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在与美国的贸易战中,中国已经胜券在握

当唐纳德·特朗普撤回其向全球贸易伙伴征收令人瞠目关税的计划时,有一个关键例外:中国。

图片

当世界其他国家在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新加征10%关税的基础上获得90天的宽限期时,中国将承受更大压力。2025年4月9日,特朗普将中国商品关税提高至125%。

用特朗普的话说,此举是源于北京方面对"全球市场缺乏尊重"。但这位美国总统很可能正因北京显然愿意直面美国关税而恼羞成怒。

当多数国家选择不对特朗普现已推迟的对等加税进行报复,而是倾向于谈判对话时,北京采取了不同策略。它以迅速而坚决的反制措施作出回应。4月11日,中国将特朗普的举动斥为"笑话",并将对美关税同样提高至125%。

如今两大经济体已陷入全面高强度贸易对峙,而中国丝毫没有让步迹象。

作为中美关系专家,我原本就不认为中国会这么做。与特朗普首个任期内爆发的首轮中美贸易战不同——当时北京方面迫切希望与美国谈判——如今中国手握的筹码要多得多。

事实上,北京认为其有能力对美国造成至少同等程度的打击,同时还能扩大自身的全球地位。

中国战略思维的转变

毫无疑问,加征关税的后果对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商而言是严峻的——尤其是沿海地区为美国消费者生产家具、服装、玩具和家用电器的企业。

但自特朗普2018年首次对中国加征关税以来,一系列潜在经济因素已显著改变了北京的盘算。

关键的是,美国市场对中国出口驱动型经济的重要性已显著下降。2018年首次贸易战开始时,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9.8%;而到2023年,这一比例已降至12.8%。加征关税可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加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消费者支出潜力并增强国内经济韧性。

尽管中国在2018年贸易战爆发时正处于经济强劲增长阶段,但当前形势已大不相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资本外逃以及西方"脱钩"政策,已将中国经济推入持续放缓的周期。

或许与直觉相反,这种长期低迷反而增强了中国经济抵御冲击的能力。早在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影响显现之前,它就已迫使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将严峻的经济现实纳入考量。

特朗普对中国的关税政策也可能为北京提供一个有用的外部替罪羊,使其能够凝聚公众情绪,并将经济放缓的责任转嫁给美国的侵略行为。

中国也深知美国难以轻易摆脱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尤其是在供应链方面。尽管美国直接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有所减少,但当前从第三国进口的许多商品仍依赖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或原材料。

截至2022年,美国在532个关键产品类别上依赖中国——几乎是2000年水平的四倍——而同期中国对美国产品的依赖度却降低了一半。

这里涉及一个民意考量:提高关税预计会推高物价,可能引发美国消费者尤其是蓝领选民的不满。事实上,北京方面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将此前强劲的美国经济推向衰退。

强有力的报复工具

在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时,中国还掌握着多种反制美国的战略工具。

它主导着全球稀土供应链——这对军事和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据某些估计,供应了美国约72%的稀土进口。3月4日,中国将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随后在4月9日又增加了另外12家。其中许多是美国国防承包商或依赖稀土元素生产产品的高科技公司。

中国还保留着针对美国关键农业出口领域(如禽肉和大豆)采取行动的能力——这些行业高度依赖中国需求,且集中于倾向共和党的州。中国占据了美国大豆出口量约一半和美国禽肉出口近10%的份额。3月4日,北京方面撤销了对三家美国主要大豆出口商的进口许可。

在科技领域,许多美国公司——如苹果和特斯拉——仍深度依赖中国制造业。关税或将大幅压缩其利润空间,北京方面认为这可以作为对抗特朗普政府的筹码。据悉,北京已计划通过监管手段对在华运营的美国企业施压,以此进行反击。

与此同时,作为特朗普核心圈内人士的埃隆·马斯克与美国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在关税问题上存在冲突,且其在中国拥有重大商业利益,这一事实可能成为北京方面试图分化特朗普政府时尤为有力的突破口。图片

中国的战略机遇?

北京方面认为,尽管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双边全面关税政策可能带来挑战,但美国对其贸易伙伴的无差别打击,反而为中国创造了一个世代难逢的战略机遇——动摇美国霸权地位。

就近而言,这一转变可能极大地重塑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早在3月30日——特朗普首次对北京加征关税后——中国、日本和韩国举行了五年来首次经济对话,并承诺推进三方自由贸易协定。考虑到美国在拜登政府时期为拉拢日韩盟友、对抗中国地区影响力所付出的精心布局,此举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从北京的视角看,特朗普的行动为其提供了直接削弱美国在印太地区影响力的契机。

同样,特朗普对东南亚国家征收的高额关税——这些国家在拜登政府时期也是重要的区域战略优先目标——可能会将这些国家推向中国。中国官方媒体4月11日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4月14日至18日对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旨在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东南亚国家都曾是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的打击目标——对柬埔寨商品征收49%的关税,对越南出口商品征收46%的关税,对马来西亚产品征收24%的关税(目前这些关税已暂停实施)。

远离中国的地方蕴藏着更具潜力的战略机遇。特朗普的关税策略已促使中国与欧盟官员考虑加强双方先前紧张的贸易关系,此举可能削弱曾试图与中国脱钩的跨大西洋联盟。

4月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与中国总理通话,双方共同谴责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倡导自由开放的贸易。巧合的是,4月9日中国将美国商品关税上调至84%当天,欧盟也宣布了首波报复性措施——对价值逾200亿欧元的特定美国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但在特朗普宣布90天暂缓期后推迟实施。

目前,欧盟与中国官员正就现有贸易壁垒问题展开磋商,并考虑于7月在中国举行一场全面峰会。

最终,中国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中看到了美元国际地位可能被削弱的迹象。对多国广泛加征关税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导致美元贬值。

传统上,美元和美国国债被视为避险资产,但近期市场动荡使这一地位受到质疑。与此同时,高额关税引发了对美国经济健康状况及其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削弱了市场对美元和美债的信任。

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可避免地会损害中国经济的某些领域,但北京方面这次显然拥有更多的应对筹码。中国具备对美国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的手段——或许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发起的全面关税战正为中国提供一个罕见且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