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创始人樊登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刚进入央视时,相比央视卧虎藏龙的前辈,自己就像个小透明。面对北京高昂的房价,以及自己的弱小,他当时很迷茫。
迷茫中,他无意中翻开《论语》,书中一句话,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他的人生。
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于是樊登想到,古人在那样的条件下,不光每天要担心吃不饱饭,可能还有性命之忧,但是心中想的却是天下。
这句话给了他巨大的力量。他从此后不再总是关注压力,而是想着怎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怎么把节目越做越好。
从此,他的人生逐渐改变。
实际上,不止樊登,杨绛、稻盛和夫、曾国藩,乔布斯等名人,都曾从《论语》中汲取智慧。
宋朝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更是将《论语》的价值,阐释得淋漓尽致。
那么,《论语》究竟为何如此神奇,书中又有哪些智慧值得学习?读完《论语》中这5句话,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1、儒家所说的“有学问”是啥意思?
中国人聊天,经常会夸赞谁谁有学问。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把“学问”这两个字理解歪了。
那么儒家所说的“学问”究竟指什么?又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用呢?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有这样一段话:
“然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后人分德行与学问而二之,则失此二章之义矣。”
这段话意思是说,孔门所说的“学问”,主要指道德人品,为人处世,而后人把道德人品和学问分割开来。“学问”变成了书本上的知识,实在是失去了孔门思想的原意。
我们现在常说,某人学问很好,主要就是指他掌握的知识多。但实际上,从儒家思想来看,学问的含义远没有那么狭隘。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也有类似的话:
“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如果把《论语》整部书研究透了,你就会发现,整本书都是在讲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等等。全部都是经世致用的大学问,而不只是我们理解的书本上的知识。
2、《论语》中同一句话,解释有好多种,还各不相同,该咋办?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看《论语》,常常拿来翻阅。
但看着看着,发现一个问题,《论语》中的句子,在不同的学者口中,常常有不同解释。
即使我想要多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生活中,也不知该按哪种说法。
后来,在看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时,读到这样一句话:
“说《论语》者多异解,学者当自知审择,从异解中善求胜义,则见识自可日进。”
钱穆先生说,很多人觉得《论语》语句常常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学习的人应当从各种解释中,找出你认为最恰当的解释,如此,你的见识就可以日日精进。
这里面,除了学习吸收的意思,还有了批判性思考的意味。
也就是说,面对很多种不同解释,你要有自己的思考,最后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
时常这样思考,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都能得到大大提升。
3、为什么中国文化对“丧礼祭礼”如此看重?
相比其它国家,中国人对丧葬祭祀之礼,向来看重。
而且这种风气绵延几千年,几乎没怎么改变。
为什么中国人对丧礼祭礼如此看重?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有这么一段话,或可作为回答。
“生人相处,易杂功利计较心。惟对死者,始是仅有情意,更无报酬,乃益见其情意之深厚。故丧祭之礼能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
意思是说,人和人之间相处,容易夹杂功利心、计较心。但是对于逝者,做什么,做多少都没有报酬可言。
如果丧祭之礼能够尽诚尽哀,那么对于激发培养人心中的敦厚淳朴感情,大有好处。
也就是说,丧礼祭礼,更大意义在于生者,而非逝者。
这也正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高明之处。
无形之中,在一些日常琐事中,就完成了对炎黄子孙,文化和内心情感的教化。
比如我们平常做饭常用的盐、醋,辣椒等调料,就夹杂着中医“五味归经”的重要思想。
要不然,想想看,为什么单单是这几种调料呢?
就是因为咸入肾,酸入肝,辣入肺(太辣又会伤身,不可太过),每一个不同的味道,都对不同的脏腑经络,有补益作用。
4、高明的领导者是什么样?
领导者真的那么难做吗?关于这一点,《论语新解》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谓作领袖,主要在其德性,在其一己之品德,为一切领导之主动。”
孔子认为,做领导,要用自己的品德来带动他人。
说到这里,想起“老干妈”辣椒酱创始人陶华碧。
陶华碧最开始就是一个家庭妇女,为了生计,开始做辣椒酱。当企业越做越大,员工越来越多,没学过管理学的陶华碧,自有她的一套,那就是,把员工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对待,去关心。
每逢员工过生日,她必定亲手煮一碗长寿面,再加荷包蛋;
每当有员工出差,她必定亲手煮几个鸡蛋,亲自送到厂门口。
每逢员工结婚,她必定亲自做主婚人。
实实在在,把每一个员工都当做自己的孩子。这些行为里,没有高深的管理理论,只有一个老人最淳朴的感情,最厚重的人品。
正是这样的亲情化管理,使得老干妈公司,快速发展壮大,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
5、如何看清一个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识人不明而吃大亏。比如女性选择伴侣,如果一开始选错,那几乎就是痛苦的开始。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清一个人呢?
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话:
“以前我对人,听了他说话,便信他的行为了;现在我对人,听了他说话,再得看他的行为。”
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如此。听了一个人的话,便会以此下结论:这个人才华横溢,那个人心地善良,等等。但实际上,不管是才华还是善良,都不是嘴上说的,要看行为。
漂亮话谁都会说,但是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人与人差别就大了。
谈恋爱时,男人大多对女性都非常耐心,非常用心,嘴上甜言蜜语更是说不停。真正结了婚,人和人的差别就出来了。
有的人依旧温和体贴,有的则原形毕露,对当初想尽办法追到手的人,各种不善。
这情形,相信在生活中磋磨许久的人,都深有体会。
如果从一开始看人时,就能从语言和实际行动,两方面综合考察,相信看走眼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写在最后
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智慧太多。
仅仅一部《论语》,如果研究透了,就够我们受用一辈子。
愿你我都能从《论语》中汲取更多智慧,收获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