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在祖国的西部生根发芽

图片

图片

  编者的话

  青春是一粒播撒希望的种子,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青年志愿者迈着坚定的脚步跨越山海而来,将知识化作春风,将爱化为雨露,滋润一双双或带着迷茫、或满怀憧憬的眼睛。从伊犁河谷的薰衣草到青海湖畔的格桑花,从课堂上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红色中国结,到篝火旁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颗心灵与另一颗心灵的双向奔赴。

  欢迎把你的作品发给“五月”(v_zhou@sina.com),与“五月”一起成长。扫码可阅读《中国青年作家报》电子版、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创作频道、中国青年作家网,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文学花海。

---------------

在伊犁的花海 静候最美的花开

穆热迪力·麦麦提明(24岁,维吾尔族)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伊犁河谷的3月,薰衣草尚未成海,但杏花已如云霞般铺满河谷两岸的山坡。在这片被天山雪水滋养的土地上,我喜欢穿行于巷陌间,感受传统维吾尔族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融进街头巷尾空气里的风土人情。

  漫步在驼岭公园的小路上,回想刚刚来到这座边疆小城时,这里还是薰衣草的紫色海洋,转眼杏花已经开始散发香味。在伊犁,在新疆霍城县江苏中学的校园里,原来我已经迎来了第四个季节。想到这里,心中的喜悦与幸福油然而生。

  一年前,还在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名大四学生的我收到了一封信,写信人是霍城县江苏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我们名字中都有个‘迪力’,真不知道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遇见。”拿起信封的那一刻,还未开始动笔,我就开始畅想未来。

  2024年7月,我来到了霍城,尽管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但我还是第一次来到这座“薰衣草之城”。我和队友们都很快喜欢上了这座将要迎来我们人生新角色的花园城市。走进江苏中学的校园,我成为了高二年级的思想政治老师。我还记得第一次走进班级前,正当自己一边组织着站上讲台后的第一句话,一边焦急地等待上课铃声时,孩子们眼睛里探出的好奇和热情的笑意,帮助我迅速打消了紧张。我们一起很顺利地完成了“开学第一课”,我拥有了自己的学生,也成为了他们口中的“小穆老师”。

  下课后,我很快拿到了课代表交给我的花名册,一个熟悉的名字吸引住了我,难道这是那名学生?我和我的笔友成师生了?不可置信的错愕与感动同时向我袭来。

  当确认他就是那名学生后,我并没有急着相认,只是在一次课后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时,讲起了这段故事。虽然我没有道出他的名字,但当我讲完后他一直看着我,很显然他也知道了。此后,在我的课堂上他变得比从前更加乖巧,也很喜欢和我互动。此前我只能通过书信给他加油,而现在,我想为我的这名学生做更多的事。

  正在我惊喜于这段奇遇时,却很快迎来了教学的“当头一棒”。我发现自己无论讲得多么带劲,举多么生动的例子,课上总有学生开小差甚至深陷梦乡。我以为我讲得很好,学生们却都逃之夭夭,这让我陷入了迷茫。“不,我不能投降!”我开始了复盘,哲学原理毕竟是枯燥的,也难免让学生乏味,我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视角要求他们。如果能够将理论与他们的生活结合,用故事带理论,以家乡事激发他们的兴趣,会不会效果更好?

  于是,我开始收集素材,打磨课件。“晃晃村是利用自在事物的联系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取得的成功”“薰衣草的种植很好说明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丝绸之路见证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从前的“一言堂”渐渐被学生们的互动和欢笑填满。

  “这里的孩子们像蒲公英,只需要一阵风,就能让他们的梦想飞向远方。”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为他们开设了“看电影学创作”第二课堂。我没想到选课通知一发布,50个名额迅速被抢空。“老师,给我们讲讲蒙太奇吧!”“老师,电影的色彩运用和平常摄影有何异同?”在第二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我希望自己讲得少一点,让他们的思考多一点、深一点。

