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这一新兴事物诞生之初,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成为当时世界各国军界人士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陆军需要借助飞机执行联络、侦察、轰炸等任务,海军同样对飞机有着这些需求。于是,陆军组建了自己的航空队,海军也开始筹备建立属于自己的航空队。
陆军已经拥有南苑飞机制造厂,海军部也着手规划建立自己掌控下的飞机制造厂。既然是要建立自己的飞机厂,那可供挑选的只有海军控制下的造船厂了。经过多番比较,最终挑中了福州马尾。因为马尾的福建船政局本身已经陷入困境,造船业务已经停滞。但好在地方足够大,施展得开,原先用于造船的机械设备尚能运作,且福建船政局临近江河,对于制造水上飞机尤为便利。最终决定在马尾建厂。
经当时北洋政府国务会议讨论并批准,1918 年 2 月,“飞机制造工程处” 正式在福州马尾船政局内创立。会议上原本还批准了5 万元开办费,但是由于国库没钱,仅由海军部致函福建船政局局长陈兆锵,由他在财政上对飞机制造工程处给予支持,负责原料采购和人员工资等相关事宜。
面对一穷二白的条件,要是换别人肯定甩手不干了,但由英、美留学归来的年轻航空工程人员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王孝丰等人却不这么想,他们热切地希望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出一份力。最终由巴玉藻担任主任,王助、王孝丰、曾诒经担任副主任。飞机制造工程处于 1917 年末正式挂牌成立。不久后,王孝丰因从政选择离职,最终巴玉藻、王助和曾诒经成为飞机制造工程处的核心力量,宛如 “三驾马车”一般成为了飞机制造工程处的顶梁柱。
从左到右分别为巴玉藻、王助、曾诒经
福建船政局划出铁肋厂等车间厂房,将其改造为飞机制造车间。在船厂及附近矿地建成飞机棚和装配厂,在临江地段铺设飞机下水道,还搭建了水上飞机浮站。(地方大就是好,足够施展开来)此外,船政局还从人员上大力支持(不然就光靠3个人,啥时才能看到飞机的影子啊!)船政局挑选了四、五十名技术熟练的机械工、钳工、油漆工、木工,先按照不同专业进行培训,之后安排到各车间工作,同时还招收了二、三十名年轻学徒,作为人才第二梯队用心培养。
王助、巴玉藻、王孝丰、曾诒经等人是清末海军派往美国留学的学生,1917 年学成回国。他们的水平都很高。其中,王助和王孝丰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王助更是担任过波音公司前身 B&W 公司的首任总工程师;曾诒经在美国柯蒂斯公司实习航空发动机制造;巴玉藻拥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硕士学位。个顶个都是当时航空圈里的“技术大拿”。
飞机制造工程处从 1919 年 8 月制成第一架飞机,到 1930 年底飞机制造工程处迁离马尾,依靠购置的六台不同马力的航空发动机,先后共制造出十四架飞机(每架飞机不都是应该有自己的发动机吗?怎么六台发动机能制造出14架飞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航空起步的窘迫境遇了,实际情况往往是一架飞机损毁后,将发动机抢救下来,修好后,再用于另外的飞机制造。当时的中国本身并不具备自主独立制造发动机的能力,都要靠进口,连批量仿制的能力都没有),飞机制造工程处分别制造了 “甲”“乙”“丙”“丁”“戊”“己” 等六种机型,机种涵盖了水上教练机、水上侦察机、水上轰炸机三种机种。尽管数量有限,但这些飞机是中国海军航空兵起步的物质基础。
俗话说“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不光生活中是这样,要干一番事业更是离不开充足经费的支持。可惜啊,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连成立之初的5万元建设费都拿不出来。就是在这种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飞机制造工程处的“三驾马车”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制造飞机。
制造飞机所需的钢、铝等金属材料以及发动机,国内没有替代品,只能向国外买;好在早期飞机主体大量使用的木材。这就可以用国内筛选出来的优秀木材品种(闽产杉木、白梨木、樟木和白麻栗木)平替。经过艰苦努力,1919 年 8 月,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 ——“甲型一号” 制造成功。
各机型详情
甲型水上教练机:
1920 年首飞的甲型机是中国海军自制的第一种飞机,其母型为波音 C 型水上飞机,由飞机制造工程处副主任王助于 1916 年在波音公司任总工程师时设计。甲型机具有双套控制系统,主要作为初级教练机使用,也可携带手掷炸弹用于轰炸。甲型机共制造 3 架。“甲型一号” 于 1919 年 8 月完成制造,因缺乏飞行员,直到 1920 年初才由广东护法军政府飞行专家杨仙逸推荐的飞行员蔡司度试飞,试飞时飞机失速坠海损毁,蔡司度侥幸逃生。1920 年 2 月回收发动机后,机体报废,该发动机用于建造 “甲型二号” 机(窘迫程度由此可见)。“甲型二号” 于 1920 年 8 月制造完成,由聘请的英国飞行员试飞成功,飞机制造工程处因此获得北京政府的嘉奖,但在 1921 年初的一次飞行中坠毁报废,发动机再次被回收用于制造 “甲型三号” 机。“甲型三号” 于 1921 年 2 月制造完成,试飞成功后曾飞往江西湖口助战,1923 年 3 月报废,发动机又用于制造 “新甲型三号” 机(一台发动机用于4架飞机的制造,可见物质条件的匮乏啊)。
