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4月12日消息(记者官文清 实习记者陈宇婷)春和景明时节,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鹭振翅,无人机巡航画面实时传回智慧监测中心,生态检察官正沿着潮间带开展季度巡查,这一幅幅动态的守护图景,正是广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作为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以1.14万公顷红树林构筑起海岸生态防线,通过制度筑基、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三轴联动,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如火如荼、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呼之欲出,红树林面积稳步增长,探索出红树林保护与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范式。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俯瞰图(央广网发 广东省林业局供图)
担当作为,四级防护筑牢生态制度屏障
时值四月,央广网记者走进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只见红树林繁茂葱茏,林上白鹭翔集,树下鱼虾游弋,游客漫步其间。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是全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保护区,总面积超两万公顷。2024年1月,《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广东省首个红树林专项地方法规推动构建“国家—省—市—保护区”四级红树林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带动全省红树林保护制度创新转化为生态实效。保护区还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两年来新种红树林300余亩。
近年来,广东先后印发《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广东省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广东省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广东省林业局加强红树林保护工作方案》等多项文件,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红树林保护监测网络建设,加大红树林科研力度,实现红树林资源精准保护。
如今,全省红树林面积已由1.06万公顷提升至当前的1.14万公顷,约60%的红树林被纳入自然保护地、近95%的红树林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共建立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际重要湿地3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17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红树林种植养护(央广网发 广东省林业局供图)
开拓创新,“金树林”撬动万亩级生态经济
放眼望南粤沿海地带,东起潮州饶平柘林港,西至湛江徐闻五里镇,广东红树林分布于14个地级市39个县,集中在湛江雷州半岛、茂名水东湾、阳江程村湾、江门镇海湾、珠海淇澳岛、惠东考洲洋等区域,串联起红树林密集生长的脉络,孕育着“向绿求金”的湾区智慧。
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央广网记者,广东创新构建“生态治理+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从将红树林保护修复纳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和林长制考核,到以监督推进红树林保护工作;从积极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到鼓励各地创新探索保护修复路径;从大举创建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到推动生态与经济共赢……广东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与自下而上的模式创新,让万亩红树林既是生态屏障,更成发展引擎,让红树林切切实实地转变为“金树林”。
在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成立,全市通过科学规划分区、开展生态修复、搭建科研平台、发展生态旅游、挖掘文化价值等举措,推动城市与生态和谐共进;在台山镇海湾,碧道、古村、温泉、深井蚝等元素汇聚在一起,构筑起30公里长的红树林景观,一个“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多功能综合发挥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呼之欲出;在惠州考洲洋,红树林碳汇资源探索在此实践,开创了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先河;在湛江,红树林生态旅游异常火热,研学课程、康养步道等沉浸式体验成为致富“金钥匙”,催生了许多新经济新业态,构建起多形式多层级的复合式红树林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