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点评丨多方协同 共筑健康旅游生态

呼和浩特市近期开展的旅游行业专项整治行动,直指导游乱象与强制消费等顽疾,引发业界与公众的关注。
此次整治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整治导游执业乱象,任何未依法取得导游证的人员不得从事导游活动,对伪造、涂改、冒用、租借导游证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二是整治消费环节违规行为,景区景点、旅行社及导游在提供旅游服务过程中,严禁以任何形式诱导、胁迫游客进行消费,对违反此规定的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冯守宇认为:内蒙古各地即将迎来最美的季节,在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与拉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旅游市场整治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救火式管理”与“常态化堵漏洞”方式,需要打破固有思维,推动旅游行业从单纯的“防止负面口碑”向“推动品牌溢价”转变。
冯守宇:强制消费与非法导游行为,绝非旅游行业发展中无足轻重的“常见病”,实则危害大、影响恶劣。
从城市形象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这些不良行为直接冲击旅游城市的市场信用体系,致使旅游目的地长期积累的“信任资产”毁于一旦。信任危机一旦爆发,城市历经多年打造的文旅IP与城市形象就会瞬间崩塌,客源大量流失,产业遭受重创,陷入“低价揽客 - 强制消费 - 服务降级”的恶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优质企业因无法承受恶劣环境而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会导致“服务降级—负面口碑 - 客源流失 - 产业萎缩”的严重后果。
对正在全力推动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发展的呼和浩特市而言,这则整治公告,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要吸取各地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合理且有力的监管是避免陷入“服务降级—负面口碑 - 客源流失 - 产业萎缩”困境的关键。这不仅要求监管要全面到位,更要构建全链条监管网络。例如,有效整合公安、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实时公示投诉率与处罚记录,实现扫码溯源功能。同时,推行消费凭证链固化技术,搭建“投诉 - 举证 - 赔付”自动化流程,切实降低游客的维权成本。利用大数据分析高频强制消费场景,精准定位违法“重灾区”,加大现场监管力度,及时向游客推送风险提示。
其二,压实主体责任对监管取得良好效果至关重要。针对景区及周边餐饮、住宿等经营主体,推行“信用承诺 + 风险分级”管理模式,依据日常监管数据动态调整风险等级,实现对经营主体的精准责任约束,促使其规范经营。
其三,旅游市场整治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救火式管理”与“常态化堵漏洞”方式。在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与拉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需打破固有思维,重新构建“供需共生生态”。推动行业从单纯的“防止负面口碑”向“推动品牌溢价”转变。因此,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全方位打造地区品牌,从产品、服务、管理等多个维度发力,而非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监管层面。
呼和浩特市应从单纯的“问题整治”逐步向构建文旅市场新生态过渡,运用“生态思维”推动多方实现价值共创,从“被动监管”转变为“主动创新”,为内蒙古文旅产业提供具有“制度韧性”的发展样本,助力文旅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记者:张玉纯、孙雪梅
编辑:赵书冉
审核:孙雪梅、赵   婧
监制:和   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