  结课后,欣赏着他们创作出来的《那年那事》《暂停》《九种人类》等一个又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我很开心也很欣慰。尽管受制于时间太短,学生们学业又太满等原因,最初想带他们拍微电影的想法并没能实现,但他们的喜欢和收获还是给了我继续下去的力量。“电影是向梦想奔跑的背影,我相信你们的未来不是梦”,这是我的结课语,也是最想传递给他们的信念。

  平时,我不仅要给高中生们上课,还常常走进社区和乡镇中小学带小学生们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积累了学校的教学经验后,我开始更加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将“我要讲”转为“我们一起讲”,非教学课堂的形式也给了我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

  2024年12月的一次课上,从甲骨文讲到语音输入,从电影《长安三万里》到现代小诗《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越讲越有幸福感。我还带他们一起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配音,有个二年级的小男生很积极,但面对字幕上时不时出现的生字时还是卡壳,我就带着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过。活动结束后他和我说:“老师,我很喜欢今天的课堂,特别是配音,我一定会好好学语言,下次表现得更好。还会有下次吗?”我说:“只要你们喜欢就一定会有,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期待你下次的表现哦。”

  作为一名出生在塔卡拉玛干大沙漠边上绿洲小城、又在疆外求学后归来的支教老师,我像自己的学生们这么大时,总觉得梦想在雪山那边。现在我才明白,最美的花永远开在自己为之坚持追寻、不懈耕耘的成长中。

  新疆是个好地方,诗画伊犁更是处处花海,而在我心中,这里最美的花儿是我的学生告诉我的、他们心中的未来。曾几何时,我也被一群老师点亮,看到了远山外的风景,而现在我想陪着自己的学生一起眺望、一起憧憬、一起追梦。

  每一颗种子都可能长成最鲜艳的花朵,散发最迷人的香气,而我想做的就是在这片花海中当好一名“护花人”,播撒爱与希望,用信念的阳光和知识的活水灌溉他们,帮助他们发芽长枝。然后,静候花开,美好自来。

---------------

我来我见 群山之巅

吴子杰(22岁)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

  来到拉萨,朝圣,是一件不得不提的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愿称这一年的支教是一场盛大的朝圣。

  一场说走就走的支教

  22岁,大学,此生必去——无数青春热血的名词叠加在一起,让我决定踏上G318国道,将这一年支教的目的地定位在这座雪域圣城——拉萨。我踏进了不一样的充满着浓厚藏族文化的高原明珠,街上遍布的藏族文字,耳边传来陌生的藏语,抬头就能望见的布达拉宫,以及身边路过的朝圣者……这座城市、这个地区的一切似乎都让我感到神秘。

  这一学期的支教生活中,我负责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课程教学。短短一学期的支教,我向着心目中完美老师的模样进发,课前认真备课、课堂用心讲课、课后复盘说课,积极鼓励每一位学生。每一份笔记、每一个重难点,我都会去教导学生如何使用、克服。

  起初,我对支教的理解仅停留在教好课堂知识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与我攀谈,愿意和我交心,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支教的意义,思考如何与同学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桥梁与纽带。我希望用这一年短暂的时间,告诉同学们不要纠结在眼前的一片树叶,要学会抬头,要学会自爱,并不是所有委屈和困难都有人帮忙解,有时候需要自己内化于心。我也想和他们讲述,从18岁到22岁,我独自在西安这座历史厚重的城市中,所遇到的事、走过的路;告诉他们我用无数个通宵的夜晚,躺在钱学森图书馆门口的石碑上权衡利弊走下来的道路,其中有多少黄土,又有多少洒水车激起的彩虹。

  课堂上,我和同学们谈论文化差异,讨论寓言故事,拓展学科素养,描绘大学图景。希望在他们没走出高中这块纯真的地方之前,能够真正懂得不负韶华、珍视未来。同学们会问我,“吴老师,明年你走了以后咋办呀?”我每次都会回答,“这一年的事你们不必时常怀念,你们不用成为我,你们要超越我,要青出于蓝”。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意义,不在于把同学们都塑造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样子,而在于让大家绕开我没绕开的,让大家看到我没看到的,直到远方。