波音C型水上飞机
准备下水的甲型一号
甲型水上教练机三视图。
性能数据:
乘员:2人
长度:9.32米
翼展:13.7米
高度:3.88米
空重:836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063千克
发动机:一台柯蒂斯OX-5型V型8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单台10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26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340千米
升限:3690米
武器:手掷轻型炸弹四枚
乙型水上教练机:
乙型一号以甲型为基础研发,换装了一台与波音 C 型水上飞机相同的发动机,并根据发动机特点缩减了飞机尺寸,机翼改为等翼展布局,上下翼都安装了副翼,通过拉线联动,提升了飞行速度和机动性能。1922 年 1 月制造完成,仅生产一架,命名为 “乙型一号”,由海军部飞行员曹明智试飞成功。1924 年 7 月,该机受孙传芳命令,与军阀王永泉作战,担负侦察任务并配合陆军作战。1925 年 8 月 17 日,福州船政局机棚因飓风倒塌,乙型一号被压坏报废,其发动机被用于 “戊型一号”(“江凫”)的制造。
机棚内的乙型一号
乙形水上教练机三视图。
性能数据:
乘员:2人
长度:9.2米
翼展:11.49米
高度:3.88米
空重:825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050千克
发动机:一台豪尔·考斯特A-7型直列型4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单台10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3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360千米
升限:3440米
武器:手掷轻型炸弹四枚
丙型水上轰炸机:
丙型是飞机制造工程处研制的唯一的一种飞艇型水上飞机,也是中国海军于 1949 年前制造的尺寸最大的飞机(后来的大飞机都是买的外国飞机)。该型飞机载荷能力强,可携带 8 枚航空炸弹或 1 枚鱼雷,也能在舱内搭载 4 名乘客,机上配备一挺旋转机枪,机舱前后还设有射击舱口。丙型共制造两架,分别于 1924 年 4 月和 1925 年 4 月制成。1925 年 8 月 17 日,福州船政局机棚因飓风倒塌,丙型 2 号被压坏报废,其发动机被用于其他飞机的制造(论发动机再次利用的重要性……)。
丙型水上轰炸机
丙型水上轰炸机三视图
性能数据:
乘员:3人+载员4人
长度:12.12米
翼展:17.67米
高度:5.06米
空重:191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950千克
发动机:一台劳斯莱斯“鹰”型V型12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单台36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65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850千米
升限:3660米
武器:一挺可旋转式机枪(机首炮位),鱼雷一枚或轻型炸弹八枚
丁型水上轰炸机:
丁型研发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使用的是从报废的 “丙型一号” 上拆卸下的发动机,机翼结构和支撑与当时的道格拉斯 DT2 型鱼雷轰炸机非常相似,机身采用与布雷盖 BR.14T Bis 型客机相似的客舱设计,上方有圆窗,驾驶舱和观察员 / 射击员舱位位于其后,观察员 / 射击员舱装有环形枪架。
道格拉斯 DT2 型鱼雷轰炸机(左)和布雷盖 BR.14T Bis(右)
丁型总共建造 3 架,第一架于 1924 年建成,命名为丁型 1 号,同年 5 月 27 日由俄籍飞行员、教官米哈伊尔・萨芬诺夫和学员黄友士试飞,起飞不久机尾脱落坠毁,萨芬诺夫遇难,黄友士幸存。第二架于 1928 年 7 月制成,命名为新丁型一号,安装的是报废的丁型一号的发动机(又是发动机重复利用),1929 年海军署实施新命名规范后命名为 “海鹰”,建成时上翼后缘平直,后增加切口以增强驾驶舱视野。第三架于 1929 年 3 月制成,安装的是原 “丙型二号” 的发动机,命名为 “海雕”。丁型服役后主要用于训练和运输任务,1931 年退役报废。
丁型水上轰炸机。
新丁型一号水上轰炸机建成时三视图。
性能数据:
乘员:3人+载员4人
长度:11.12米
翼展:14.06米
高度:5.29米
空重:1565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430千克
发动机:一台劳斯莱斯“鹰”型V型12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单台36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77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900千米
升限:4900米
武器:一挺可旋转式机枪(后座),鱼雷一枚或轻型炸弹八枚
