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文创,继续以微创切口的方式。
假设我们换位为纯消费者,对文创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答案猜得到:一是觉得贵(相对于其实用性而言),二是觉得不值,当然两种诟病其实是内部关联的。
但文创的常态应该是怎么样的?消费者为什么觉得不值呢?
一、谈文创就离不开文旅
官话都会说:“文创是文旅的结晶,文旅是文创的背书”,虽然微创切口以防把话题越聊越大越空泛,但抛开文旅谈文创是不能的,开篇所谓对于文创产品的【不值论】就是因为缺乏文旅故事的加持导致。
文创(文化创意产业)与文旅(文化旅游)之所以紧密关联,本质上是因为两者在核心资源、价值转化和用户体验上存在深度互补和协同效应。
首先,文化IP的落地场景,文旅是文创的"试验场"。
文创产品(如故宫文创、敦煌盲盒)需要依托具体的文化符号和故事,而文旅场景(景区、博物馆、古镇)恰恰是这些文化IP的源头和展示空间。例如:故宫的文创产品之所以成功,离不开故宫作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的文化权威性和流量。
文旅场景为文创提供了"真实性验证",游客通过实地体验更易产生文化认同和消费欲望。
其次, 经济模式的互补性。
文创的轻资产特性(设计、内容、版权)需要文旅的"重资产"(景区、设施、服务)作为载体变现。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文旅项目(演出、灯光秀)带动文创周边(唐风服饰、工艺品)的销售,文旅的单一门票经济依赖文创提升附加值(如乌镇戏剧节将观光升级为文化消费)。
再者, 用户体验的闭环构建。
现代旅游已从"看风景"转向"生活体验",文创通过设计力将文化转化为可带走的情感记忆(伴手礼、数字藏品)。例如:日本"熊本熊"通过文旅推广(熊本县旅游)反哺IP商业化,形成"旅游打卡—购买周边—二次传播"的循环。文旅能解决"一时体验",文创则延长"持久连接"(游客离场后仍通过产品保持文化触达)。
第四, 政策与产业驱动的必然结合。
中国"文旅融合"政策(2018年文化部和旅游局合并)直接推动两者协同发展。典型如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文化节目(文创内容)带动河南旅游热度,反向催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文旅项目。地方文旅局常通过文创大赛等方式激活在地文化资源(如苏州文旅联合设计师开发非遗手办)。
第五, 数字时代的叠加效应。
技术(VR/AR、元宇宙)进一步模糊文创与文旅界限:敦煌"数字供养人"项目将线上文创(数字壁画)导流至线下文旅(莫高窟参观);游戏《原神》中的"璃月"场景激发玩家对张家界等现实景点的旅游兴趣,等等。
综上,文创与文旅的关系已从"依附"升级为"共生"——
对游客:文旅是文化认知的入口,文创是文化记忆的出口;
对产业:文创解决"如何讲好故事",文旅解决"在哪里体验故事";
对地方经济:两者结合能实现"轻资产创意+重资产流量"的乘数效应。
未来,随着虚拟与现实进一步融合(如文旅元宇宙、数字藏品权益互通),二者的边界或将更加模糊,但核心逻辑不变:文化价值需要通过空间体验与产品消费双重路径实现转化。
二、如今的文旅“没有文创也不行”
标题就是观点:今天的文创不能离开文旅,更不能“单打独斗”卖文创,否则就会导致开篇的消费者反胃:太贵&不值。
“文旅没有文创也不行”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化创意(文创)在文化旅游(文旅)产业中的核心作用。
其一、文旅的本质是文化体验。
传统文旅的局限:若仅依赖自然景观或历史遗迹的“静态展示”,容易陷入同质化(如古镇商业街千篇一律),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对深度体验的需求;文创的赋能作用:通过创意设计、故事化表达、科技手段(如AR/数字展馆),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互动、可感知的体验。例如:故宫文创将文物元素融入文具、饰品,让文化“可带走”;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则用沉浸式戏剧还原唐文化,游客从“观看”变为“参与”。
其二、文创是文旅差异化的关键。