  中国结,民族大团结

  犹记得我第一次走进课堂时,同学们最先注意到的就是挂在我背包上的中国结挂件。下课铃一响,几个同学围到讲台前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您这书包上红绳挂件啥来头啊?肯定很有意义,快给我们讲讲呗。”我把中国结取下来,放在掌心,向同学们解释道:“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饰品——中国结,它不仅颜值高,还承载着中国人对如何为人处世的思考,代表着团圆、幸福,更是咱们各民族心连着心的象征。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份团结永远不变。”同学们一听,顿时来了兴致,你一言我一语地喊着要学做中国结。

  为了帮同学们实现愿望,我拜托在西安交大的朋友准备了手工红绳和印有交大元素的书签,加急寄到拉萨。当我抱着包裹走进教室,和同学们说这节美育课咱们做手工的时候,同学们就像收到了惊喜派对的信号,欢呼声传遍了整个楼层。

  我把红绳和书签分发给大家,开启了这场有趣的手工之旅。一开始,纤细的红绳在同学们手中就像调皮的小精灵,怎么都不听使唤。有的同学不小心把绳子弄成了一团乱麻,急得鼻尖都冒了汗,有的孩子心灵手巧,手把手教起身边的同学来。擅长手工又“社牛”的同学更是直接站到讲台上,开启了直播带货式的讲解:“家人们,看清楚,这一步超关键,绳子绕个圈,然后轻轻一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家分组协作,交流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好一派青春热闹的乐章。

  随着一个个形态各异却饱含心意的中国结大功告成,我走上讲台,拿起一个中国结,提高音量说:“同学们,这个中国结就像咱们班一样,每一根绳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管是擅长歌舞的藏族小伙伴,还是心灵手巧的汉族同学,又或是有着别样才华的其他民族朋友,只有紧紧抱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编织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绚丽未来,这就是民族团结的力量,它就在我们手中,更在我们心间。”

  那天,教室窗外的阳光依旧灿烂,洒在同学们满是笑容的脸上,映照出他们手中中国结的夺目色彩。像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在耕地劳育中体会伟大文明如何从深厚国土中孕育,在布达拉宫前升国旗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校园广播站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我深信,这份青春里的团结记忆,会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星,镶嵌在他们成长的天空,指引他们为建设美丽家乡、强大祖国而努力奋斗。

  在拉萨的日子既显得漫长又那么短暂,于我而言,支教生活是我生命里唯一一年同时拥有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也是我第一次如此长时间地,在这样一个饱含秘境色彩又充满理想的青年城市,奉献我的22岁。于我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迈向人生关口,纯真而向往社会的热烈年纪,是他们可能通过我,了解到一些不一样的世间色彩,打破一些幻想,又建立一些新的理想的一年。这一年里,每一天都是我和同学们相处的特殊时刻,他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在平行时空下再难完美相交的有且仅有,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他们的生活“解集”。

---------------

把青春种进西边的风里

李展颜(27岁) 河北大学硕士生

  午后的阳光穿过纱窗打在我的脸上,我迎着光线望去,光线感觉柔和了许多,不经意瞥见角落里的行李箱,箱角挂着的花包早已褪去了颜色。里面干枯的格桑花瓣碎在我的掌心里,窗外的风仿佛此时掠过青海湖,夹杂着咸涩的水汽和青稞的香气,把花瓣吹成满天星光,连同思绪一起飘向远方。

  初抵青海的那天,行李箱在火车站的水泥地上发出刺耳的声响。人群中的密语和脑海中的声音形成了一场交响乐。母亲在电话里担忧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一行人就匆匆前往下一个地点。

  山上还是整片整片的枯褐色,吉普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6个小时,低矮的校舍才在暮色中慢慢浮现。孩子们系着红领巾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腼腆地笑个不停,像极了一群可爱的小绵羊。校长多吉亲切地与我们握手,他的眼睛黑黑的,闪烁着一些亮光,嘴巴里不停说着“欢迎你们来。”