新甲型三号水上侦察 / 教练机:
1926 年首飞的新甲型三号在设计上和甲型机非常相似,发动机取自报废的 “甲型三号” 机,仅建造一架,1926 年初制成,1929 年根据海军署新实施的命名规范命名为 “江鹳” 号。曾在北伐战争中加入北伐军作战,1926 年 11 月携带燃烧弹和炸弹轰炸北洋军阀张毅部,沉重打击了该部士气(参加了实战),1931 年退役报废。
新甲型三号“江鹤”水上侦察教练机三视图。
性能数据:
乘员:2人
长度:9.15米
翼展:11.5米
高度:3.75米
空重:813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040千克
发动机:一台柯蒂斯OX-5型V型8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单台10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3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390千米
升限:3600米
武器:手掷轻型炸弹四枚
戊型水上侦察 / 教练机:
戊型以丁型为基础研发,外观与丁型较为相似。由于发动机功率小,飞机的尺寸只能缩小并取消了炸弹舱 / 客舱。该型飞机共制造 3 架,“戊型一号” 于 1927 年 1 月制成,命名为 “江凫”,动力是从报废的乙型飞机上拆卸的发动机(又是拆下来的发动机),下方装有散热器,发动机功率较小,载重自然大不了,该机没有机首观察员 / 射击员舱,1931 年退役报废。“戊型二号” 于 1927 年 4 月完工,命名为 “江鹭”。“戊型三号” 于 1927 年 9 月完工,没有获得新规范命名。“戊型三号” 与 “戊型二号” 的最显著区别在于,戊型三号发动机右侧装有排气管。“戊型二号” 和 “戊型三号” 机是 “戊型一号” 机的升级加强版,发动机功率更大,并在并列双座驾驶室前增加了带旋转机枪架的观察 / 射击员座位,但因前部螺旋桨的遮挡,机枪射界受限,只能作为观察之用
从左至右分别是戊型三号、一号和二号
戊型一号水上侦察/教练机三视图。
戊型二号、三号水上侦察教练机三视图。
戊型一号“江凫”水上侦察/教练机,其发动机、螺旋桨、驾驶舱与“戊型二号”、“戊型三号”有着显著区别。
飞机制造工程处搬至上海后,留在福州的4架飞机。从左到右分别为“戊型三号”、 戊型一号“江凫”、戊型二号 “江鹭”和新甲型三号“江鹤“。
“戊型三号” 水上侦察/教练机,镜头前三人分别为巴玉藻、王助、曾诒经。
戊型一号性能数据:
乘员:2人
长度:7.82米
翼展:10.8米
高度:3.72米
空重:7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935千克
发动机:一台豪尔·考斯特A-7型直列型4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单台10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45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450千米
升限:3970米
武器:手掷轻型炸弹四枚
戊型二号、三号性能数据:
乘员:3人
长度:7.94米
翼展:10.8米
高度:3.72米
空重:62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920千克
发动机:一台布里斯托尔·路西法型W型3缸气冷活塞发动机,单台120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65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500千米
升限:4260米
武器:手掷轻型炸弹四枚,可视情况安装一挺活动机枪
己型水上轰炸 / 教练机:
1930 年首飞的己型机是飞机制造工程处改名为海军制造飞机处以后制造的第一批飞机,也是海军制造飞机处从马尾迁往上海之前制造的最后一批飞机(蒋记铺子上台了)。以 “戊型” 机为基础研发,特点是换装一台 “旋风” 式发动机,垂直尾翼改为三角形,驾驶舱和观察员设计 / 射击员舱采用常规布局,油箱增大,取消了并列双座驾驶舱,带旋转机枪架的观察 / 射击员座位又改回到驾驶舱之后,并且扩大了油箱以增加航程。第一架该型机于 1930 年 10 月制成,命名为 “江鸿” 号。海军飞潜学校航空班飞行员陈文麟和德籍飞行员汉斯・伯特伦曾驾驶该机自福州飞抵厦门并返回;随后福州海军飞潜学校航空班第二期毕业的飞行员许成启驾驶该机自马尾飞往武汉,这是海军制造飞机处自制飞机航程最远的一次飞行。第二架该型机于 1930 年 11 月制成,命名为 “江雁” 号。海军飞潜学校航空班飞行员陈文麟和德籍飞行员汉斯・伯特伦曾计划驾驶该机南下飞往新加坡,但因顾虑该机航程不够未能成行。该型机推测 1935 年退役报废。
“己型”水上轰炸/教练机
“己型”水上轰炸/教练机三视图
性能数据:
乘员:2人
长度:8.33米
翼展:10.88米
高度:3.56米
空重:73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068千克
发动机:一台莱特J-6“旋风”型星型5缸气冷活塞发动机,单台165马力
最大飞行速度:177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1230千米
升限:4800米
武器:手掷轻型炸弹四枚,可视情况安装一挺活动机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