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新干线
弯弯钩月
高新区辟地建工业园盖厂房,同时征用了三个村的连片农田。
工厂给失地农民开出的条件是:愿意进工厂上班的农民,优先安排岗位。
三个村的村民没有了土地,不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事脸朝黄士背朝天的躬耕劳作了,摇身一变,成了工厂里的工人。
然而,几家欢乐几家忧。
偏偏就有一部分失地的农民却进不了工厂,无缘华丽转身。他们有的是因为年龄偏大;有的则是需要带孙子。
刘今林进不了工厂的症结,既不是年龄编大,也不是要带孙子,而是因为左腿是瘸子,走路需要借\肋拐杖,进工厂无法干活。
在责任田被征用前,刘今林家一共有6亩地的责任田,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刘今林有偿流转了另外两家加起来的10亩地,田里小麦大豆连茬种植,日子虽然苦点累点,但家庭能正常运行,孩子念书的费用也能自给自足。
如今整村田地被征用了,刘今林又因为腿患残疾进不了工厂挣钱,两个念书的孩子又需要天天花钱,这让刘庆林着实犯了难。
“我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挣钱的活干,无论如何不可在家干闲着。” 刘今林琢磨自己以后的出路。
刘今林想到去做卖馒头的生意。
刘今林自己没有蒸馒头的技艺,但是,可以在蒸馒头的店铺里,用批发价购出多个馒头 ,通过走村串巷叫卖来赚到零售差钱。
走村串巷叫卖馒头,虽说不怎么累,却很辛苦:每天须在天亮之前到几十里外的馒头店铺里购一定数量的馒头。
不过,这点累这点苦,对于刘今林来说不足挂齿,他从小就受苦,在苦中长大,所以他不怕苦也不怕累,他担忧的是每天挣钱的数量。
刘今林买回一辆三轮电动车,在车架上缠绑了一只电喇叭,代替自己用口舌叫唤。刘今林就这样开始了他贩卖馒头的生涯。
冬天,刘今林在去往馒头店铺的路上,寒风嗖嗖,部分路段结冰打滑车难行。刘今林便下车推着车子步行。
为能按时到达馒头店铺,冰冻天的夜晚里,刘今林较往日起得更早。
晴天的凌晨,天穹悬掛着弯弯的月牙儿就像一把银色的梳子悬浮在高空,微弱的月光照在路面蒙蒙胧胧。
月暗星明。布满天空的星星闪闪烁烁,酷似公路转弯处的警示灯一样,时时刻刻履行自己警示路人的职责,也在提醒刘今林一路当心。
刘今林好不容易才来到了蒸馒头的店铺,他以批发价买了300个馒头,按每个馒头5毛钱的差价,如果全卖完,可以赚150元。
刘今林在返回途中,部分路面依然是冰滑难行,月光还是那样的微弱,星星们照例悄悄地眨巴着眼,好像看到了什么不测风云。
刘今林开着电动三轮车,行驶到一座小桥的转弯处时,后车轮打滑,刹车片失灵,三轮车一下子侧翻到了路边的沟里,馒头从车上抛撒了一地。
好在路沟结冰,加上每个馒头都套有方便袋,馒头不致于被弄脏。
刘今林从地上爬起来,浑身满是冰凌碎末,好在人没什么大碍,然而车子却侧翻左路沟不能自拔。
刘今林叫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理,而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无奈之际,刘今林坐在桥的栏杆上,等天亮了再作打算。
刘今林从上衣袋里掏出香烟和打火机,再用手指从香烟盒里挤出一支烟来,点燃,借以打发空寂难耐的、黎明前的时光。
刘今林一支烟还没有抽完,耳边传来机动车微弱的“突突突”响的声音,那声音由弱到强,由远渐近。
当机动车驶到离自己不远处时,刘今林这才看清是一辆满载蔬菜的三轮农用燃油车。
农用车车主见路边焖身翻着一辆三轮电动车,立刻停住车,一步跨出驾驶室,向一旁的刘今林询问翻车的情况。
刘今林告诉农用车车主翻车的原因:一是此处路面积水结冰打滑,二是自己在车转弯时未多加小心,以至于车滑入了路边的沟里。路沟虽然不宽也不深,却足以让车侧翻不能自拔。
农用车车主不等刘今林 “汇报” 完毕,便转过身从自己的后车上解下一根捆绑蔬菜的绳索来,一头拴在自己的车尾,另一头则系在刘今林三轮电动车车前的横杠上,然后一步撩入驾驶室内,启燃引擎。
农用车缓缓朝前移动,电动车的车轮随际徐徐转动起来,并随之离开路沟,接着,电动车又被农用车拖上了可行的路面上。
农用车车主将车熄了火,身子从驾驶室再一次钻出来,分别解下系在两辆车上的绳索的两端后,将绳索重新拴到自己农用车的车斗上 。
这一系列程序,驾轻就熟的农用车车主,只在刹那间就完成了。
刘今林还没来得及急道谢,农用车车主已回到了驾驶室,开车上了路。
刘今林从电动车驾驶室钻出来,立刻跑到路边,双目送着渐行渐远的农用三轮车,直到农用车的身影完全消失在远方的晨曦里。
天,越来越亮了,刘今林将车上的馒头整理好打道回府,走村串巷叫卖馒头。
数九寒冬,风雪交加,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很少有人愿意出来买刘今林的馒头,一天下来,刘今林只卖出去30个馒头,按每个馒头5毛钱的利润计算,这天的可支配收入有15块钱。15块钱能干什么?刘今林自己拷问自己。
“看来自己生来就不是做生意的料。”刘今林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犯下了人生的大忌:男怕干错行。