  明春葳蕤,此刻却还有着冬的寒意。我们一起围坐在篝火旁,享受着初见的喜悦。多吉校长指着后面那座教学楼说:“想不到吧,30年前这里就是一片小土坡。”他满是皱纹的手摩挲着藏式木碗,眼镜片染上了一层雾气,我看不见他的表情,但仿佛能在寒冷中感受到夏的欢喜。听说第一届大学生支教团来时,孩子们在简易的木板房里上课,冻得手都拿不住笔杆。孩子们的脸上透出红红的云霞,风儿吹过他们额头上微微扬起的发梢,他们的笑脸也激起了我们心中的阵阵涟漪。窗外的风呼啸着扑打着玻璃,忽见墙上斑驳的奖状,那褪色的奖状里不知藏着多少代人的坚持。

  推开校舍的门,两张斑驳的木桌分列两侧,红色油漆剥落的地方露出暗褐色的木纹,像是时光留下的划痕。以往支教团留下的铺盖,在两张铁架床上,叠起来居然有半米高。厚厚的墙壁,挡住了寒风的侵袭,上面还有很多凹凸不平的油漆,像是白茫茫的一片云彩。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孩子们的坐姿十分乖巧,小小的头颅高高抬起。可惜语言上的不通很快打破了双方友好接触的幻想,就连他们口中一板一眼说出的普通话,也带着一些神秘色彩。我们之间隔了一条河,两队人马隔岸相望,孩子们微笑着招手让我们赶快渡河,可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船。情急之下我的鼻子涌出许多红色的鲜血,多吉校长连忙把我带到办公室,倒上一杯温水。“高原地区空气干燥,要注意多喝水。”校长说完从抽屉里拿出一本藏语学习笔记递给我,上面没有署名,但能看出来是不同的字体。从此之后我便每天烧一大壶热水,虽然在那里水永远也烧不开,但是喝进身体里面总是会涌上阵阵暖意。脑海中经常会想起《菜根谭》里那句“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喝温水起码避免了烫嘴,我想这应该是很大的一个优点。

  夜幕悄然降临,我和同伴翻看这个学习笔记时,忽然摸到了床单上的针脚,那些歪歪扭扭的补丁里,藏着多少个彻夜难眠的夜晚呢?那夜,我也和星星在对峙,迟迟没有进入梦乡。

  厨房里的米饭散发着焦香味,顿珠一路小跑着喊我们过去吃饭。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藏族小孩,也是班里普通话说得最好的一个,从此班级里的翻译官就有了人选。困难总是在实践中发现,随之而来的还有办法的显现。我们自行编写了双语教学方案,每天和课代表一起加紧训练班里孩子们的普通话。他们刚开始会因为口音问题而害羞、发笑,但当我们也蹩脚地说起藏语时,孩子们便勇敢地大声表达了起来。在这所小小的学校里,我们都是学生。当书本慢慢泛黄,纸边悄悄卷起的时候,我们也找到了建造船只,乘船过河的办法。

  我们开始教孩子们用汉语写诗。扎西在纸上写道:“风是草原的梳子,梳过牦牛的鬃毛。”顿珠在一边用铅笔不停地加粗描绘着:“我的书包里装着星星,因为老师说知识会发光。”当这些诗句被贴在教室后墙时,整个教室有了别样的春光。

  某个清晨,我发现有人在诗旁边画了幅《星空下的骏马》,3匹骏马上骑着3个戴眼镜的人。我想那一定是扎西画的,扎西的阿爸是这片草原上最后一位制作马鞍的匠人,我总听见他骄傲地提起自己的父亲。那为什么把我画得这么胖呢,我不解地戳了戳他。“胖了就不会生病了。”扎西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跑开了。我看见他瘦小地身子越跑越远,扎西还不时回头看我,露出质朴的笑脸。在他们纯真的脑瓜里,总认为吃饱和减少高原反应是成正比的。

