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印度埋了多少雷?如果没有英国殖民,印度又会怎样?

很多人以为印巴冲突,是《蒙巴顿方案》的结果,按照该方案,英属印度按照宗教派别,被分为两个国家,于是就有了延续半个世纪的印巴冲突。

其实《蒙巴顿方案》只是英国多年“分而治之”的恶果,换句话说,1947年英国如果不搞印巴分治,或者说干脆直接撤离。那么接下来的印度应该会进入如下恐怖阶段阶段:

全面内战爆发,希望维持独立的土邦之间、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国大党和土邦之间,以及各地区的不同教派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教派之间的冲突。

结果必然是血流成河,尸山血海。

图片

然后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混战,如果没有单方面的优势势力胜出,英属印度大概率要进入一个四分五裂的进程,然后时不时的你打我一下,我报复你一下,今天的阿三哥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要搞明白英国是如何在印度埋雷的,还得从殖民时代聊起。

印度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叫莫卧儿帝国。

1519年,在中亚屡屡碰壁的帖木儿帝国后裔巴布尔,率军南下,拉开了第一次征服印度的序幕。

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到1529年,巴布尔占据了印度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庞大的莫卧儿帝国。

巴布尔在中亚四处碰壁,却能在印度如入无人之境,跟印度的分裂和涣散状态不是没有关系。

只是,强大的莫卧儿帝国也没能整合这种分裂,从基因上看,巴布尔是一个突厥化的蒙古贵族,草原文明出道的大佬们,多少对中央集权的都比较陌生。

莫卧儿帝国的制度是这样的:

经济上,,由专人负责征收土地税,负责征税的人的身份,有个专有名词,叫贾吉尔达尔。

同时,贾吉尔达尔还有另一个军事身份:用土地税供养私人军队,战时为皇帝效忠!

用大白话解释,其实就是将经济和军事分包出去,由包工头负责执行。

行政上,在各地设立总督,负责邦内的行政管理,司法监督以及征收其他税收。

皇帝们多少还是有点风险意识,所以对以上官员实行的是流官制,任期三五年不等,总督任期通常3-4年,且不得在本籍地任职,防止形成地方派系。

但是权力这个东西,一旦军权和经济特权相结合,按照我国给出的模板,分裂就不再遥远了。

随着莫卧儿帝国的不断扩张,尤其是跟南方马拉塔帝国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财政越来越紧张,对经济和军事的依赖,迫使皇帝不得不跟包工头——也就是贾吉尔达尔达成妥协:

即,用允许对方世袭,来换取对方对帝国经济和军事的支持。

又是熟悉的版本。

贾吉尔达尔开始世袭以后,逐渐形成了军事贵族,结果在帝国的地方机构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演化:

第一,贾吉尔达尔架空了总督,形成事实独立。比如十八世纪中后期,旁遮普邦的贾吉尔达尔成为锡克教宗教首领,在旁遮普建立了宗教性质的锡克帝国。

图片

锡克教士兵

第二,总督兼并贾吉尔达尔。1748年,孟加拉总督(纳瓦布)阿尔瓦迪汗击败比哈尔的叛乱贵族,剿灭了不愿服从的贾吉尔达尔,将贾吉尔达尔的征税权收归总督府,改派代理人直接征税。

孟加拉事实独立。

第三,贾吉尔达尔和总督形成联盟。十八世纪中期,德干高原的海得拉巴总督(尼扎姆),通过截胡的形式,授予贾吉尔达尔税收和司法特权,将贾吉尔达尔纳入海得拉巴行政体系,建立了事实上独立的海得拉巴土邦。

顺便提一嘴,海得拉巴土邦的独立,一直维持到印巴分治的1948年,前后将近两百年。

实际上,在这种制度的肢解下,在英国大规模殖民印度之前,曾经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就已经分崩离析,只剩下西北一隅了。

