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洪军团队实行合作导师组制度,努力为在站博士后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与成长空间,重视发挥博士后创造力。目前,出站的博士后在站期间绝大多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资助,已在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工作或出国留学,成为所在单位的科研骨干。
杨洪军团队现诚招 2 名专项博士后(与师资博士后相当)研究人员,热忱欢迎优秀青年学者加入,携手探索中药创新研究的前沿领域。
博士后在站待遇
1.基础薪金与达标留院:按照中国中医科学院专项博士后项目规定执行,年薪10-20万(税前)(具体面议),进站时签订专项协议,出站考核达到留院条件者可办理留院手续。
2.科研产出奖励: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为第一单位获得的科研项目、荣誉称号、发表论文等,根据我院博士后人员科研成果奖励标准,给予3-30万元不等奖励。
3.享受在职职工待遇:我院独立招收博士后人员按在职职工管理,可申请各类科研项目、享受医学实验中心的科研绩效奖励,参与科研咨询或服务性项目按工作量发放绩效,在站期间可参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承担院级自主课题、对外交流合作研究的机会。
申请条件
1.基本条件:(1)对科研有热情,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风;(2)申请人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不超过3年,身心健康;(3)能全职脱产进站;
2.专业要求:详见每个研究方向,具有掌握前沿技术或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
3.科研水平:学术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参与科研项目并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IF≥10或者中科院专业一区SCI论文至少1篇(综述除外)优先考虑。
4.其他条件:满足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招聘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专项博士后项目的其他基本条件。
博士后科研方向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洪军团队主要从事中药复杂作用机制解析新技术开发及中成药示范应用。本年度有4个研究方向供拟进站博士后选择。
1.基于类器官芯片的“模拟人”构建及中药复方作用解析示范应用
1.1方向介绍:类器官芯片“模拟人”装置是以多类器官芯片为底层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为辅助技术,实现高精度模拟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体外装置,可用于中药复方“吸收-代谢-活性”过程解析和药效、毒性评价,辨识中药复方活性成分,表征机体多器官之间时-空相互作用。进站后可以选择的研究内容包括:(1)中药药理评价的新型多类器官芯片的设计与测评;(2)AI驱动的多类器官芯片多模态数据整合与应用;(3)多类器官芯片在线传感技术、自动化装置、仿生材料的开发;(4)基于“模拟人”装置开展中成药复杂作用解析。
1.2专业要求:申请人需具有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博士学位。
1.3合作导师:杨洪军、陈鹏
2.本草联通图谱构建与中药新药发现
2.1方向介绍:“本草联通工程”是中医药数据基础设施,“本草联通图谱”是“本草联通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应用载体。进站后可以选择的研究内容包括:(1)机器人驱动的中药物质制备与全景式分析新技术研究;(2)基于多模态组学数据与语义数据的AI大模型构建技术研究;(3)基于公开数据的本草联通数据库构建;(4)基于本草联通图谱的中药新药发现研究。
2.2专业要求:申请人需具有中药学、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博士学位,具备人工智能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2.3合作导师:杨洪军、陈鹏、吴宏伟、郭非非
3.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复方整体效应表征与跨器官整合机制
3.1方向介绍:针对中药复方跨器官整体调节疾病的作用特点,采用代谢组学结合智能分析方法进行中药复方整体效应表征与跨器官整合机制解析,为中药复方机制解析提供研究范式。进站后可以选择的研究内容包括:(1)空间分辨代谢组学等多维组学技术分析方法研究;(2)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数据挖掘及智能分析方法的开发;(3)中药复方整体效应表征与跨器官整合机制示范研究。
3.2专业要求:申请人需具有分析化学、中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博士学位,具备质谱分析、多组学研究、生物信息学、统计学、人工智能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3.3合作导师:杨洪军、郭娜
4.重大疾病病证演变时序蛋白群图谱构建及中药复方干预优势环节研究
方向介绍:针对中成药“老药新用”与“老药精用”的需求,采用病证结合研究策略,基于生物质谱的多维蛋白质组学,构建中成药重定位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并开展示范应用。进站后可以选择的研究内容包括:(1)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开发;(2)时序动态蛋白群图谱构建及智能预测评价工具开发;(3)中药复方多向药效的整合评价示范研究。
专业要求:申请人需具有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化学、材料学、医学等相关博士学位,具备质谱分析、多组学研究、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合作导师:杨洪军、李贤煜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合作导师:
杨洪军:hjyang@icmm.ac.cn 陈 鹏:sdzpchenpeng@qq.com
郭 娜:guona5246@126.com 李贤煜:phd_xianyuli@foxmail.com
医学实验中心联系人:吴老师(电话:010-64089568,邮箱:zxbgs332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