  5月的草原泛着青灰色的冷意,我们带着孩子们去湟水河边采集标本。顿珠背着竹篓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藏袍下摆上插着草籽,辫子的最顶端别着一朵萎蔫的格桑花。我踩着碎石路,听到背包里晃荡的声响,那是孩子们早上出发前硬塞给我的鸡蛋,足足有20多个。

  “老师快看!”扎西突然指着远方的山峦。云层裂开一条缝,阳光像金灿灿的哈达铺在神山顶上。孩子们的影子在草地上拉得老长,像是长长的一串经幡。我举起相机,相机里出现的是格桑花的光斑,我恍惚觉得那些曾经的支教老师们,是不是也在这样一个位置,用一个姿势,拍下同样的风景?

  实验室设在一座空房子里。我们用搪瓷盆当显微镜载物台,将湟鱼鳞片放在阳光里观察。顿珠突然用藏语说了句什么,孩子们都笑了起来。“他说鳞片像阿妈打的酥油茶。”扎西翻译道。昂布抬头把鳞片贴在额头上:“这是山神的镜子!”我望着那些闪烁的银片,突然明白教育不该是生硬的移植,而是让知识在高原的土壤里开出自己的花。

  雨季来临,校舍里的几处有小小的漏雨。我们用塑料布盖在床铺上,依次在漏雨的地方摆上接水的陶罐。我听到陶罐叮咚作响,像有人在敲古老的藏铃,破洞里漏进来的月光照在孩子们的黑板上,上面歪歪扭扭的字体显得十分可爱,仿佛伴随着晃动的光线在跳舞。多吉校长听到声音披着氆氇进来,往屋子的火炉里添了几块晒干的牛粪,热了一大锅热水。那是非常环保的燃料,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藏族人民的淳朴,是雨季里明媚的诗。

  祭海节很快就到了,我们跟随乡亲们来到青海湖边煨桑。煨好的桑台上腾起袅袅青烟,孩童们将糍粑撒进湖中。顿珠的阿妈塞了一块奶渣到我手里,用生硬的汉语说:“老师,吃。”咸香的奶渣在尖尖的舌头上化开,远处的湟鱼跃出水面,将蓝天白云的倒影搅得七零八落,祈福的话语无数次地记在耳边,仿佛多说几句,就真的能让山神听见。

  离别前的最后一课,我们教孩子们唱《在希望的田野上》,30多个孩子的声音混在一起,像湟水河的浪花在奔腾,唱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时,顿珠突然用藏语接了下来,两种语言在教室里交织成了彩虹。窗外格桑花盛开,飘落在孩子们课本上的粉白花瓣飘落在课堂上。

  收拾行李时,我在枕头下发现了一叠画纸,每张纸上都画着3个戴眼镜的人,有的在批改作业,有的在给孩子喂药,有的在修补书桌。最后一幅画的是3个藏族小孩,他们手持画笔,在认真答题、在努力做操、在庄严的国旗下端正敬礼。教室的四周画满了格桑花,我攥着画纸找顿珠,他低头踢着石头:“老师说过,知识是不会断的。”我蹲下抱住他,闻到他头发里的酥油香,听到远处的红旗在风中哗啦啦作响。

  吉普车发动的时候,孩子们追着车跑出很远,激起的黄土烟差点淹没了孩子们的脸。扎西抱着我们送的书包,顿珠和孩子们用力地和我们挥手。后视镜中,学校的校舍渐渐变小,最后在草场上变成了一片漆黑的斑点。我摸出保温杯,杯底放着几片花瓣茶叶,一定是某个孩子偷偷放进去的,网上募捐的文具崭新地摆在讲台前,和那本泛黄的笔记一起留在那儿了。

  回去的路,我点赞了校长微博的那条置顶,“人会老去,花儿会枯萎,但是一茬接着一茬,总有人会再踏上这片土地的,就像格桑花儿年年都会开放一样。”

  风从青海湖吹来,带着一丝咸湿的水汽味,那些刻在记忆里的日夜晨昏,早就在脑海中开出了夏花。青春是一粒埋进土里的种子,而高原的风记住了它抽枝发芽的模样。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