图片

上图中的马拉塔帝国,实际上是一个短暂联盟的土邦联盟,不久在英国殖民者以及和北方的战争中解体。

所以这种局面给英国人就造成了比较大的“麻烦”:

因为大家彼此独立,互不承认,所以你要想通过扶持一个代理人,来管理整个印度,就比较困难,这一点跟1840年以后的晚清大不相同,从1840年到1900年,西方列强想要从中国获取殖民利益,只需要打服清政府就行,一致协议下来,该割地割地,该赔款赔款。

英国人曾经扶持过莫卧儿帝国皇帝,希望借此来协调在各邦的利益,结果没人搭理,所以那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然皇帝你们不认,那只能跟各土邦的贵族谈了。

这一点跟北洋时代的列强各自扶持代理人,是如出一辙的。

所以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大体就形成了两套体系:

在英国直接控制区内,实行直接管理,由英国人任命管理,负责行政、征税以及军事各项政策。

对于其他土邦,则通过收买和支持,通过土邦上层的王宫贵族实行间接管理。

1857年的印度大起义,虽然是多年民族、经济、文化压迫的结果,但这次起义还有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原因。

英国人1848年在印度各土邦推行了一种新的政策:若土邦王公无男性子嗣,领土自动归英国所有‌。除此之外,英国人利用各种机会,加紧对土邦的蚕食。

1848年,萨塔拉邦被吞并、1853年,那格浦尔邦被吞并、1854年,占西邦被吞并,王公的世袭特权被剥夺。

在1857年印度大起义中大放异彩的章西女王(也叫占西女王),她的真实身份,是占西邦王公甘加达尔·拉奥的妻子。

这次起义让英国被迫改变了对印度的殖民策略,尤其是印度土邦贵族的反抗,直接让英国人放弃了对土邦的蚕食,转而采取另一种分而治之策略:

第一,在1858年发布《皇家公告》,承诺不干涉土邦继承问题,保留600多个印度土邦的自治权。

图片

第二,作为补充,扶持宗教少数派贵族控制土邦。

比如,在海得拉巴邦,印度教占主体,但王公是穆斯林,在克什米尔邦,穆斯林占多数,却扶持印度教王公。

这样一来,占人口少数的派别为了维持在土邦内的统治,就不得不依赖英国的支持。

当然客观上,印度教王公在他的邦内,必然会采取倾向于印度教的政策, 同样的,穆斯林王公们,也会在邦内推行符合穆斯林利益的宗教政策,结果就是加剧了内部的宗教矛盾,为后来的大仇杀埋下了仲子。

更长远的矛盾是,在1948年印巴分治时,一邦之上层贵族,自然倾向于加入跟自己信仰符合的印度或者巴基斯坦,但其邦内人群又是另一派别占多数,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在英国直接控制区域,能够操作的就更多了。

首先是公开扶持穆斯林贵族,因为整体而言,印度教信徒占多数嘛,你扶持少数,少数担心多数反对,就只能依赖于你的支持。

其次,引入“单独选区制”,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分开选举,固化身份政治。

类似的还有,在穆斯林占多数的旁遮普,扶持少数的印度教和锡克教农民,来对抗穆斯林地主们。

在南印度地区,则扶持泰米尔人来打压主张独立的婆罗门精英。

在种姓制度上,将复杂的印度社会简化为“婆罗门-非婆罗门-贱民”等级,人为制造对立。目的就是为低种姓和高种姓人群联合反对殖民统治制造障碍。

在分治手段上,孟加拉是个经典的案例。

曾经的孟加拉,是一个人口7800万(占英属印度1/3)的大邦,首府加尔各答,不仅是殖民地的经济核心,也是印度民族主义发源地。

按照1901年的人口普查,孟加拉总人口7850万人,其中印度教人口占比63%,穆斯林占比33%。

同时,也是受殖民侵略最严重,传统经济崩溃最严重的地区,最神奇的是,在孟加拉,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精英居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从孟加拉酝酿出来的国大党,其1885年成立时,72名创始代表中有‌12名穆斯林,1887年,国大党发布一项决议,“印度人不论宗教,在立法机构享有平等代表权”。

