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美国海权理论的发展与“分布式杀伤”(1)

图片

DOI: 10. 19780 /j. cnki. ytaq. 2022. 3. 4

美国是当前国际体系中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海洋国家,在海权理论的发展和运用方面有着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明显优势。海权理论的萌芽古已有之,然而第一个将其升华为战略学派并最终成为地缘政治理论重要分支的,是19—20 世纪初美国著名海权思想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 Alfred Thayer Mahan) 。而在冷战期间,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海权理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的,则是美国时任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 ( John Leman Jr. ) 。冷战结束以后,开启信息化战争时代海权理论研究先河的,则是美国海军战略转型的一系列理论文献和战略文件。 

作为一个长时段过程,美国海权理论当代实践的美国海军战略转型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时期。当前美海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西太平洋区域前沿兵力有限、前沿基地有限,以及传统制海权面临的陆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越来越强。在此背景下, “分布式杀伤”概念应运而生。就其本质来说, “分布式杀伤”概念是针对中国量身定做的一个作战概念,该概念的诞生意味着美国海军战略转型开始发生重大转折,即作战环境从欧亚大陆边缘地带附近的濒海大洋回撤至公海大洋,作战对手由包括欧洲和原苏联在内的欧亚大陆上可能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诸国海军转变为特定的中国海军。 

目前,美国海军战略最为重要的转变是对于制海权的看法,即从 “由海向陆”时期的运用制海权向着重新夺取制海权回归。这种回归既体现了大国竞争的理念,又充分利用了 “第三次抵消战略” ( 在军事竞争中,“抵消战略”是一种非对称补偿劣势的手段,美国已使用过两次: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第一次抵消战略”的重点是核威慑; 1975—1989 年,美国 “第二次抵消战略”的核心是隐身和精确轰炸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变化与 《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重组法案》和《统一指挥计划》 的修订同步进行。2016 年,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 ( Robert O. Work) 启动 “第三次抵消战略”,重点是将 “技术、作战概念和组织结构结合起来,以不同的方式部署军队,以保持美军随时随地投射作战力量的能力” ) 的先进科技成果,使得先进军事技术在美国海权理论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从而让美国海军加强了对于先进军事技术的依赖和需求。

一、美国海权理论的发展演进 

地缘政治学有两个假设: 首先,它假设人类会融入比家庭更大的组织,这样,人类就必须参与政治活动。作为地缘政治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权理论也是如此。美国是海权论诞生的国家,又是当代国际海洋秩序的主要建立者和主导国家。作为海洋霸权国家,美国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核心利益与其以各种手段利用海洋的能力息息相关。而且,海洋的利用涉及国家利益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海洋依赖度高的国家。作为一个东西有大洋、南北无强邻的国家,美国在地缘上具有发展海权的禀赋。而工业和贸易的发展使美国认识到控制海洋的重要战略意义,马汉的海权论因此诞生。

从战争技术形态的角度来说,人类战争在经历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冷兵器时代,对抗双方以体能较量为主,战争中通过近距离格斗与搏杀消灭敌人,战争呈现出原始的野蛮与残酷。战争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后,武器的威力大大增强,交战双方由单纯的体能较量转化为火器所释放的化学能的较量,战争中生命与财产的损失增大,战争暴力不断强化。从热兵器时代演进到机械化战争时代,战争的性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坦克、飞机、大炮、导弹、核武器相继出现,交战双方的对抗发展成包括各种兵器所释放的物理能、化学能、核能的综合整体对抗,战争地域从大陆扩展到海洋、天空,战争空间从平面发展到整体。在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时代战争向信息化时代战争转变的过程中,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双方信息能的对抗成为主要形态。就技术形态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成型的马汉海权论属于热兵器时代,莱曼的制海权理论则是机械化战争时代海权理论的典范,而美国海军战略转型则是信息化战争时代的产物。

