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砸盘”?美债遭遇大规模抛售,日本立马澄清:不是我们

4月初,美国国债市场出现了异常动荡。

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石,美债一向以其“安全性”备受青睐,但短时间内的大规模抛售让市场陷入恐慌。

图片

与此同时,美债收益率飙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0%迅速升至4.3%,甚至一度触及4.51%;3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上升至5.0%,创下21年来的最高水平。

市场震荡之下,外界开始猜测是否有“神秘力量”在故意抛售美债,扰乱市场。

而日本作为美债的最大持有国,迅速澄清:“不是我们。”

这场“砸盘”风波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博弈。

美债被抛售,市场恐慌加剧

美债作为全球储备资产之一,通常被认为是“避风港”。

图片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频繁变动,叠加美国高企的财政赤字,让投资者对美债的长期稳健性产生怀疑。

根据数据显示,美国当前联邦债务总额已突破35万亿美元,而随着美债收益率上升,美国政府的利息负担将进一步加重,财政压力愈发明显。

美债收益率的迅速上升,直接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债的需求下降。

在债券市场中,收益率与价格呈反比关系,大量抛售导致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

图片

而这一次,美债收益率的攀升速度和幅度都远超市场预期,引发了连锁反应。

更重要的是,美债采取无记名发售模式,持有者的身份难以被追踪。

这也让外界对本次抛售的幕后操作者众说纷纭。

究竟是谁在“砸盘”,依然是未解之谜,但后果已然显现。

日本明确否认,谁还在“砸盘”?

作为美债的第一大持有国,日本的表态备受关注。

图片

截至目前,日本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约为1.27万亿美元,比第二大持有国中国多出5000亿美元。

然而,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却于4月9日公开表示,日本不会将美债作为应对国际经济压力的工具,并坚称这些债务资产是为未来可能的外汇干预做准备。

尽管日本作出澄清,但其言论仍未完全打消外界疑虑。

一方面,日本国内经济增长乏力,财政负担加重,其是否有动力调整美债持仓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日本近年来对美债的总体持有量一直在下降,这一趋势是否与此次抛售有关,尚无明确结论。

图片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美债的第二大持有国,也被市场重点关注。

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显著减少了对美债的持有量,从2014年的峰值1.32万亿美元降至当前的约7590亿美元。

这一变化被部分经济学家解读为中国“去美元化”策略的一部分。

不过,大规模抛售美债可能对中国自身的外汇储备和经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其直接“砸盘”的可能性并不高。

市场上也有另一种推测:是否存在其他国家或大型金融机构在暗中抛售美债?

图片

美债市场参与者众多,除了国家央行,全球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可能是主要力量。

美债动荡的连锁反应

无论抛售者是谁,此次美债风波都引发了对美国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的深远担忧。

首先,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愈发突出。

特朗普政府虽曾承诺削减政府支出,但实际操作中,赤字反而进一步扩大。

随着债务规模增长和利率上升,美国的利息支出将逐年增加,而这可能迫使政府削减其他领域的开支,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其次,美债市场的动荡可能对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冲击。

图片

美债是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重要支撑,而大量抛售和收益率飙升可能让投资者对美元资产失去信心,进而削弱美元的主导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美债收益率的飙升可能引发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

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因为资本外流而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而其他资产类别(如股票、房地产)的价格也可能因此受到波动。

历史视角:美债市场曾经历过什么?

美债的短期动荡并非新鲜事。

从历史上看,美债市场曾多次因经济、政治因素出现剧烈波动。

图片

例如,1979年美国爆发技术性违约事件,尽管规模有限,但市场对美国政府信用的担忧导致美债收益率骤升;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金融波动也短暂冲击了美债市场;2011年,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标普下调,直接导致美债市场陷入震荡。

这些事件表明,美债市场虽具避险属性,但也并非完全免疫于短期波动。

结语

当前,美债市场的风波尚未平息,抛售者的身份仍是谜团。

无论是国家行为还是机构投资者的策略性调整,这场“砸盘”事件已经暴露了美债市场的潜在脆弱性。

而美债收益率的持续上升,则从侧面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美国财政健康和经济前景的担忧。

未来,美债能否稳住其“全球最安全资产”的地位,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而这一事件的最终走向,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全球金融格局的未来趋势。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