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住进麻鸭家,南漳易家湾村成生态旅游打卡点

AI划重点 · 全文约1417字,阅读需5分钟

1.湖北南漳县九集镇易家湾村的水域成为生态旅游打卡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师和游客。

2.麻鸭养殖户金国玉发现一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与麻鸭同游嬉水,已有十余年。

3.由于清凉河流域水质常年达Ⅱ类标准,南漳县被命名为“中国鸳鸯之乡”。

4.金国玉夫妇主动承担起保护鸳鸯、宣传鸳鸯的责任,搭建观鸟棚,用树枝、石块、油菜花等装扮河道。

5.随着鸳鸯与麻鸭共生现象走红,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得到发展,吸引了更多珍稀鸟类现身。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极目新闻通讯员 龚良杰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阳春三月,穿过湖北南漳县九集镇易家湾村的清凉河碧波荡漾,一群群色彩斑斓的鸳鸯与麻鸭同游嬉水。麻鸭养殖户金国玉拎着一桶玉米走向河畔,数百只麻鸭闻声聚拢,紧随其后的还有一群身披华羽的鸳鸯。这样的场景,在南漳县九集镇易家湾村已持续了十余年。

图片鸳鸯与麻鸭同游嬉水(唐风雷 摄)

“起初以为是普通水鸟,赶也赶不走,干脆让它们和鸭子一块儿吃食。”老金回忆,2007年他首次发现鸳鸯时,不到10只,每日多消耗几两饲料。随着鸳鸯数量逐年增加,如今高峰期一天需多投喂五六十斤饲料,“虽心疼粮食,但看它们毛色油亮、体态健壮,心里也欢喜。”

2021年,几位爱鸟摄影家沿着清凉河溯溪“打鸟”,在麻鸭群中一眼认出了鸳鸯。老金这才知晓,过来蹭饭十多年的这群“不速之客”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

鸳鸯对栖息地极为挑剔,被称为“水质检测员”。南漳县森林覆盖率超70%,清凉河水质常年达Ⅱ类标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使其成为鸳鸯的重要栖息地。2021年,南漳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鸳鸯之乡”称号。

图片鸳鸯与麻鸭同玩耍(唐风雷 摄)

实际上,老金夫妇也早已习惯了这些“漂亮水鸟”的存在。每年立冬前后,他们每天要到河里探望七八次,盼着“老朋友”如约而至。“去年是11月26日来了5只,12月底又来了15只。”50多岁的老金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辨出空中飞鸟的身份,站在河岸扫一眼就知道鸳鸯的数量。

而鸳鸯也早已习惯了这个“家”。麻鸭不再排挤它们,还让着它们吃食。它们也熟悉了老金夫妇的身影和声音,不再害怕和躲闪,“咯喽喽喽”一声召唤,便会从附近飞到麻鸭群来。“它们只认我们俩,若是生人靠近,十米外就惊飞了。”

图片鸳鸯与麻鸭同玩耍(唐风雷 摄)

得知鸳鸯身份后,老金夫妇更稀罕了,“把它们当宝贝看”,还自封名号“南漳鸳鸯鸟导(金导)”,主动承担起保护鸳鸯、宣传鸳鸯的活儿。在他们看来,鸳鸯寓意吉祥,能来这儿是福气。夫妻俩不仅积极学习护鸟知识,在通往河道的醒目位置张贴护鸟宣传语、观鸟提示牌,还特意搭建观鸟棚,用树枝、石块、油菜花等装扮河道,让摄影师拍鸟更出片。

“如今全国摄友慕名而来,都说这里的鸳鸯毛色最鲜亮!”摄影爱好者丁韩与老金家隔河相望,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画面中鸳鸯与麻鸭并肩戏水,宛如彩墨丹青。

图片老金用树枝、石块、油菜花等装扮河道(通讯员供图)

“很多画面我们肉眼看不到,但镜头能捕捉,非常有趣。”说起鸳鸯照片,老金夫妻俩满脸欣喜,迅速在手机上有目标地搜索微信群、朋友圈、视频号、抖音号。

图片老金分享自己拍摄的照片(通讯员供图)

“这个是去年一位武汉的女老师拍的,我觉得最好。”金国玉妻子吴清祖打开一个短视频炫耀。“我这里大片更多……”金国玉抢过话头,打开微信,30多个“鸳鸯”“爱鸟”微信群依次排列,每个群里都满是作品,其中已有375人的“国玉易家湾鸳鸯群”,群主就是老金自己。

随着“鸳鸯麻鸭共生”现象走红,易家湾村成为生态旅游打卡点,吸引了内蒙古、辽宁、湖南、河南等全国各地的摄影师和游客过来拍作品、赏鸳鸯。老金也抓住机遇,一来借摄影师之力,入驻各种爱鸟微信群,并建立自己的微信群,时常分享鸳鸯美照和动态信息;二来应观鸟人群吃住需求,将自家农舍改造成农家乐和民宿,提供便利服务。

图片鸳鸯与麻鸭同玩耍(唐风雷 摄)

“麻鸭养殖无意中为鸳鸯提供了食物来源。”湖北南漳清凉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张平介绍,鸭子排泄物滋养水生生物,吸引鱼虾繁衍,进而为鸳鸯、白鹭、黑水鸡等鸟类提供充足食粮,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近年来,当地通过湿地修复、禁渔护岸等措施,清凉河流域鸳鸯种群从20余只增至500多只,更令人惊喜的是,生态改善让更多珍稀鸟类现身:绿头鸭戏水,红隼盘旋捕食,白尾鹞掠过水面,普通鵟驻足枝头……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