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段查理·芒格接受采访的谈话片段:
记者:我对你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看法很感兴趣,你对唐纳德·特朗普怎么看?特朗普一直在媒体上高调宣传自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比现在管理国家的人更懂得如何治理这个国家。他跟我说现在美国很多领导人都不太聪明。那么特朗普会是一个强有力的总统吗?
查理·芒格:他或许会相当果断。但是……我认为他是一个理想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吗?我的答案是“不”。实际上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他成为美国总统。
记者:真的吗?
查理·芒格:真的。
记者:为什么?
查理·芒格:我认为,他有一些特质让他不适合担任这个职位。
记者:哪些特质?
查理·芒格:虚荣……夸夸其谈,而且相当严重。我可以一直说下去。
记者:请讲。
查理·芒格:不说了。
查理·芒格是混沌特别推崇的管理学大师,2023年他以99岁的高龄离世。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无疑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大麻烦,如果现在查理·芒格先生在世,会如何看待特朗普的这一举措呢?
以下是混沌君以查理·芒格为第一视角,用DeepSeek生成的一篇文章(略有改动),分享给混沌同学:
动机的谬误:政治表演与经济的割裂
我活了近百年,见证过无数次政客将经济问题当作政治筹码的闹剧。但特朗普先生最近的关税政策仍令我惊愕。它的逻辑如此背离常识,仿佛一场精心策划而又目光短浅的狂欢。
贸易逆差本质上是一国储蓄率与投资需求的镜像,这本是经济学101的课程内容。然而,当特朗普将逆差归咎于中国“偷走美国的就业”时,他显然在利用民众的愤怒而非理性。真正的矛盾在于:美国长期依赖消费驱动,储蓄率不足,而中国通过高储蓄支撑了制造业出口。若真想解决逆差,答案在华盛顿的财政政策中,而非北京的谈判桌上。用关税掩盖结构性问题,无异于用报纸去粘漏风的窗户。
更荒诞的是,政客们宣称“制造业将回归美国”。但资本永远追逐效率,而非情怀。当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东南亚的十倍,能源价格因页岩气革命仅短暂占优时,强行扭曲市场规律只会让企业陷入成本泥潭。这让我想起亚当·斯密的警告:“试图指导私人企业如何运用资本的政治家,不仅是在自寻烦恼,更是僭越了一种连个人都无法放心委托的权力。”
代价的错位:谁在为关税买单?
总有人幻想“外国人为关税买单”,这种谬论连街头小贩都会嗤笑。沃尔玛货架上的中国商品每涨价10%,佛罗里达的退休工人就不得不在医疗账单和日用品之间多犹豫一次。数据显示,2018年对华关税导致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约1270美元——这些钱本可以用于教育投资或偿还债务,如今却白白蒸发了。
更讽刺的是,美国企业的应对策略暴露了政策的脆弱性。苹果公司将部分生产线迁至越南,却发现当地供应链效率不足,最终被迫加价采购中国零部件;特斯拉在上海工厂的产能拯救了其全球交付量,而美国本土工厂仍在为工会成本挣扎。这印证了我的一个原则:与规律对抗者,终将被规律碾压。
中国的反制:战略忍耐与精准打击
特朗普似乎认为中国会像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一样屈服,但他忽略了两个关键差异:
1. 市场规模:中国消费群体已超过美国人口的四倍,其内需引擎足以缓冲外部冲击;
2. 战略储备:从稀土管制到《不可靠实体清单》,中国的反击工具直指美国科技霸权命脉。
当中国宣布“双循环”战略时,我看到的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博弈——他们正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改革的催化剂(例如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统一国内市场)。这让我想起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结论:生存下来的并非最强壮或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全球秩序的崩塌:孤立主义的代价
真正的灾难在于,这场关税战摧毁了二战以来美国亲手建立的贸易体系。当欧盟和加拿大这些曾与美国共享价值观的盟友不得不对美征收报复性关税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短期经济利益,更是全球治理的话语权。
更危险的是,各国开始构建“去美国化”的供应链:中欧投资协定加速推进,RCEP重塑亚洲贸易版图,甚至沙特都在用人民币结算石油。历史早已证明,当霸权国家滥用权力时,替代性体系的诞生将比预期快得多。
给美国的一剂苦药
如果非要我给建议,我会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投资知识,收益最佳。”
第一、停止经济民粹主义:与其指责中国,不如改革臃肿的福利体系、提升劳动力技能、重建基础设施;
第二、回归多边主义:在WTO框架内解决补贴和知识产权争议,而非单边勒索;
第三、尊重企业自主权:政府不该命令企业“在哪里生产”,而应通过税收和监管创造公平环境。
结语:常识的胜利从不迟到
我曾亲历大萧条、石油危机和互联网泡沫,但从未像今天这样担忧美国的未来。关税战暴露的不仅是经济无知,更是一种危险的思维病毒: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敌我叙事,用民族主义替代理性分析。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德国诗人里尔克的诗句:“现实与胜利,永远站在耐心的一方。”当特朗普的推特沉寂后,那些遵循市场规律、专注内生增长的国家,仍将屹立不倒。而美国若继续这场自欺欺人的表演,终会发现:敌人从来不在大洋彼岸,而在我们拒绝直面真相的懦弱中。
ps:
我讲大课已经10年,如果说过去我是在迭代,那么今年我可能会重构,因为时代变了,AI的黎明呼啸而来。
“第一批iPhone的使用者,最早在移动互联网创业成功”。没有人愿意错过AI,混沌已经All in。
今年大课,我想站在AI世界的基座上去讲述,这三年,我们亲身探索关于AI的一切,AI和创新将开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
我想邀请地球上最硬核、最新锐、最有梦想的创造者们,一起来走入混沌,走出混沌。在时代混沌的转折期,你的一个想法,可能就是未来文明的火种。
——李善友 混沌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