绿色加黄色大致就是当初的孟加拉▽

图片

团结,就是力量,但这股力量,不是英国人希望看到的,于是就有了1905年孟加拉分治方案:

团结的孟加拉被英国人划分成东孟加拉和西孟加拉。

再将穆斯林占主体的东孟加拉和印度教信徒占多数的阿萨姆省合并,形成东孟加拉阿萨姆省。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操作,合并前的阿萨姆省只有600多万人,其中穆斯林占比只有15%,印度教和本土教派占比70%,合并以后,东孟加拉阿萨姆省的穆斯林占比达到55%!印度教和本土教派人口则被稀释到45%!

从一个印度教省份突然就变成了穆斯林主导省份!

有人可能会问了,反正都是殖民地,印度教主导的省还是穆斯林主导的省有区别吗?

这个区别太大了!

因为按照后来实行的“单独选区制”,穆斯林占比多数,就意味着不论是在议会名额分配还是在基层官员任命上,穆斯林席位都要按照人口占比成为多数!

在税收和经济政策上,穆斯林也会获得更多的倾斜和优势!

同样的,西孟加拉也被独立成为单一的省份,印度教徒占82%,穆斯林占17%。

你看,一个原本相对平衡的孟加拉,就这样被分别划分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占多数的两个省份。

原本没有那么激烈的内部矛盾,也在资源分配一边倒的情况下,出现极端化。

不仅如此,为了抵消国大党的影响,英国人还在孟加拉扶持了全印穆斯林联盟(1906年),从此拉开两大党派在英属印度的斗争,也为后来的分家埋下伏笔。

图片

除此以外,单单在阿萨姆省,英国人就不止埋下一个雷。

阿萨姆省的原住民是阿萨姆人,属于从云贵高原过去的傣族的一个分支,占当地人口比例35%,另外波多族土著占比20%,然而1839-1900年,英国从比哈尔、奥里萨和孟加拉迁徙‌600万低种姓印度教徒‌到阿萨姆省充当茶园苦力。

孟加拉分治以后,阿萨姆省和东孟加拉合并为一个省区,大批东孟加拉的穆斯林被迁移到阿萨姆,尽管1911年该省重新被解散为两个省,但截止到1947年,阿萨姆省的穆斯林占比,已经从1905年的不足4%,增加到1947你啊的24%,2021年升至‌34.2%。

1901年——1931年,阿萨姆原住民土地占有率从65%降至28%。

‌生存空间的压迫,资源和经济上的分配不均,导致阿萨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酝酿出了“阿萨姆分离主义”的运动,甚至发展出“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波多民族民主阵线”这样的武装组织。

移民和原住民,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三方在资源、文化、语言、经济上的诉求,成为当地不稳定甚至大打出手的主要根源。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昔日的大英帝国。

孟加拉只是一个典型,在英属印度,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通过扶持少数族群,打压多数族群,固化身份标签,迁移人口稀释原住民比例,行政区域重新调整,将一个原本就缺乏民族认同的英属印度,肢解的支离破碎,一盘散沙。

换句话说,1948年的印巴分治,是大英帝国实力衰退的结果,而不是印度上下的集体诉求。

在英属印度,要求独立的,主要是代表上层利益的精英阶层,比如国大党和穆联盟,和英国人长期合作的各土邦王公们,原本就没有“统一”的概念,更不想放弃自己的利益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印巴分治的时候,他们更希望维持独立,或者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以继续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

海得拉巴邦面积21万平方公里,与我国湖南省相当。总人口1700万(‌85%印度教徒‌,12%穆斯林),尽管邦内以印度教徒为主,但该邦的尼扎姆(相当于国王,世袭统治者)却长期属于穆斯林。