( 一) 马汉的海权论是热兵器时代的海权理论 

马汉的思想有许多创造性,他的海权思想和海军战略理论在客观上反映了海洋斗争的规律,他的建设国家海权、保卫国家海权、掌握制海权就可以保卫国家海洋权益等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马汉的思想也有局限性,如他不赞成建造战列舰,因其所指挥的最大军舰是 1885 年建成的蒸汽巡洋舰 “芝加哥”号; 他轻视新出现的潜艇和鱼雷艇等轻兵力; 他夸大海上力量和舰队决战的作用; 他的视海洋为资本主义商品输出和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海上通道的狭窄的海洋观念,等等。马汉是一个帝国主义者,鼓吹美国要向海外,尤其是向太平洋、向亚洲扩张。马汉的著作出版恰逢其时,正迎合当时列强积极扩张、发展海军的需要,适应了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权的政治需要。因而,首先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接见他,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英国有人称其为 “圣哲之一”。伦敦 《泰晤士报》甚至郑重其事地宣布他为 “新哥白尼”。虽然后世有学者指责其没有触及海权之 魂而只停留在战略层面上,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美国正是在马汉海权论的引导下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海洋霸权国家,深刻而永久地改变并重塑了世界海权战略格局,其影响延续至今。

( 二) 莱曼的制海权理论是机械化战争时代的海权理论 

如果说,马汉是美国海权理论界在热兵器时代的先知,那么机械化战争时代的美国海权理论泰斗就是其史上最年轻的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莱曼时期的苏联红海军,已经在有 “红色马汉”之称的苏联海军元帅、苏联海军司令员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戈尔什科夫 ( Серsей Георsиевич Горшков) “国家海上威力论”领导下,迅速成长为一支具有强大作战威力,特别是核突击能力的海上力量。苏联部署有强大的弹道导弹核潜艇部队以及由潜艇和岸基航空兵组成的远及大洋的强力海洋拒止力量,虽然并不具备能够前出大洋的海洋控制和力量投射能力,无法在远离本国海岸的地方主导海上作战环境,但其数量有限的专用舰船加上国家控制的商业航运,能够形成一定的两栖作战和海运的能力,从而遂行有限的力量投射任务,足以威胁美国的海上霸权。 美国前海军作战部长小埃尔莫·R.朱姆沃尔特 ( Elmo Russell Zumwalt,Jr) 曾经说过,他害怕崛起的苏联海军可能会打败越南战争后缩水了的美国海军。

莱曼对此针锋相对,提出夺取海上优势的制海权理论。莱曼的制海权理论理顺了几大关系: 一是国家安全战略与海上战略的关系; 二是海军建设与海上战略的关系; 三是海军作战任务与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关系; 四是美国海军与盟国海军之间的关系,等等。莱曼的海军作战部长詹姆斯·沃特金斯 ( James Watkins) 在解释莱曼提出的制海权理论时指出: “海上战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海上部分。它有助于我们在和平时期—世界大战—战争结束的全过程中,对海军力量的全球性使用进行科学的思考与规划……海上战略牢固地建立在国家战略的基础之上……其宗旨是维护美国的政治本色、结构和制度; 保护美国及其盟友,保护美国在国外的财产; 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加强有利于美国及其盟国重大利益的国际秩序。”在莱曼制海权理论的指导下,美国充分发挥其在综合国力以及生产力领域的优势,将海军的诸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重新夺回了海上优势,最终打赢了海上的 “湿冷战”。

( 三) 美国海军战略转型是海权理论在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发展与演进 

冷战结束后,美国面临的海洋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的决策层认 为,全球海洋已经尽在美国控制之下。美国海军享有技术、规模、作战经验、作战体系等全方位的优势,全球范围没有可以挑战美国海军地位的海上力量,在未来可能的作战行动中,美国海军当然享有无可争辩的制海权。在这种自大的心态支配之下,美国的海权理论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以 《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 21 世纪做准备》 战略白皮书的颁布伊始,美国海军战略转型正式拉开序幕。

二、美国海军的战略转型 

在以美国海军战略转型文件为核心的海权理论发展新时代,由 1992 年 9 月 的 《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 21 世纪做准备》拉开序幕,其后又有许多类似的战略指导性文件出台,构成了美海军战略转型的基本内容。

( 一) 美国海军战略转型的第一阶段侧重于运用制海权 

在此阶段,美国认为没有与其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制海权毫无悬念地被美海军所掌握。因此,一旦开战,美海军的作战任务不再是冷战时期的夺取制海权,而是运用制海权维护美国的海上霸权。此后一系列战略转型文件,包括 1994 年的 《前沿存在———由海向陆》战略白皮书、2002 年的 《海军转型路线 图》和 《21 世纪海上力量》发展构想、2010 年的 “空海一体战”联合战斗概念等,都是围绕上述任务展开的。 

