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已春深
Nationwide reading
当太行山的褶皱藏进书页,当汾河水的波光淌过纸背,让我们一起以书作舟,泛波三晋大地。有人说,读书是灵魂的返乡,这次“返乡”,不必独行:有北魏的风穿过应县木塔的斗拱与你共读,有晋祠的千年周柏抖落绿叶为你的沉思注解,有老醋坊的慢火与你的台灯一起,煨熟一册未完的春秋。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将于4月23日至4月25日在山西举办。《山西新闻联播》开设《读书不觉已春深》专栏,与你约定一场为期十天的“纸上行旅”,每一天,我们都会拆开一份关于山西的“文化盲盒”。愿这十天的“旅程”结束时,你的行囊里不止多了一份书单,更藏着一把钥匙——从此山西的每一寸土地,于你都是可翻阅的鲜活章节。
1937年6月,五台山深处,当看到这座被遗忘千年的唐代木构佛光寺,梁思成举着相机的手在颤抖。这座承载着大唐风华的古寺让中国建筑史“续上了断层”。这一期,我们跟随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笔记,来一趟“文化乐旅”,用脚步丈量三晋古建,看山西如何用斗拱飞檐,托起中国建筑的脊梁。
佛光寺
“在一座殿堂中,我们拥有唐代绘画、唐代书法、唐代雕塑和唐代建筑。从每项来说,它们已属难得,何况集中一起,则更是罕见。”
“此不但为本社多年来实地踏查所得之惟一唐代木构殿宇,实亦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
——梁思成 林徽因《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
在一幅敦煌壁画中
一座唐代寺庙尤为打眼
梁思成 林徽因与营造学社的成员们
被这座庄严大气的建筑所震撼
决定就此出发去寻找画中的
“大佛光之寺”
我们夜宿廊下
仰首静观檐底黑影
看凉月出没云底
星斗时现时隐
人工自然
悠然溶合入梦
滋味深长
—— 梁思成
这首小而美的诗出自梁思成的《晋汾古建筑预查记略》,从中可以窥到尽管寻找过程艰辛异常,但他们却由衷地热爱着祖国河山。
1937年6月
年轻的建筑师梁思成、林徽因
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
在距离台怀镇30多公里的山腰上
找到了这座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古建
▲ 俯瞰佛光寺
佛光寺之精华
尤以东大殿为胜
梁思成兴奋地将其称为
“中国第一国宝”
▲ 佛光寺东大殿
应县木塔
“这座宝塔从四周原野上拔地而起,高约二百英尺,天晴时分从二十英里外就能看到。由夕阳返照中见其闪烁,一直看到它成了剪影,那算是我对于这塔的拜见礼。”
“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开三间,八面完全同样。”
“因梁架斗拱之不同,每层须量俯视,仰视,平面各一;共二十个平面图要画!塔平面是八角,每层须做一个正中线和一个斜中线的断面。斗拱不同者三四十种,工作是意外的繁多,意外的有趣!”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十卷
林徽因《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
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
明五暗四九层
天柱地轴 纯木榫卯 檩梁交叠
精妙绝伦的斗拱如凤斯飞
与日月同辉
梁思成深情地说
“好到令人叫绝,好到半天喘不上气。”
▲ 木塔的关键信息,结合图片更好理解
全塔用了3000吨木材
每一根柱子承重110吨
且没有用一根钉子
建到65米多高
相当于现在二十三层高楼
应县木塔从下到上一共有54种斗拱
按照复杂和简单的程度施于不同的位置
具有不同的功用
可谓是中国斗拱登峰造极的作品
风铃麻燕和鸣
绝无仅有的应县木塔
超越了时间与历史
屹立成为永恒
▲ 远眺应县木塔
广胜寺
山门外观奇特,最饶古趣。屋盖歇山造,柱高,出檐远,主檐之下前后各有“垂花雨搭”,悬出檐柱以外,故前后面为重檐,侧面为单檐。主檐斗栱单抄单下昂造,重栱五铺作,外出两跳。下昂并不挑起。但侧面小柱上,则用双抄。泥道重栱之上,只施柱头枋一层,其上并无压槽枋。外第一跳重栱,第二跳令栱之上施替木以承挑檐榑。耍头斫作蚂蚱头形,斜面微䫜,如大同各寺所见。
雨搭由檐柱挑出,悬柱上施阑额,普拍枋,其上斗栱单杪四铺作单栱造。悬柱下端截齐,并无雕饰。
殿身檐柱甚高,阑额纤细,普拍枋宽大,阑额出头斫作蚂蚱头形。普拍枋则斜抹角。
内部中柱上用斗栱,承托六椽栿下,前后平椽缝下,施替木及襻间。脊榑及上平榑,均用蜀柱直接立于四椽栿上。檐椽只一层,不施飞椽。
如山门这样外表,尚为我们初见;四椽栿上三蜀柱并立,可以省却一道平梁,也是少见的。
——梁思成 林徽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广胜寺天王殿
又称下寺山门
山门高耸 三间见方
单檐歇山顶
前后檐加出雨搭
又似重檐楼阁
是一座别致独特的元代建筑
还被写进了中国建筑史
天王殿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也是了解古代建筑构造的绝佳案例
当我们在佛光寺东大殿的月台下静立,檐角风铃摇晃的,是1937年那天的回声。梁林用脚步、铅笔与麻绳完成的这场“发现之旅”,让山西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建筑宝库”,更成为解码中国古建基因的密钥。
配音 / 王蕾
©山西新闻联播(* 转载请标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