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砖墙、裸露的钢架,这些工业时代的印记,如今在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内焕发新的生机。近日,随着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沉浸式原创戏剧《南岭1932》正式上演,不仅引领市民游客开启了长春文旅新体验,更实现了工业遗址保护与文艺作品创新的完美融合。“这种新旧交融的景象,恰如城市发展的缩影——尊重历史但不囿于历史,创新形式但不失本色,让观众体验到了全新的艺术享受,更探索出一条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新路径。”一位资深戏剧迷的话,道出了其中真谛。
《南岭1932》采用的是行进式表演,观众可以自由穿行于各个场景之间,甚至能与演员近距离互动。
伴随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的拔地而起,这些沉默多年的老厂房逐渐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变身剧场。走进长春水文化生态园15号馆,这里没有华丽的装修改造,斑驳的墙面、原始的钢架结构都被完整保留,成了剧场演出最真实的场景载体。“我们刻意避免了大拆大建,最大程度保留厂房原始风貌。”据吉林省和平大戏院集团副总裁邢岩介绍,这些工业痕迹本身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也为演出增添了无可替代的沉浸感。前期准备过程中,剧组仅对空间进行了必要的功能性改造,巧妙划分出四幕场景,包括1930年的长春街头、老字号商铺、歌舞餐厅等,让观众充分感受时空交错带来的沉浸感。这种“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既节约了演出成本,又最大化地利用了闲置资源,更让工业遗产的价值得以充分彰显。“我们不做史实再现,而是通过艺术创作表达敬意。”邢岩说,这种创作理念既遵守了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规范,又赋予了作品艺术表达空间,通过隐藏线索和侧面描写,让观众在沉浸体验中触摸那段历史。与传统剧场演出不同,《南岭1932》采用的是行进式表演,彻底打破“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固有模式。在这里,观众可以自由穿行于各个场景之间,甚至能与演员近距离互动。“演员就在身边表演,一个眼神、一句台词都清晰可感。”观众杨居清在观剧后感慨地说:“这种形式让人完全忘记了是在看戏,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年代。”这种沉浸式表演深受观众喜爱,但却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观众离我们太近了,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个动作、每句台词都必须精准到位。与传统舞台表演相比,我们需要更加收放自如,既要保持戏剧张力,又要让观众感受到真实。”演员刘晓龙分享了这种表演带给自己的挑战。由于场地的特殊性,技术团队也面临着全新考验——灯光音响控制台不得不设在幕后,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对讲机协调,确保每一个转场都无缝衔接。据了解,自这部时长约1个小时的剧目首演以来,已收获热烈反响。每场演出,十余名演员的精彩表演,演出中的情感升华,常常会令观众热泪盈眶。一位观众表示,“没想到老旧厂房能焕发如此动人的艺术生命力。”《南岭1932》的创排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城市历史的深度发掘。剧情以隐蔽战线的故事为蓝本,在展现历史的同时弘扬了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对此,邢岩表示,“我们发现这个工业遗址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等待被讲述。于是,我们力图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让这些沉睡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要鲜活,就得重细节。为此,制作团队奔赴长春各地,搜集了不少具有年代特色的老物件。“很多道具都是从古董市场精心挑选的,每一件道具都经过严格考证,力求真实还原时代风貌。”演员赵家俊说,衣柜、桌椅等细节都严格遵循历史背景,连灯光和音效也参考了经典谍战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观众的反馈给了我们很大鼓舞。”赵家俊说,下一步,主创团队会根据观众们提出的意见继续完善剧目。像《南岭1932》这种将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创新戏剧表现形式的大胆尝试,不仅为城市文化空间注入了崭新活力,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对此,观众李国林的话,道出了观众的集体心声——“走在这些老厂房里,触摸着真实的砖墙,听着回荡的脚步声,灯光的变换间,历史不再是书上的文字,而变成了可以感知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