刘今林还剩下170个馒头,他要想办法将这些馒头卖出去,不然时间长了馒头会变质,果真如此,自己贩卖馒头不光没有赚到钱,反而倒贴进本钱。
刘今林下决心要将剩下的馒头全都卖掉。
好在是隆冬天,馒头存放三五天不会变质。
200个馒头花了五天时间总算卖完,最后的10多个馒头通过降价后才得以卖出去。
刘今林决定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告别贩卖馒头这一选项。
一日,刘今林进市区医院探望住院的三叔,见到医院门口两侧有叫卖稀饭的,便上前仔细瞧了个够,那稀饭有若干样,每一样都用一个洁白的铁桶盛着,所有的铁桶一律搁在三轮电动车上,三轮车的空闲处放有一次性杯子,这些杯子用作盛稀饭,每杯稀饭卖5块钱,前来买稀饭的顾客用“争先恐后”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刘今林看傻了眼:卖稀饭居然会有如此好的生意,煮稀饭自己也会。
随之,刘今林萌生要煮稀饭卖的念头。
刘今林进到医院住院部着望完三叔出来,特地每样稀饭买了一杯,带回家作为“克隆”的蓝本。
刘今林买的这些稀饭的种类,一共12样,包括小米稀饭、薏仁稀饭、八宝粥、黑米稀饭等等,所有这些稀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一般家庭难以制作出来。刘今林胸有成竹:自己曾从事过炊事员的行当,煮好每一样的稀饭对自己来说应该不成问题。
回到家里,便开始琢磨每一样稀饭的特点和煮法:有需要猛火熬的麦仁稀饭,有需要慢火煮的薏仁稀饭,有需要火势适中的八宝粥,有需要一直旺火煮熟煮透的黑米粥……哪样方法不对路就是失招,煮熟的稀饭就会不可口,而不可口的稀饭卖相则差。
刘今林起早从一家阔绰的超市里买回12样做稀饭的少量原料,做试验。
还别说,刘今林将每样的稀饭做的都很到位,很可口,不愧是当过多年的炊事员。
一切准备就绪后,刘今林又买回12只白色铁皮桶和12只炉灶,正式经营煮稀饭卖稀饭的营生来。
刘今林一开始就设打算到市医院门口卖稀饭,去挤兑别人的稀饭生意,而是选择了人群众多的市蔬菜批发太市场。
经过现场考察,刘今林注意到:
蔬菜批发市场大都是在半夜三更交易,顾客有远处的有近处的,流水一样走了一拔又一拔,顾客流动量大且频繁,并相对集中。刘今林认为这里适宜卖稀饭。
刘今林卖稀饭的目标,就这样锁定在了市里一家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这晚,午夜刚到,刘今林便起床忙碌起来,他先是分别引燃12只炉灶,然后开始煮稀饭。
不一会儿,屋子里开始热气缭绕,弥漫起各种稀饭的香气来。
扑鼻而来的香气越来越浓烈。
刘今林煮稀饭的整个流程只用了40分钟的时间不到。
刘今林熄了所有炉子里的明火,将 l 2个洁白的不绣钢桶逐一搬上了三轮电动车上。
刘今林熄灯、锁门。
刘今林跨到电动三轮车的座位上坐下,驱车前往市区蔬菜批发市场。
天空,还是那片天空。
星星,还是那群星星。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不同的是,此时的月亮非彼时的一弯新月。
今晚的月亮又圆又大又亮,且晶莹剔透、圆润饱满。
明亮的月光水一样洒在地上,路面被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刘今林的家离蔬菜批发市场约莫20公里,大约需要1小时。
路途中,刘今林不由想到两个念书的孩子来,感觉那两笔开销有如两座山压在他身上,让他直不起腰,喘不过气,那最后一棵稻草随时都有可能被压断。
刘今林仰望一下星空和一轮圆月,再看看眼前月色如水的路面,刘今林对自己的人生既忧伤又迷茫,他想:20公里外的蔬菜批发市场,用不了多大会儿即可抵达,可是,自己肩上的重任何日能完成?自己人生旅途的尽头又在哪儿?可他转念又责怪起自己来:自己什么时候变得婆婆妈妈起来了?存有负面情绪?
刘今林对自己当头棒喝并自许诺言:从现在起,自己任何时候都不可萌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至始至终都要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
责编
张辉
作者简介
周羽,湖北潜江人,作家协会会员,中央台特约撰稿人。数百件文稿见诸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半月谈、中央台等中央报刊杂志;数十件文稿在省和中央获奖,其中《大棚里飞出致富歌》《梦圆》《新型打工仔》《姥姥心里乐开了花》《守在村里》《我代打工母亲写家书》等9件文稿获中央宣传部、团中央、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央台联袂征文比赛奖;《保护媒体反腐》一稿在新华社瞭望杂志发表后被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版》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