海得拉巴根据《1935年印度政府法》第7条,宣称土邦有权选择独立,主张海得拉巴作为“英联邦内与印度、巴基斯坦平等的自治领”。

为了获取外部支持,海得拉巴甚至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独立申请、游说巴基斯坦(签署秘密军事援助协议)和葡萄牙,甚至愿意贷款2000万英镑,以获取英国的支持(被拒绝)。

海得拉巴之所以有这个底气,除了资金实力雄厚,手里还握有四万军队,外部还有阿拉伯国家的道义支持,然而‌1948年9月13日,印度军方通过六天的军事行动,以四万死亡的代价,结束了海德拉邦的独立梦想。

吞并海得拉巴以后,印度深的宗主国精髓,于1956年,将海得拉巴按照语言区别,拆分成为安得拉邦(泰卢固语)、卡纳塔克邦(卡纳达语)和马哈拉施特拉邦(马拉塔语)。

瞧瞧,是不是跟1905年拆分孟加拉如出一辙。

你以为就这么结束了嘛,想想孟加拉当年的分治的结果是什么?

没错,既然按照身份标签划分行政区域,那就必然会有新的排外思想。

1982年,在安得拉邦成立了“泰卢固之乡”党,该党认为国大党不能维持他们泰卢固人的利益,于是喊出了“泰卢固人自尊”的口号,天天跟执政党对着干!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并没有,在安得拉邦内部,由于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调配不均衡,位于内陆的特伦甘纳地区在经济上支持了沿海的发展,却在政治和经济上得不到回馈,于是操着共同语言的特伦甘纳地区又开始要求独立建邦。

自1969年以来,特伦甘纳地区多次爆发抗议活动,时不时就来一波绝食抗议,搞的印度政府不厌其烦,只能满足特伦甘纳的诉求,2009年12月10日,特伦甘纳成为印度第29个邦。

图片


再说马哈拉施特拉邦‌,该邦以马拉地人为主,1966年,该邦成立了“湿婆神军”党,鼓吹“马哈拉施特拉属于马拉塔人”,并且不断引发排外暴力行动。

除此以外,在卡纳塔克邦,有一个城市叫贝尔高姆,卡纳达语人口占60%,但马拉塔人控制经济,结果两个邦为了争夺该市的控制权,长期争斗不休,2006年甚至演变成骚乱,导致十余人死亡,双方谈了几十年,到现在也没谈出个结果。

海得拉巴一分为三,然而三个邦各有各的问题,旧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层出不穷。

有人可能会说,人家也就是打打嘴炮,搞搞地域攻击,又不是真的要闹独立,不算什么大问题吧,毕竟在咱们国家,某省排外思想,地域黑等言论不是屡见不鲜么?

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本质上的区别: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上海人可以不喜欢河南人,但他们不会阻止河南人去上海务工,市政府更不会限制河南人在上海开店投资做生意、分享上海发展的红利!

上海的开放繁荣,本来就是内地诸省助推的结果,所以发展起来的上海,自然也懂得投桃报李,通过“财政支付转移”,对其他省份的发展给与支持。

在印度,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事情。

言归正传,海得拉巴因为距离巴基斯坦比较遥远,独木难支,所以6天就被搞定。

位于印巴交接处的克什米尔就没这么好运气。该邦77%穆斯林,20%印度教徒,统治者为印度教大君哈里·辛格,一开始寻求独立,遭到底层穆斯林抗议,转而寻求加入印度,引发印度出兵,结果演变成第一次印巴战争。

时至今日,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悬而未解,成了南亚最大的领土争端问题。

好,现在让我们清理一下脑回路,进入下一个话题。

印度实行的是联邦制,跟美国、俄罗斯差不多,邦作为印度中央政府下属的一级行政区域,拥有很大的行政自主权。

美国联邦政府管不了州,印度政府也管不了邦,除了在外交、国防、军事上具有代表性,具体的地方事务,全部归邦自己管理。

这种模式放在美国没什么大问题,因为美利坚没有这么多民族成分,也没这么大的语言、文化差距,经济差别也没这么大。

放在印度,那问题就大了。

大家本来就没认同感,治理上还各自为政,反过来这种制度又强化了彼此的不同和对立,咱本来就不是一家人,我的资源怎么可以给你调配?你的人又怎么能来我的地盘挣钱?

