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30岁,尤其是这两年,我时常怀疑自己有了「精神早衰」的迹象。
一方面是对于世界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包括接受那个慢慢偏离年少时理想中人的自己。不甘心的事情越来越少,开始承认个体能力与认知的局限。
另一方面是对于宏大时代背景下的英雄叙事,再也难以提起兴致。反倒是对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哪怕只是存在于影视文学作品里,他们的命运却总是能够轻易地勾起我的恻隐之心。
周末重温了电影《大佛普拉斯》,影片讲述了台南市井乡氓的卑贱生活,主角是两个底层的小人物,一个叫菜埔,是个工厂的夜班门卫;另一个叫肚财,是个捡破烂的。俩人是彼此唯一的朋友,没什么钱,生活也没什么希望,人生是在烂泥里打滚。
社会常常在讲要公平正义,但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应该是没有这四个字的,毕竟光是要捧饭碗就没力了,哪还有力气去讲那些有的没的。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肚财在破铁皮屋里盯着手机屏幕喃喃自语:「社会在进步,我们这种人快要被淘汰了」,我不禁跟着叹了口气。
这些年,「淘汰」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似乎成为了悬在了每个人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尤其是当职场焦虑上升为时代情绪,它更是如影随形地笼罩着35岁的中年人。
在这样的语境下,一旦有人离开了职场,便会被粗暴地打上「淘汰」的标签。
但我有时会想,那些曾传授过我「职场秘籍」的前辈,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纵横职场,宛如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如今淡出职场舞台,选择隐退幕后,这难道真的能算作是被「淘汰」了么?
在当下的职场中,尤其是在互联网这样的新兴行业,「35岁」已然成为一道无形的门槛。一旦来到这个年纪,似乎很多机会的大门瞬间关闭,职场晋升之路急剧收窄,被裁员的风险与日俱增。
人们习惯于将「中年人逐渐消失在职场」的这种表象,简单地归结为能力不济被淘汰,然而背后的真相或许也并非全然如此。
现实中,除了极少数像科研领域的工作确实需要扎实的理论学习基础才能出成果之外,大多数的工作更像是《卖油翁》中所体现的那样——「无他,唯手熟尔」。
从清北刚毕业的高材生,未必比有十年教龄的普通师范生给中小学生上课效果更好。因为一个人的业务能力,往往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去逐步积累,这种积累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验,二是资源。而这两点根本绕不开时间的投入。
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代确实会不可避免地淘汰一批又一批的人。但对于那些在过去有着深厚积累和职场能力的中年人来说,更多时候,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一个追求高效、快速迭代的职场环境中,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很难再跟得上节奏。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下班后和朋友聚餐到凌晨一点,第二天早上八点照样可以起床按时上班;项目上线时,可以连着熬几个大夜,周末一口气睡上十几个小时,醒来后又能生龙活虎……但等到三四十岁以后,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就很难再承受得住。
所以,与其说这种职场中的「向后一步」是被动「淘汰」,不如说更像是自然规律作用下的一种自然「退休」。
就像电影《东京物语》里的那句经典台词:「人总是会老去,再强的人也有躺床上的一天」。
我知道许多已经淡出职场的前辈,在年轻时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让他们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如今从职场的主战场「下山」,并不意味着从前的「价值」就此归零,他们依然是「大神」。
「淘汰」从来都不是一个群像的标签。尊重中年职场人的「下山」,也期待年轻人能够成为「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