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人文 | 印度竟也是诺奖大国?印度籍诺奖得主大盘点(上)

本文共2964
阅读预计8

作者 | 何志朋
本期编辑 | 贾丽豪
本期审核 | 江怡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诺贝尔奖,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权威、最有含金量的奖项之一,那些诸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闻名世界的高校,也往往把自己学校的教授或者校友获得诺奖的数量作为最大宣传点之一。诺贝尔奖,带给获奖者的不仅仅是数额不菲的奖金,(在如今的2024年,奖金已经来到了1100万瑞典克朗),更是对获奖者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巨大肯定,是至高的荣耀。


从1901年诺贝尔奖创立至今,已经有900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其中,印度也贡献了其中的9人(按照不同的统计方法,这个数字可能会有变动)。虽然部分在获奖的时候已经不是印度公民的身份,但仍然被印度人视作英雄和榜样。今天,笔者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人,有些人可能大家耳熟能详,有些可能听着很陌生,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吧。


一、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913年 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可能是很多中国人最熟悉的印度人了,他于1861年出生在英属印度,曾到访过中国,还和中国文化界的名人林徽因、徐志摩等有过交流,并且得到了一个中文名字“竺震旦”。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他是一位诗人、哲学家,作品也多次出现在中国学生的教材上,《飞鸟集》更是一度成为热门畅销书,中国人对他太熟悉了,小编此处不再赘述。1913年,泰戈尔以自己的名作《吉檀迦利》获得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成为整个亚洲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一个冷知识来说明泰戈尔的影响有多大,那就是印度国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国国歌《金色的孟加拉》歌词中都使用了泰戈尔的诗句。泰戈尔留给世界的最大遗产,大概就是那些至美的诗句了:


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 in songs.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二、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1930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是英属印度时期著名物理学家,以其在光散射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拉曼于1888年出生于英属印度马德拉斯管辖区,自幼展现出卓越的科学天赋,他幼年时候在英印高中读书。顺便说一嘴,拉曼的父亲也是一名数学和物理学家,可以说,他们的物理天赋是在家族血液中流淌的。拉曼16岁便大学毕业,18岁在英国权威杂志《自然》发表物理论文,19岁获得硕士学位。


由于自身健康原因,他未能前往英国深造,而是进入印度财政部工作,但他始终未放弃对物理学的热爱。在财政部任职期间,拉曼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继续发表论文。1917年,他被任命为加尔各答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开始全职从事科研工作。1921年,拉曼前往英国讲学,其间他又开始开始深入研究光的散射现象。1928年,拉曼在实验中发现,当光通过透明物质时,部分散射光的波长发生了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拉曼效应”。这一发现为研究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提供了新的方法,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成果之一。


1930年,拉曼因这一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人。1954年,印度已经独立,他也获颁发印度一级公民荣誉奖——印度国宝勋章。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三、哈尔·葛宾·科拉纳 

1968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哈尔·葛宾·科拉纳(Har Gobind Khorana)是一位印裔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以其在破解遗传密码方面的卓越贡献而闻名。他1922年出生于英属印度旁遮普地区的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但父亲非常重视教育,没有让他辍学。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有了父亲的支持,他得以先后在旁遮普大学和利物浦大学学习,获得化学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以及有机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在剑桥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逐步确立了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地位。


20世纪50年代,科拉纳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期间,对遗传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核苷酸的排列组合如何形成特定的氨基酸,即蛋白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他通过人工合成具有重复结构的脱氧聚核苷酸,成功解读了64种密码子的精确排列,揭示了遗传信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奥秘。1968年,科拉纳因“阐明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而与霍利和尼伦伯格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成就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进步。


获奖后,科拉纳也没有止步,1972年,他领导的团队成功合成了第一个人造基因,并在细菌细胞内正常发挥作用。80年代,他合成了视网膜紫质基因,深入研究了与色素性视网膜炎相关的视网膜紫质突变。


四、特蕾莎修女 

1979年 诺贝尔和平奖

 

相信大家对这位和平主义人士都很熟悉,小编当年在印度学习的时候还参观过特蕾莎修女的故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墙上对她的介绍:

“她去了很多个国家,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到过中国。”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是一位阿尔巴尼亚裔印度籍天主教修女,她于1910年出生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斯科普里,也就是今天北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她在18岁时便前往爱尔兰加入罗雷托修女会,随后被派遣至印度加尔各答,并于印度度过其大半生。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1946年,特蕾莎修女决定离开修会,投身于服务穷人和病患的事业。两年后,她获得教皇庇护十二世的许可,以自由修女的身份行善,并且接受了医疗训练,开始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中帮助有需要的人。1950年,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创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致力于为穷人、病人、孤儿和垂死者提供帮助。她还在加尔各答成立了垂死者收容院,为临终者提供关怀和尊严。随着时间推移,她的慈善事业逐渐扩展到全球多个国家,影响深远。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1979年,她因“在减轻人类苦难方面的工作”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在领奖时,她拒绝了传统的庆祝宴会,建议将宴会费用捐赠给加尔各答的贫困者。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特蕾莎修女于199795日逝世,享年87岁。201694日,天主教会将她封为圣人,95日(其逝世日)被定为她的圣日。


五、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1983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是一位印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以其在恒星结构与演化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


钱德拉塞卡于1910年出生于英属印度拉合尔(今巴基斯坦境内)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这个名字好像在前文中出现过。没错,那是因为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和印度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拉·拉曼是一家人,拉曼是他的叔叔。有这样成绩斐然的叔叔,和家族性学术氛围的熏陶,钱德拉塞卡自幼便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他在马德拉斯大学完成本科教育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拉尔夫·霍华德·福勒。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在英国学习时,钱德拉塞卡深入思考了白矮星的结构问题。他通过计算发现,质量超过1.4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燃料耗尽后,无法稳定为白矮星,而会继续坍缩,可能形成中子星或黑洞。这一质量临界值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


然而,当时的科学界对这一理论持怀疑态度,著名天文学家阿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甚至公开反对。尽管如此,钱德拉塞卡仍坚持自己的研究,并在后来的观测和理论发展中得到验证。1937年,钱德拉塞卡受邀前往美国,加入芝加哥大学任教,开始了长达近六十年的学术生涯。


图片

图源:“印度通”微信公众号


1983年,钱德拉塞卡与恩施威廉·阿尔弗雷德·弗勒(William Alfred Fowler)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在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为纪念钱德拉塞卡为现代天体物理学做出的贡献,NASA于1999年发射的X射线天文卫星被命名为“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本文转载自“印度通”微信公众号2025年2月7日文章,原文标题为《印度也是诺奖大国?盘点一下印度人获得的诺贝尔奖(上)


本期编辑:贾丽豪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