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软钉子”伤了群众心

原标题:莫让“软钉子”伤了群众心

□ 王济川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深入开展,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基层广大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明显增强。但在一些地方,仍有个别基层干部脸好看、事不办,用“软钉子”漠视群众诉求,伤害群众感情。(据4月2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软钉子”之害,在于它冒着“合规”的名,行着“不作为”的实。某村民为办低保,被要求开具“未就业证明”,辗转多个部门盖章后,才发现政策早已取消该项要求;某企业申请项目补贴,因找不到先例模板,被以“材料不全”退回十余次……这些看似“照章办事”的操作,实则是把政策执行异化为“机械搬运”,将群众利益矮化为“流程符号”。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伤害,比“门难进、脸难看”更具隐蔽性,也更消磨群众对基层治理的信任。

深究“软钉子”背后的根源,既有“不想为”的慵懒,也有“不敢为”的怯懦,更有“不会为”的能力恐慌。个别干部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奉为圭臬,将群众诉求视为“烫手山芋”;有的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遇到新情况就翻老黄历、找旧本本;更有甚者,把“按惯例办”当作推卸责任的挡箭牌,用“流程合规”掩盖服务缺位。这种思想上的“软骨病”、能力上的“贫血症”、作风上的“拖延症”,让惠民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梗阻,让群众期待在“踢皮球”中落空。

破除“软钉子”,关键要在“真”字上下功夫。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某地针对群众反映的“证明多”问题,刀刃向内砍掉132项证明;江苏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将新生儿落户涉及的9个环节整合为“出生一件事”。这些改革实践证明,只要真抓真干,就能把“软钉子”变成“金钥匙”。防治“软钉子”,还要在“严”字上动真格。要建立“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的闭环机制,对那些“只微笑不办事”的干部,坚决亮剑问责。只有让不作为者坐不住、混日子者没市场,才能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焦裕禄,到“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再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李保国,无数优秀党员干部用行动证明: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再难的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办法。让我们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拔除“软钉子”,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温暖群众心,让党群干群关系如参天大树般根深叶茂,共同筑牢新时代的民心长城。(王济川)

(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