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铁岭人 | 吉利祥:黑土地上的“拼”支书

图片



他有着爽朗的笑声,温暖的笑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能乐观面对,用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在铁岭县新台子镇鲍家岗子村村民们的心中,村党支部书记吉利祥不仅仅是一位领导,更是他们的主心骨、领路人。


4年前,他接过“软弱涣散村”的“烫手山芋”;4年后,他带着乡亲们拼出了“省级文明村”的金字招牌。从“高才生”到“泥腿子”,从“全镇垫底”到“振兴样板”,这位“80后”村支书以自己的努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凝聚起全村发展的强大力量。




拼党建:

涣散村蹚出逆袭第一步


2021年初春,当吉利祥踩着土路走进鲍家岗子村时,村民的质疑声几乎将他淹没:“大学生能待得住?怕是来‘镀金’的!”彼时的村庄,党员平均年龄62岁,村集体没有收入,村里犄角旮旯的垃圾散发着刺鼻气味。  


图片


“要让人心聚起来,党员先得站起来!”这个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书生”,挽起裤腿带着党员清河道、修危桥。暴雨夜,他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水沟疏通涵洞;秋收季,他组织“党员助农队”帮留守老人抢收玉米。老党员李大爷感慨:“吉书记把‘主题党日’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现在大伙儿都抢着戴党徽!”


图片


三赴盘锦学技术、请专家进村办培训、带党员认领“致富责任田”……2023年,当“省级文明村”的牌匾挂上村部时,村民们红了眼眶:“拼了3年,咱们终于挺直腰杆了!”
 


拼民生:

泥土里“刨”出幸福路


“吉书记,咱村的路啥时候能不‘吃’拖拉机?”面对村民的调侃,吉利祥把铺路图纸揣进兜里,挨家挨户做工作。修“鲍小线”要占4家大棚种植户6根垄园田地,2户院墙,他连续3天蹲守在村民炕头算账:“路通了,你家西红柿能早日出售进城,不用再让收菜商狠狠压价,一斤多卖好几块钱!”最终,2.1公里沥青路贯通全村,47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乡间夜晚。


图片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曾经堆满粪污的臭水塘,变成了波光粼粼的景观池;废弃小学教室改造成了老年活动中心;新建的足球场上,孩子们可以踢足球锻炼身体。种粮大户王和平开着新买的拖拉机感慨:“过去秋收卖粮得看老天脸色,现在货车能开到地头,咱农民说话都硬气!”
 


拼产业:

田埂上“长”出共富经


“不能光让村子变好看,还得让乡亲钱袋鼓!”吉利祥的记事本上,一条一条记着村民的期盼。他和村第一书记白凯三下盘锦“取经”,在村里搞起河蟹稻米共生试验,从失败总结经验到再尝试,他常说:“失败不可怕,怕的是不敢拼!”经过长期钻研与实践,如今村里已熟练掌握河蟹稻米共生的生态种养技术。该技术绿色高效,优势显著,目前已具备在村内进行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图片


  吉利祥向记者介绍道:“接下来,我们有着清晰的规划:计划注册鲍家岗子村专属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辨识度与竞争力;积极联系优质经销商,拓宽销售渠道;同时,成立专业合作社,将村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携手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更大的变革发生在村小学——“当时就想着一定要给乡亲们多找几条新的致富路!”吉利祥目光坚定,话语中满是热忱。“食用菌养殖项目是个好机会,不能错过!”为了能让项目顺利落地,吉利祥没少费心思,和白凯一起跑前跑后,多方协调。终于,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成功引进了辽宁京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图片


“我们就是要让村民们放心参与,没有后顾之忧!”吉利祥介绍道,这个项目采用了创新的模式。村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参与到食用菌养殖当中。在养殖方式上,更是充满了科技含量。“咱利用集装箱养殖,能精准地控温、控湿还有杀菌。”公司负责人向亮介绍说,“这样一来,养殖效率和质量都能大大提升了。”


图片


“据我们预估啊,正式运营后,单个集装箱年纯收入能达到4万元左右。”吉利祥满怀憧憬地说,“这可是一条崭新的增收途径!”如今,食用菌养殖项目正在村小学逐步发展,成为了村民们迈向富足生活的新希望。
 
从“软弱涣散”到“振兴样板”,鲍家岗子村的蜕变没有“奇迹”,只有一个个“爱拼”的日夜。当吉利祥挨家挨户做调研时,当党员突击队在暴雨中筑起“人肉堤坝”时,当全村老少自发打扫街道时,“一座城、一家人、一起拼、一起赢”的铁岭精神,在这片黑土地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金仙 李林峰

编辑 ▏佟建男  责任编辑 ▏姜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