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建琴
文章摘自《“肌”不可失—— 肌少症防治全攻略》第三篇第七节,孙建琴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已授权《临床营养网》发布
“素食先生”骨折了
【生活实例】王教授今年80岁,高高瘦瘦,思路清晰,身体硬朗,至今仍在大学里授课,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学生们都很敬重他。王教授还是个素食主义者,从退休后开始吃素,至今快20年了,他还经常分享一些素食的体会,被学生昵称为“素食先生”。
去年冬天,王教授在家洗澡时不慎在浴室滑倒,左侧股骨颈骨折,在医院进行了左髋关节置换术。诊治过程中,医生发现他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全身肌肉减少,并伴有低蛋白血症。经过3个月漫长的康复治疗,王教授终于可以慢慢走路,但整体的状态大不如前,人消瘦了10多千克,总觉得两腿没劲。
身体状况刚有缓解,王教授心系工作,又开始恢复授课。今年4月的一个下雨天,他在教学楼门口台阶上突然滑倒,因下肢无力,一屁股坐在地上,被紧急送往医院,不幸的是右侧股骨粗隆间又骨折了。住院期间,因为人过于消瘦,且有严重的骨质疏松、低蛋白血症,身体免疫力下降,手术后出现了肺炎和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经积极救治转危为安,但人一下子老了许多,来看他的学生和同事们都感叹认不出他了,165厘米的个子,不到45千克,两条腿细如竹竿。虽进行了两次手术和康复,但目前行走还是比较困难,需要在助步器的辅助下才站立活动,自然也不能去学校继续上课了,甚至生活也无法自理,需要钟点工照顾……
为此,王教授天天情绪非常低落。
数据解读
1. 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1%,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51.6%,5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6.0%和10.7%。
2. 骨质疏松症每年引起全球范围约890万例患者发生骨折,平均每3秒发生1例,50岁以上约1/3的女性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高于前列腺癌,约13%。
3. 研究结果表明,瘦肌肉含量及握力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四肢肌肉含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下降37%。
4. 肌少症患者较健康人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1.8倍。女性肌少症患者罹患骨质疏松症、骨折及1年内至少跌倒1次的风险显著升高,比值分别为12.9、2.7及2.1。
5. 在美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达到163亿美元,肌少症引起的直接医疗费用更高达185亿美元。
(图源:《“肌”不可失—— 肌少症防治全攻略》书籍)
1. 一起“结伴”衰老
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都是和增龄相关的疾病。肌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就与骨量密切相关,两者均在25~30岁达到高峰,肌肉生长略快于骨骼。到了老年期,肌量和骨量均出现下降,老年期肌量和骨量呈密切正相关。老年人(特别是70岁以后)衰老、活动减少和营养不良所导致的神经元减少,也直接影响肌肉和骨骼的功能。
(图源:《“肌”不可失—— 肌少症防治全攻略》书籍)
2. 肌肉与骨骼的相互作用
肌肉和骨骼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肌肉收缩产生的机械力影响骨骼生长、骨骼几何形状和骨密度;另一方面,体内的一些激素(如生长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维生素D、肌抑素、糖皮质激素等),细胞因子及共同的分子信号通路,均和骨骼及肌肉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活动减少,这些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导致骨骼和肌肉的合成代谢减弱,分解增加,如男性睾酮水平随增龄下降,和肌力下降呈正比。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揭秘
肌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跌倒、骨折、衰弱的风险显著升高。肌少症是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肌少症患者Ⅱ型肌肉纤维和运动神经元的减少,导致肌肉无力和肌量减少,身体平衡能力减弱、步态不稳、走路变慢,直接增加跌倒的风险。90%的髋部骨折是由跌倒引起。在生活中,像王教授这样的老年人其实不少,患有骨质疏松症合并肌少症容易跌倒,往往一跌倒就会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又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一年内死亡率可达20%,致残率达50%,80%的患者无法生活自理。同时,骨折又加重了废用性骨量的丢失,导致肌肉进一步萎缩,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加重,更容易跌倒再次发生骨折,如此形成一个恶行循环,最终导致老年人的死亡率大大提高。
肌少-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
1. 运动疗法
运动一方面可以保持和增加肌量和肌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持骨重建,修复骨骼微损伤,促进骨骼的生长和骨量的维持,还可以增加协调能力。对于老年人,比较推荐规律的负重运动及抗阻力运动,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还有姿态锻炼和平衡锻炼,也可以有效预防跌倒和骨折,譬如适当的重量训练、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等。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患者开始新的运动训练前应咨询临床医生,进行相关评估,对于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在基础疾病控制稳定后由专业人员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以避免不适当运动造成的不良风险。
2.营养疗法
充足的钙摄入对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充足的维生素D可帮助肠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增加肌肉强度、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优质的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质可以缓解肌肉进一步衰减,促进肌肉纤维的合成,蛋白质还是促进骨折愈合和修复的重要物质。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王教授这样的素食主义者,长期动物蛋白质摄入不足,容易导致肌少症、低蛋白血症、骨折修复慢。因此,老年人需要营养均衡,保持食物的多样性。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3.药物疗法
目前还没有以肌少症为适应证的药物。同化激素、活性维生素D、ß-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生长激素以及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等尚在研究中。目前同时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的药物主要是活性维生素D,活性维生素D可以有效地提高骨密度、增加肌肉强度和减少跌倒风险。
【快问快答】
1. 肌少-骨质疏松症如何检测?
答:可以去医院做双能X线的骨密度和身体成分测试,一方面了解骨量的多少,另一方面了解肌肉量的多少,还可以通过测量步速、握力了解是否患有肌少症。
2. 肌少-骨质疏松症患者日常三餐饮食怎么安排?
答:早餐可以喝一杯300毫升的牛奶、1只鸡蛋、一些馒头或者稀饭。午餐需要有1~2种富含蛋白质的荤菜、1~2种绿色蔬菜、1份主食。下午可以吃点炖蛋、坚果、奶酪等点心。晚上可以吃1~2种富含蛋白的荤菜、1~2种绿色蔬菜,适量的豆制品如豆干、老豆腐。晚餐后喝一杯酸奶。尽量做到摄取富含钙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且保持食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