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柳州最动人的“花色”!

   

此时也冒出一些声音:

今年花开得这么好,全靠老天‘帮衬’!”

真相是这样吗?

今妹走遍柳州开花路线

终于找到这份浪漫的背后

最真实的柳州底色——


图片

他在“工业蓝“里埋下“浪漫粉”

72岁的原柳州市园林局总工程师张世良

总爱抚摸树皮上斑驳的纹路

这些见证他青春的洋紫荆

每一株都藏着故事

图片

1984年,张世良出差时

第一次撞见盛放的洋紫荆

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种不同于桃花、樱花的视觉冲击力

像极了柳州人骨子里的炽烈

他翻遍资料发现

早在1930年代

洋紫荆就已在大龙潭一带扎根

却始终藏在“深闺”

未被用作园林景观树进行培育

“工业城市也能有诗意!”

这个念头让他在各种会议上据理力争

在苗圃里蹲守育苗

图片

图为1995年张世良绘制的江滨公园二期工程规划图。该工程在建设中引入了洋紫荆,竣工后获评广西优秀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一等奖,这是柳州市首次获此殊荣。

受访者供图

10年后,终于迎来转机

1993年,洋紫荆开始作为行道树

在文惠路种下第一排树苗

随后是弯塘路、江滨公园、三中路……

张世良特意选了

“先落叶后开花”的本地苗

(柳州如今的洋紫荆

几乎都是文惠路一带树种的后代)

他踩着泥泞监督每一棵树苗的间距

在图纸上画下的不仅是行道树

更是给城市的一封情书

图片

图片

4月6日,市民在文惠路洋紫荆树下拍照。

今报记者袁巧玲 摄

图片

如今的文惠路,洋紫荆如期绽放,美不胜收。

今报记者袁巧玲 摄

图片

弯塘路上,洋紫荆的花朵与旁边其他树的枝叶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今报记者袁巧玲

当“钢筋铁骨”开出“创新之花”

洋紫荆的扎根史

就是柳州人的“不认命”史

苗木不够?自己建苗圃培育

淘汰不适应柳州气候的花株

精选粉花种,像打磨汽车零件般

雕琢每一株花树

花期太短?

用“点线面”布局让浪漫蔓延

工厂围墙外、城市立交桥下、老旧社区间……

柳州人用了32年

硬是把一座“蓝调工业城”

改造成“中国紫荆花之城”

这股“实干劲”

藏在五菱从“乡村微面”到“国民神车”的转型里

藏在螺蛳粉从街头小吃到 “百亿产业” 的蝶变中

更在园林工人年复一年修剪枝桠的专注里

当别人说“花期靠天”

柳州人偏要“逆天改命”!

当张世良们种下第一棵洋紫荆树苗时

他们未必想到会成就今日盛景

▼ 点击查看美景 ▼

但柳州人始终相信:

幸福不是靠天赏饭

而是把每颗种子埋进土里

用汗水浇灌出花开

就像洋紫荆先落叶后开花的倔强

柳州人总能在褪去旧貌中

孕育新生!

一座城的“花色突围”

如今的柳州

洋紫荆花海刷爆社交平台

看似违和的“工业蓝”与“浪漫粉”

在柳州人手中成了最和谐的配色

前者是脚踏实地的筋骨

后者是心怀热爱的灵魂

图片

粉色云霞之下

是中国工业城市最动人的转型密码:

不是放弃硬核底色

而是在钢铁丛林里种下希望

不是等待机遇降临

而是把每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图片

因此,当你为柳州的花海惊叹时

看到的不仅是30万株洋紫荆的盛放

更是柳州人用32年光阴书写的实干传奇

当一座城的奋斗有了颜色

连钢筋都会开花

这,才是柳州最动人的“花色”!

图片

图片

策划|陈   枫

文案|袁巧玲

版式|莫洪豆

摄影|何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