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洪山这个儿童友好社区

图片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1日第19版)


“一米高度”,是孩子们视角的高度。从“一米视角”出发,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幼有所育的直接体现,有利于为广大儿童茁壮成长营造更好发展环境。为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各地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成效如何?记者深入浙江杭州、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进行了采访。


——编 者


在社区,体验多彩活动——

与小伙伴共度幸福童年


走进位于湖北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街道农科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微型种子科普馆,瓜果茄类、水生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被精心摆放在玻璃盒里,一按按钮,屏幕上便会播放各类种子的科普视频。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不同种子的生长习性,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陈义甜小同学说,“我还经常约上小伙伴,到社区的‘一米菜园’里体验耕作的乐趣。”


作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支撑,儿童友好社区关乎孩子们踏出家门的幸福“第一步”。武汉市公布的首批15个儿童友好社区名单中,张家湾街道农科院社区便是其中之一。


“过去,小区存在房屋老旧、道路老化等问题,也缺乏安全的儿童游乐场所。”农科院社区党委书记、妇联主席徐秋思介绍,社区联合共建单位,对社区公共空间和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增设儿童图书室、种子博物馆,在周边开辟“一米菜园”等亲子活动区,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娱乐和学习场所。


“城里的孩子较少亲近乡野,缺乏机会体验粮食、蔬菜等食物是怎么来的。”家长谭丹感慨,农科院社区有丰富的农业科普资源,亲子可以共学农业知识,体验生活乐趣,感受家门口的家庭教育公益服务。


去年底,农科院社区2024年度兵击运动公益课堂第二期第十次课程收官。小学员李宸峻一次不落,参加了全部课程,在武汉科技大学武术协会大学生志愿者的指导下,已能像模像样地耍出一套帅气的苗刀刀法。“我不仅学到了技法,还锻炼了身体和意志,对传统武术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李宸峻说。


目前,武汉市已认定20个儿童友好社区。武汉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项目赋能、打造样板,指导全市各社区聚焦“小切口”,从空间营造、服务体系、文化建设、儿童参与等多维度出发,形成一批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社区儿童的幸福指数。





图片

主办丨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丨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北频道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张宾

统筹丨郑锋  审稿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