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双一流”为什么不如过去的“985”“211”认可度高?
自“双一流”建设战略于2015年正式提出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战略旨在通过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尽管“双一流”建设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但其在社会认可度上似乎并未超越“985”和“211”工程。
一、历史积淀与品牌效应
“985工程”和“211工程”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在这段时间里,这些高校通过持续的投入和建设,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品牌影响力。对于广大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来说,“985”和“211”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志。相比之下,“双一流”建设起步较晚,且旨在打破原有的固化体系,其品牌效应和历史积淀显然无法与“985”和“211”相提并论。
二、评定体系与建设目标的差异
“985工程”和“211工程”主要侧重于高校的整体实力提升,包括科研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而“双一流”建设则采用“学科+学校”双轨制,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既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要强调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而且,进入“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基本等同原“985”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基本等同于原“211”高校。这种评定体系的差异导致“双一流”高校在品牌上可能并不如“985”和“211”高校均衡和突出。
从首轮建设情况看,一些建设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解还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存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冲动。因此,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的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
三、社会认知与接受度的滞后
尽管“双一流”建设已经实施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对于这一新体系的认知和接受度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由于“985”和“211”工程已经深入人心,其品牌效应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替代;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也使得部分高校和学科的地位不够稳定、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扩容等,进一步影响了其社会认可度。
四、就业市场与招聘标准的惯性
在就业市场上,许多企业和单位在招聘时仍然倾向于选择“985”和“211”高校的毕业生。这种惯性主要源于对原有品牌效应的依赖以及对新体系认知的不足。虽然部分企业和单位已经开始关注“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但整体上,“985”和“211”仍然是就业市场上的主流选择。
特别是在编制内招聘、选调、人才引进等政策中,“985”和“211”高校的毕业生往往享有更多的优惠和机会。这种制度性认可进一步推高了“985”和“211”的社会认可度。
五、双一流高校内部的差异与不平衡
“双一流”高校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一方面,部分“双一流”高校在整体实力上并不如“985”和“211”高校突出;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所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实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和不平衡使得“双一流”高校在整体社会认可度上难以与“985”和“211”相提并论。
综上所述,“双一流”高校之所以没有“985”和“211”认可度高,主要是由于历史积淀与品牌效应的差异、评定体系与建设目标的差异、社会认知与接受度的滞后、就业市场与招聘标准的惯性以及双一流高校内部的差异与不平衡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
自然指数(NI)主要评价四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
教育是家长和孩子相互成就,而非相互伤害 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路径与策略
公开言论可以有立场,但一定要有客观事实为依据,否则AI不会轻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