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问及肠道菌群移植(FMT)是否对精神分裂症有效。现将Amedeo Minichino等撰写的文章《肠道微生物群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靶点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附加策略的随机对照试验分析 (The gut-microbiome as a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of add-on strategies》概述如下,以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这篇综述系统性分析了28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其中:
1.21项研究涉及抗生素(包括D-Cycloserine、Minocycline等);
2.4项研究涉及具有抗菌特性的非抗生素类药物(如Artemether和Sodium benzoate);
3.3项研究为益生菌或益生元干预;
4.无一项研究探讨了粪菌移植(FMT)。这一点很重要啊!
数据分析结果
1.抗生素类干预(如D-Cycloserine和Minocycline)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阳性症状、总体症状及认知功能均无显著改善作用;
2.Sodium benzoate(苯甲酸钠)作为抗微生物剂在2项研究中显示出对阴性、阳性和总症状的显著改善(SMD分别为-0.63、-0.94和-0.68,均P < 0.001);
3.Artemether(1项研究)对阴性症状有效;
4.益生元(prebiotics)对认知有积极影响(1项研究);
5.益生菌+维生素D联合干预对阴性和总症状有改善(1项研究)。
然而,这些疗法在治疗可接受性方面(以退出率衡量)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这一点很重要啊!
作者强调,目前针对肠道微生物群的治疗策略大多数缺乏明确疗效,特别是抗生素干预未能改善主要症状,这可能与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如Bifidobacterium减少、丁酸盐产生菌减少)有关,而这些菌群被认为与大脑GABA等神经递质相关,间接参与精神疾病机制。
相反,Sodium benzoate的疗效可能源于其中枢神经作用(如抑制D-氨基酸氧化酶、激活NMDA受体),而非通过肠道微生态影响。此外,益生菌联合维生素D的疗效也可能更多归因于维生素D的中枢神经作用。
作者建议未来研究需明确:
1.哪些肠道菌群特征对不同精神分裂症表型具有临床相关性;
2.菌群与抗精神病药物代谢之间的交互机制;
3.探索非抗生素类策略,如精准益生菌干预或FMT的临床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