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青头潜鸭造“人工产房”

“鸟类大熊猫”青头潜鸭繁殖期与梅雨季节重叠,鸟巢极易被淹。眼下,武汉人提前搭建百余座可防水淹的人工巢台,助力青头潜鸭筑巢繁殖。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黄陂区祁家湾青头潜鸭栖息生境恢复示范点看到,一艘小船停在荷塘中间,两名工人下到水中,将一块挖有几个圆孔的泡沫板放在水面,在孔中插上竹竿固定位置,然后挖出淤泥摊铺在浮台上,再种上茭白、菖蒲、莎草、荆三棱等水生植物,铺上干草,一个人工巢台就搭建好了。

黄陂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马立强告诉记者,种植的水生植物既能为青头潜鸭提供庇护,又是它们常用的筑巢材料。人工巢台会随着水位上涨自动上升,上面的鸟巢不会被淹,相当于一座防水淹的“产房”。

青头潜鸭是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全球只有千余只,被称为“鸟类大熊猫”。其繁殖期为每年4月至7月,正好与武汉梅雨季节重叠,它们在荷塘和虾塘水面筑的巢在涨水时极易被淹毁。

该示范点位于祁家湾渔场内,面积433亩,是武汉最早发现青头潜鸭繁殖证据的地方。武汉因此被国际机构认定为青头潜鸭在全球最南的繁殖地。最多时,这里同时栖息着306只青头潜鸭。

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严岩称,青头潜鸭繁殖的最大障碍是梅雨季节水位上涨淹毁鸟巢。为此,他们携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市观鸟协会等单位,在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指导下进行调研,琢磨出人工巢台这一护巢工具。

2024年,人工巢台在豹澥湖青头潜鸭栖息地的一座虾塘试用,获得成功。28个人工巢台有11个被青头潜鸭相中,筑了12个巢,成功繁殖出一批青头潜鸭。这是国内首次采用人工巢台辅助青头潜鸭繁殖成功。

今年春天,人工巢台在豹澥湖、祁家湾两处青头潜鸭栖息地推广应用,计划搭建110个,目前已完成100个。(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孙姝 汪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