避免“千城一面”:许多地区拥有相似的历史或自然资源(如江南水乡、红色旅游地),文创能提炼独特IP。例如:敦煌以“飞天”“九色鹿”IP开发动画、音乐剧,区别其他石窟景点;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用影视化语言重构传统文化,带动当地文旅关注。文创产品(如特色手办、非遗工坊)能延长产业链,提高客单价,减少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其三、 文创连接传统与现代。
首先是解决文化断层:许多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文创通过现代表达(如国潮设计、跨界联名)激活兴趣。例如:三星堆文创用青铜面具化身盲盒、表情包,吸引Z世代主动了解考古;苏州博物馆与品牌联名推出“山水杯”,让古画美学融入日常生活。
其次是科技赋能体验:VR重现历史场景、AI导游互动等,让文化“活起来”。
其四、文旅与文创的共生关系。
文旅为文创提供土壤:景区、博物馆是文创的展示窗口和试验场(如故宫口红、黄山迎客松雪糕);文创反哺文旅传播:爆款文创自带社交属性(如打卡拍照、短视频传播),成为低成本营销工具,例如:重庆“轻轨穿楼”冰箱贴引发二次传播,带动游客实地体验;甘肃“马踏飞燕”玩偶通过丑萌设计出圈,带动当地旅游热度。
文旅的本质是“贩卖文化体验”,而文创是将其转化为现代人愿意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桥梁。没有文创的文旅,如同“有躯壳无灵魂”,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日益提升的需求中持续发展。未来文旅的趋势必将是“文化IP化、体验场景化、消费创意化”的深度融合。
三、“文创+”不是营业是营销
盘点文创市场,有句话糙理不糙:“销路好的都不是纪念品,而是生活用品”。
就算不提当下的消费降级,文创作为一种商品的性价比也是需要讨论的,这是基于“文创有背后的文旅撑腰”之后也不能乱开价,看起来的确找不到太过理工科的价格生成逻辑:
毕竟文创是商品→商品就要流水线生产→(流水线)就失去了奇货可居的卖方定价权→“限量版”只是听起来很美,试问几个老板愿意牺牲流量撑单价?
的确,文创“源于商品高于商品”,但就算其实是依托“情绪到位”的自然而然,站在供方立场,面对如今“人也不傻&钱也不多”的受众集群,还有没有底气——仅凭情绪价值来构筑商业逻辑?!
“文创+”的提法也是知易行难,反对派可以认为其玩票属性大于实战属性,毕竟会议室合理≠柜台成立。
但文创单打独斗的囚徒困境,导致其必须走跨界组合之路:可以和产品、可以和商业、可以和IP、可以和美食、可以和民宿、可以和乐园,总之“文创(文旅)万物皆可加”,当然无法如理工科一般要求精细化探测其权重比例,甚至不能在每一单文创销售的背后去庖丁解牛地分出孰轻孰重,但其“依附才能存活”的现实惨烈面前,存在大于定性。
在和多个业态或形态的组合过程中,不用担心文创的尊严就此被一笔勾销!
除了上述关于文创对文旅的作用之外,文创还有其激发作用:
一是对于撬动景区二次消费中的贡献。
众所周知,今天的文旅消费(乃至消费),其需求已经在历经电商的行业之争&近几年宏观环境之争中变了方式也变了逻辑,今天还能引发消费的都走过了一条看不见的转型之路:功能需求→品牌需求→体验需求→参与需求,尽管如此从1.0到4.0的历程,但迭代中也少不了覆盖而非替换,也就是说今天的参与消费中,“没有功能”也是不行的。
二是文创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不容忽视。
之前专门撰文写过一个类似【乡村振兴,“走出去”比“请进来”重要】的观点,其历经了打开思路、落地建设、引入外脑、夯实基础等流程之后,是到了输出和收获的节点了,那么输出的是什么?
有说农产品、有说非遗技术、有说特殊人才、有说文化有说旅游,除了那些必须现场到达的参与和体验,文创在此时此地是绝对有差别的——
1、现场买还是网购?
2、事先买还是玩后买?
3、当土特产还是礼品?
4、送给亲朋还是买给自己?
应对电商,文创绝对算一个避风港。
对于文创的非议,除了对于其价值价格的“值不值”,进一步追溯到产品端,还可以提出“大部分文创虽有历史有知识但无实用无趣味”的诟病。
一个成功的文旅背后,必有一个默默付出的文创;
一个出圈的文创背后,必有量变引起质变的文旅。
文创当然有用,但不能拿起来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