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下午茶 | 寻迹伍连德的防疫史诗与陈志潜的乡村实践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及内科党总支、团委&青工部联合北京伍连德公益基金会共同举办第13期“内科下午茶”活动。北京协和医院的青年医务工作者们参观了伍连德故居,聆听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鼠疫研究室主任李伟研究员、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刘晓清主任医师和消化内科郑威扬副主任医师的主题分享,学习了中国现代公共卫生先驱伍连德博士和陈志潜教授的感人事迹。

图片

“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我衷心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以伍连德博士的一段自白开场,李伟主任带领协和青年医务工作者重温了百余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抗疫战争。1910年10月,一场鼠疫席卷中国东北,哈尔滨傅家甸成为重灾区,清政府紧急派遣伍连德赴哈调查。12月24日,伍连德通过中国近代首例疫尸解剖确认肺鼠疫病原体,旋即展开雷霆行动:将傅家甸划分为四个严格隔离区;逐户排查,并转运患者和密接者至防疫医院及由火车厢改造的隔离站;发明“伍氏口罩”保护防疫人员;在清廷的特批下,火葬露天疫尸。


1911年1月31日,此次鼠疫得到了有效控制,3月1日,疫情正式清零。4月,伍连德主持召开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这也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医学学术会议。次年,伍连德组建东三省防疫体系,创办滨江医院以践行“平诊疫防”的创新模式。这场科学防疫的壮举,不仅遏制了列强企图借防疫干涉我国主权的野心,更推动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破茧而生。伍连德提出的隔离消毒、专业培训、跨部门协作等防疫范式,至今仍闪耀着科学与人性的光辉。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郑威扬副主任医师将听众带回了百年前点燃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星火的现场。1917年,14岁的陈志潜陪同重病的继母赴法国驻成都领事馆诊所求医,诊所内精巧的器械、科学的诊疗流程与立竿见影的疗效震撼了他。1921年,18岁的陈志潜以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后,他放弃优渥待遇,赴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建中国首个农村卫生实验区。


1932年,陈志潜留美归国后来到河北定县,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卫生网。他培训了220名村级保健员,开展防疫宣传、井水消毒和急救;统筹乡级保健所,推行诊疗预防措施;设立县级保健院,引入现代医疗设备并培训医务工作者,全面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到1935年,以科学统筹、分层培训、全民健康教育为核心的“定县模式”已覆盖半数村庄,通过改良水井厕所、普及牛痘接种、革新接生技术,天花、产褥热等疾病锐减,新生儿死亡率锐降,而人均年医疗费仅0.05美元,被誉为“中国农村卫生体系奠基范式”。时任世界卫生组织首任总干事的A.Stampar教授曾向全世界大力推介“定县模式”。


“以先贤们为榜样,培养利他主义精神;在朋辈交流中共同进步,拓宽视野;不断总结经验,书以载道。”刘晓清主任医师勉励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掌握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论,像临床科学家那样思考,把每个病例视为群体健康的拼图,注重科技创新突破,组建跨学科团队,以临床问题驱动科研设计。


刘晓清主任医师指出,两位公共卫生先驱的职业生涯均与医生“终身成长”的培养要求不谋而合。伍连德博士在扑灭东北鼠疫后,继续创办滨江医院、推动国际交流,将个人的防疫经验转变为公共卫生体系的有效实践。陈志潜教授从协和学子成长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以跨学科的整合思维指导临床医学、社会学、医学教育与临床流行病学等研究与发展。医学的进步,需要多学科、跨领域的持续交流碰撞。

图片
图片
图片

▲演讲嘉宾,左起依次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鼠疫研究室主任李伟研究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郑威扬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刘晓清主任医师


“站在伍连德雕像前,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成长力量。”“卓越的医者,从不止步于治愈疾病,而要以系统思维重塑医疗生态。”参与活动的青年医务工作者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文字/张宁 阮戈冲 郑威扬

编辑/干玎竹 陈恔 

主编/段文利

监制/吴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