美国对安全威胁的来源认知也发生了变化。美国学者科普兰认为,正在衰退的国家为自己的未来而担忧。它们担忧的是,如果听任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羽翼丰满起来,它或者会很快以优势力量攻击它们,或者迫使它们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而做出让步。即使它们自信地认为正在崛起的国家当前是爱好和平的,但它们也一时无法弄清其未来的意图。总而言之,心态在变化,领导人在更替, 国家也会发生变革,这一切都在改变着它们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在这种复杂心态的支配下,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洲际型大国被美国认为是其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 

美国认为,重回大国竞争时代,意味着到 2030 年美国海军的作战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国竞争和冲突的挑战,要求美国海军改变其舰艇、飞机、 武器、基地、传感器和准备程序。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的 “单边时代” 即将结束。诸如中国和俄罗斯等国挑战现状的能力和意图正在增强,美国需要把军事作战的重点从对付那些容易控制的威胁转到阻止更强大的对手的入侵方面来。美国学界甚至认为: “亚洲太平洋地区正迅速成为国际体系的核心。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有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也有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这里也是 21 世纪一个新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在。应对中国崛起将非易事。”

美国在其 2021 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认为,解放军海军现在拥有一支相当强大的后勤补给船队,以支持远程、长期部署,包括两艘新的快速作战支援舰,专门建造用来支持航母作战。海军不断扩大的大型现代两栖战舰舰队,将使其能够在任何中国利益受到威胁或需要中国参与国际援助行动的地方进行广泛的远征行动。

此外,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宣称: “中国对美国和全球安全构成了最大的挑战。解放军的规模和复杂性,加上中国的综合国力,共同与美国抗衡,构成了一种可以战胜美国和盟国的现实威胁。解放军的能力建设和作战,是以旨在 ‘破坏、瘫痪或损坏敌方作战体系作战能力’的 ‘体系破击战’ 概念为指导的。为了实施这一策略,解放军详细评估美国和盟国的作战体系,以确定潜在的弱点,并建立组织和作战结构,以挖掘最有利的潜力。通过运用 ‘体系破击战’的概念,解放军在过去 20 年的现代化建设中已经造就了一支能够运用武力威慑邻国并反击美国干预的军队。在重大冲突中,解放军可以使用其远程导弹和各种陆基、海基和空基投射平台,对附近的美国和盟国的阵地实施饱和轰炸。海军可以限制对手进入争议地区,而两栖、地面或空降部队可以攻击意想不到的领土。解放军的能力目前在中国周边最为强大,它已表示愿意使用武力,或表明对该地区的美国盟友和伙伴可以使用武力,如印度、日本、 韩国、台湾地区和越南。”

( 二) 美国海军战略转型的第二阶段以 “分布式杀伤”概念为主,显示美国海权理论重回夺取制海权老路 

出于上述的安全威胁评估以及对华认知,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司令托马斯· 罗登 ( Thomas Rowden) 和美国智库国际海事安全中心在线内容主管德米特里·菲利波夫 ( Dmitry Filipoff) 等人所提出的 “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很快为美国军界和政界所接受。该作战概念与美国政府推行的 “大国竞争”理念不谋而合, 在美国战略层心目中地位越来越高,最终成为美国海军战略转型第二个阶段的标志。 

三、“分布式杀伤”概念的提出和内容特点

“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最初是针对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反舰能力不足提出的。究其根源,海上 “分布式杀伤”概念最初形成于兵棋推演中。演习中,加装 “鱼叉”反舰导弹的濒海战斗舰令参演的红蓝双方均受到显著影响。装备反舰导弹后,蓝方指挥官得以将其从有限能力的海上作战平台转化为一种进攻性作战角色。这一变化使得红方不得不动用宝贵的情报、监视与侦察资源,来对付这些更具威胁的舰艇。这一结果引发了 “分布式杀伤”的早期概念,即为每一艘水面舰艇均装备反舰导弹,把海上进攻性作战能力分散到更多的中小型水面舰艇上,从而使美国海军从整体上在实施战略威慑战役战术进攻方面减少对航母的依赖性,增强水面舰艇力量在平时、危机和战时等各个时期运用的灵活性。此后,“分布式杀伤”概念的内涵被不断加以丰富,很快就不仅仅限于为每一艘水面舰艇装备反舰导弹的简单范畴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