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欧重磅长文∶我们正在经历一生才能遇到一次的巨变

这几天特朗普的关税大战,把整个世界都搅得天翻地覆,很多大佬都坐不住了纷纷发声。桥水基金的达利欧发了篇长文,他没有停留在关税的层面,而是从更深层次剖析了目前的局势。


稍微介绍下这个人。


雷蒙德·达利欧(Ray Dalio),1949年出生,美国投资界的大佬,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创始人。这家对冲基金是全球顶尖的,管理着上千亿美元资产,影响力不容小觑。


1975年,26岁的他在公寓里创立了桥水基金。早年生意差点崩盘,但他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原则”(Principles)的投资方法,靠数据和系统化决策赚钱,后来还写成书,卖得挺火。


他推崇“极度透明”的文化,桥水内部开会谁都能提意见,错了就认,靠数据说话。这套理念也体现在他的书里,劝人面对现实,别自欺欺人。


对于目前的乱象,总的来说,达利欧想说的是,关税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整个全球秩序的重组。他建议别只盯着眼前的“热闹”,而是要关注这些大周期的驱动力量,以及它们怎么互相作用。


比如特朗普的关税可能会短期刺激美国制造业,但长期看可能会削弱资本市场、恶化国际关系,甚至影响气候合作。这篇文章其实挺有深度的,但达利欧的风格一贯是大手笔、大视角,细节上可能有点模糊。


达利欧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正在目睹主要货币、政治和地缘政治秩序的经典崩溃。这种崩溃大约一生只会经历一次,但在历史上已多次发生,当类似的不可持续条件形成时就会重演。


更具体地说,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展开:


一. 货币/经济秩序的崩溃


当前的货币/经济秩序正在瓦解,原因是现有债务规模过大、债务增速过快,且资本市场和经济体依赖这种不可持续的高额债务维持。债务不可持续的核心矛盾在于:债务国(如美国)背负过多债务且持续举债,依赖债务为其过度消费融资。债权国(如中国)持有过多债务,同时依赖向债务国(如美国)出口商品以维持自身经济。


这些失衡必然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修正,而修正过程将彻底改变货币秩序。


在一个去全球化的世界中,主要参与者开始不再信任对方,贸易和资本的双重失衡变得不可调和。这种自给自足优先的“战争状态”在历史上屡次导致类似当前的问题。


说白了,全球经济现在就像个疯狂刷信用卡的土豪,买买买爽得飞起,但账单早晚得还。美国最夸张,欠了一屁股债还不停借新钱,2024年国债已经飙到36万亿美元,利息一年快1万亿,够买好几个小国了。


为啥敢这么造?因为它有“世界警察”的名号,美元印钞机开足马力,全球都得捏着鼻子认。反过来,中国这边手里攥着一堆美国国债,靠出口各种工业产品赚得盆满钵满。过去几十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可问题是,这里面其实是有个定时炸弹。


美国人借钱买中国货,爽了消费;中国卖货赚美元,顺手买美国国债,等于把钱又借回去。这循环听着挺美,但美国担心中国哪天不卖货了,手机、电池全卡壳;中国怕美国赖账,国债变废纸。说到底,就是个“谁也不信谁”的死局。


美国嚷着“制造业回流”,中国推“国产替代”,大家都想自个儿过日子,互不靠对方。


美国自个儿也不争气。几十年前,底特律的汽车厂、匹兹堡的钢厂,支撑起大批制造业中产阶层,但在资本追利的本性下,现在这些工作早已流失到海外。美国还得从“不太对付”的国家进口各种商品,日子过得不踏实。


偏偏这时候,政府还大手大脚花钱,2024年预算赤字2万亿,相当于GDP的8%。这账咋还?没人说得清。达利欧的意思是,这套全球经济的老玩法——美国借钱花、中国攒钱借——已经玩不下去了。


因此,现有的货币秩序将经历重大颠覆性调整,而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一进程的早期阶段,其资本市场和经济的深远影响将在未来逐步显现。


二. 国内政治秩序的崩溃


达利欧认为,美国国内政治秩序正在因教育、机会、生产力、收入财富水平及价值观的巨大差距而瓦解,现有政治体系无力修复这些问题。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右翼民粹主义者和左翼民粹主义者之间“不惜一切代价”的权力争夺。民主是需要妥协和对法治的尊重,但现在,美国的民主正在失效。


现在的美国国家内部,政治分裂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同群体像住在两个世界,彼此看对方不是“意见不同”,而是“道德败坏”。这种对立让政府想干点正事都费劲,政策三天两头打架,社会戾气越来越重。


