房子外观平平无奇,只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平房,坐落在向山道蜿蜒的路口,旁边只有一个加油站。走进去看,它依然是平平无奇的,如果不是地面上的马赛克——那些深陷历史的灰尘中却挣扎着不肯泯灭的图像,里桑的命运也许就会像庞贝古城一样。
走过房间的中庭,穿过小花园,道路尽头的房间像阳光一样舒展开来。别墅有七间豪华房间,其中五间铺有马赛克地板,另外三间的地面是泥土构造,供仆人使用。马赛克的图案有棋盘、藤蔓、章鱼和抽象几何图形,仔细再看,会发现其中蕴藏着例如太阳、狼牙和双齿斧头等其他象征图案,这是更古老的克里特岛人内心自我搏斗的象征。
最美丽的是睡神希普诺斯的马赛克。睡神躺在第五个房间的地板中央,这是主人的卧室。其他房间的马赛克都是黑白的,色彩只给希普诺斯以眷顾。白、绿、黄、棕、黑、红的彩石拼接成睡神的基座,希普诺斯慵懒地侧躺于中心。他是一个长着翅膀的年轻人,一只手放在枕头上,这是罗马人典型的卧姿。八把弓箭环绕着希普诺斯,每个箭头都有一朵用白色和红色花瓣组成的玫瑰花。在这间卧室门前的地面上还画了两把剑,这是异教的传统,可以保护主人免于恶灵的侵犯。
希普诺斯是夜之女神(Nyx)的孩子,有人说他没有父亲,也有人说他是夜之女神和黑暗之神厄里布斯(Erebus)的孩子。夜之女神强大得让男性神灵害怕,就连宙斯也不敢进入她的王国。希普诺斯还有一个同胞兄弟,叫萨那托斯(Thanatos),是死亡之神。兄弟俩都住在冥界。在古希腊人的世界,黑暗、夜晚、睡眠、死亡,属于一家人。仔细想想,当然如此。
当夜晚来临,黑暗如期而至,睡神希普诺斯从洞穴里走出来,振动肩上的翅膀,掠过人们的面颊,而一条叫做“健忘”(Lethe)的河流也从这个洞穴里涌出,静静地流过陆地和海洋,让世界陷入沉睡。希普诺斯的洞穴就是白天与黑夜相遇的地方,门口长着美丽的罂粟花,没有光和声音可以进入洞穴。
古罗马人极度重视睡眠,他们认为睡眠是人类通向神秘世界的通道。在黑甜乡中,人类会以更不可见的方式在其他空间经历世界。当人沉睡时,人是沉默的,既没有希望,也不会有恐惧,既没有荣耀,也没有折磨。如果人在睡眠中可以再度拥有光荣,这光荣也应该归于梦境。因为梦境是一张覆盖人类所有思想的花毯,是解渴的泉水,是驱寒的篝火,是充饥的食物,是一切困境的归途。
在希腊神话里,和他冷酷的兄弟、死神萨那托斯不同,睡神希普诺斯是一个温柔而冷静的神明,他总是帮助那些在清醒时深感困苦的人,给他们带去睡眠,让他们拥有另外一半人生。既然如此,里桑肯定非常需要这位神明,因为在剩下的岁月里,历史只把黯淡留给了它。但万物不可黯淡,不可失去生命的光彩,哪怕是在梦中。
下午六点,太阳暂别里桑,我在这个破败小镇在地图上唯一可以找到名字的饭馆找了位子坐下。门可罗雀。我的木桌子被放在了户外的甲板上,面对科托尔湾。天光渐去,海面轻柔起伏,海水柔弱地拍打着那些被上帝的工匠凿刻得锋芒毕露的山脉。多亏了这些软硬不吃的高山,黑山硬朗的元气才得以保存。里桑可以被废弃,但不可以被征服,它将陷入永恒的沉睡。
图片
佩拉斯特(Perast)的石头住宅
……
(6558/12701)
订购当期杂志纸刊
(纸刊由杂志社发货)
《上海文学》线下有售
《上海文学》杂志开通小红书号啦,欢迎大家前往小红书搜索“上海文学”关注!
图片
 年度推荐  
● 短小说特辑
魏思孝 / 平凡的伟大
● 短篇小说
残雪 / 自由训练场
● 中篇小说
沈大成 / 白文鸟公司
● 马原新作
马原 / 动物之山
陈丹青 金宇澄 令狐磊 / 谁在改变上海
阮夕清   汪   政 / 慢慢写, 与文学友好相处
棉棉大湾 / 
● 理论与批评
李 壮 / 怎样形容“短”: 从五篇短小说谈开去
 新刊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