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小米可谓是祸不单行。4月11日,小米股价直接跳水,短短两天,市值蒸发超过1200亿港元。这次暴跌的背后,和小米汽车最近发生的一起重大事故脱不了关系。
3月底,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枞阳高速上开启了NOA智能辅助驾驶,却意外撞上了隔离带水泥桩,事故当场引发爆燃,车上三名年轻女孩不幸遇难。消息一经爆出,立刻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暴。智能驾驶到底靠不靠谱?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到底有没有问题?一下子,小米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更要命的是事故后续的处理上,小米似乎并没有很好地安抚遇难者家属,导致公众舆论对小米的批评声越来越高。资本市场对这种负面消息的反应尤其激烈,事故曝光后,小米的股价立刻大跌,两天累计蒸发超过1200亿港元,让不少投资人吓了一大跳。
其实,这次暴跌的背后,不仅仅是事故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市场对小米造车烧钱模式的深度担忧。根据2024年的财报,小米汽车业务净亏损已经达到62亿元,尽管SU7车型3月份交付超过了2.9万辆,全年目标是35万辆,但背后巨大的资金投入还是让市场非常紧张。再加上出了这样的严重事故,投资人对小米汽车的前景充满了质疑:雷军的造车之路,到底还能不能走下去?
要知道,小米股价在3月初才刚刚创造了历史高点,市值一度突破了1.5万亿港元。那时候的小米可谓风光无限,可惜好景不长,3月25日,小米突然宣布了8亿股配售计划,雷军的持股比例被稀释到23.4%,一下子引起市场震动,当天市值直接蒸发了879亿港元。
紧接着,又传出“雷军带头减持”的谣言,虽然官方很快出来辟谣,但投资者的信心早就动摇了。这次意外事故一发生,更是让市场的担忧全面爆发。有分析师指出,小米汽车这次事故暴露了现金流压力和业务扩张带来的风险,让投资者对小米造车的未来更不放心了。
不过,话说回来,小米并非完全没有翻身的机会。实际上,SU7的交付量还是很不错的,产能爬坡也超过了预期。而且,小米在手机、AIoT、汽车的全场景布局上也一直是业内领先的,2024年营收365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增长超过了41%。标普评级甚至还在4月初上调了小米的信用评级,这些都是利好的信号。
但这些成绩,目前能否抵消资本市场对短期风险的担忧,还有待观察。机构投资者表示,小米需要向市场证明,造车不是一场烧钱的游戏,而是真正能够盈利的战略布局。这次事故暴露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NOA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小米必须快速行动起来,重新构建公众对智能驾驶的信任;二是资金问题,截至2024年末,小米账上现金只有337亿元,相比蔚来、理想等竞争对手明显不够雄厚,股价持续低迷将直接推高融资成本,给小米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压力。
接下来,小米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困局?到底是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智能驾驶安全性,还是更加严格地控制成本,保证资金链安全?或者在品牌营销和公关方面多下功夫,重新赢回市场的信任?这些都是雷军和小米团队接下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咱们作为消费者和旁观者,也希望小米能快速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安全、可靠,给大家带来值得信任的产品。
你怎么看待小米的这场危机?欢迎留言交流一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