拿美国红州和蓝州来说,两者的矛盾简直像两个敌国。支持共和党的人觉得民主党全是“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民主党则认为共和党满脑子“落后偏见”。这种撕裂不只是嘴上吵吵,早就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过去,政客们再怎么争,好歹还能坐下来谈。现在呢?妥协成了“背叛”,谁讲和谁就被骂“软骨头”。结果,政府运转像生锈的机器,预算案卡壳、国债上限扯皮,连修条路都能吵半年。202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重大法案不到往年的一半,政府效率低得让人抓狂。


要明白政治分裂后果有多严重,看看历史上的魏玛德国就知道。1919到1933年,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左派和右派在街头打得头破血流。左翼喊“工人革命”,右翼鼓吹“民族复兴”,双方都觉得自己代表正义,谁也不让步。


结果呢?政府换了16届,平均半年一换,经济政策朝令夕改,通胀把马克贬成废纸。1923年,柏林一个面包要2000亿马克,普通人买菜得推着钞票去。社会撕裂到极点,希特勒趁乱上台,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


现在的情况当然没那么极端,但苗头让人不安。


三. 国际地缘政治秩序的崩溃


达利欧认为,由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制定国际规则的时代结束了,美国领导的多边合作秩序正被单边强权规则取代。主要国家间的信任严重缺失,经济深度相互依赖与战略竞争的紧张关系形成不可调和的冲突,迫使各国优先考虑自给自足和安全保障。


大国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你好我好大家好”变成了“你防我我防你”。尤其是中美,表面上还做着生意,背地里却像棋盘上的对手,步步为营,针锋相对。


看看现在的中美博弈。美国担心中国控制了芯片、稀土这些命脉,哪天一翻脸,供应链就得瘫痪;中国则防着美国不停打压,这几年各种制裁、出口管制层出不穷。这种“谁也不让谁”的架势,早就不是单纯的贸易摩擦,而是赤裸裸的战略对抗。结果呢?全球化这张网开始撕裂,供应链被一刀刀切开,各国都想着自保,建自己的“后花园”。


四. 自然力量(干旱、洪水和疫情)的破坏性日益加剧


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正在上升,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冲击越来越显著。


核心矛盾在于: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加剧了干旱、洪水等极端事件的发生,而疫情等公共卫生危机进一步暴露了全球应对能力的脆弱性,这些破坏性力量的叠加正在削弱社会的稳定性和经济复原力。


雪上加霜的是,这些问题都指着全球合作来解决,现在却基本化成了泡影,全球合作越来越难。特朗普这种生意人,只能看到眼前三天的事儿,他哪管死后洪水滔天。


五.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变革性影响


AI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颠覆经济和社会结构,同时放大其他风险。核心矛盾在于:技术进步以空前的速度重塑生产力和权力格局,但其带来的收益分配不均和潜在失控风险,正在加剧经济不平等、社会紧张以及地缘战略竞争。


要明白AI的冲击有多猛,看看19世纪的纺织工就有点感觉。1810年代,英国纺织机普及,效率高得吓人,一台机器顶几十个工人。结果呢?织布工失业一大片,愤怒的工人组团砸机器,搞了个“卢德运动”。


数据更直白:国际劳工组织2024年报告,AI和技术自动化可能让全球2亿人面临职业转型压力,尤其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这场技术革命不是人人有份的盛宴,赢家通吃,输家可能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达利欧对最近局势所阐释的五大观点。


他没有简单归因,而是强调五种力量的交互效应——经济问题加剧政治分裂,地缘对抗放大技术风险,自然灾害又让所有问题雪上加霜。这种“系统性崩溃”的视角比单一维度的分析(比如只谈贸易战)更有说服力。他还善于用历史类比(如大萧条、帝国衰落),让抽象的理论有了可触摸的参照物,增强了可信度。


他认为,我们应聚焦于这五大力量的演变及其相互作用,不要被关税等吸引眼球的新闻事件分散注意力,而应深入理解驱动“大周期”变革的五大根本力量及其关联。如果只是停留在表象,很容易错失通过历史规律预判未来趋势的机会。


不过,他的观点也不是没有局限。


他的分析偏向精英视角,可能高估了普通人对宏观趋势的感知能力。比如,债务危机或AI颠覆对华尔街或硅谷是切肤之痛,但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物价上涨、找工作难的模糊感受。此外,他对未来3-5年的“转折点”判断虽然抓人眼球,但缺少具体路径,显得有些模糊,容易让人觉得“听了个大道理,但咋办不清楚”。


以史为鉴的话,当前局势是历史上无数次类似危机的现代版本。


货币、政治和地缘政治秩序的崩溃通常以萧条、内战或世界大战的形式出现,随后催生新的国内国际秩序——这一“大周期”在历史中反复上演,理解其阶段至关重要。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