印度的这些年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殖民体系松绑的反弹,就好比一个从不学习的孩子,一旦决定好好学习,稍微用点心,就能从十分提高到五十分,但如果想要攻克复杂难题,或者说想要突破及格线,那就不仅需要学习态度,还需要学习方法,研究解题思路,某种程度上还需要一定的天分和悟性。

这才是印度想要打破瓶颈,向上层突破的最大障碍。

聊了这么多,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就摆在了台面上,有人说了,老张你说了这么多,似乎把所有的过错都放在了英国殖民的问题上,难道说没有英国人的殖民,印巴就不会分裂,印度就不会存在这么多问题吗?

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这样的:

首先,印度次大陆作为一个封闭的地区,虽然历史上有过几次统一,但这种统一是建立在武力强大之上,印度,从来就没有从文化和经济上实现过统一。

就好比,罗马帝国曾经统一了地中海几百年,拜占庭帝国更是将今天的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以及南欧放在一起统治了近千年,奥斯曼土耳其从1453年就开始统治中东,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共统治了近五百多年,换句话说,中东今天的多国形态,连一百年都不到。

难道有人会觉得地中海沿岸天然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吗,有人会觉得马其顿希腊和土耳其应该统一吗?

还说说有人会觉得,中东世界包括土耳其在内,自古以来应该回归奥斯曼土耳其那样的统一?

印度各地区的文化差异,比今天的阿拉伯国家间差距还要大,难道有人会觉得阿拉伯世界应该或者必须要统一吗?

没有,如果有人这么觉得,大家只会觉得此人脑子有问题。

同样的,回归到印度这个问题上,尽管这个地区历史上也有过几次统一(主要是地形封闭,区域内缺乏对手),但文化上从来就没有形成统一认同。

同一民族,宗教信仰不同;

同一宗教信仰,语言不同;

同一个语种,地区发展又不认同;

即便是在印度教内部,种姓制度也将阶层割裂固化。

如果不是英国人的殖民,印度甚至都难以形成“我们是一家人”的应激反应,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强行组装。

顺便说一个冷知识,在印度历史上,真正由本土民族建立的统一性帝国,只有三个: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以及马拉塔帝国。

黄色区域为马拉塔帝国(马拉塔联盟)▽

图片

所以,我的结论是,印度次大陆原本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也缺乏长期统一的内在驱动,而英国的几百年殖民行为,以及分治手段,一方面激发了这片土地“印度人”的概念,另一方面又通过分治手段,强化了这种内部的分裂和对立。

1857年印度大起义以后,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被分为13个省,有印度总督直接管理,另有大大小小700多个土邦(占总面积五分之二),由土邦王公代为管理。

直接的殖民统治,经济上会更快融入西方,实力也会比土邦强大,同时受西方文化同化更快,因此更容易酝酿出民族主义,实际上不论是国大党还是印穆联盟,都是诞生于直接管理区,不论是甘地还是真纳,都曾在英国接受教育,不论是印巴的分治,还是印度对其他土邦的兼并,都是由直接管理区主导进行的。

一个比河南省面积还要大的海得拉巴邦,拥有四万军队,却在印度的进攻下只坚持了六天,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即便是在未来,一旦印度中央政府力量减退,或者经济停滞、内部矛盾激化,印度依然存在很大可能回归邦国林立的时代,印度现在的统一,靠的是力量而非文化认同!

一半的国土都存在独立倾向▽

图片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英国人的殖民,印度大概率会继续维持一盘散沙的状态,从莫卧儿帝国偏居一隅以后,印度的各邦之间会相互竞争,然后通过几次类似于欧洲三十年战争那样的博弈,最终形成几个单一民族占多数的国家格局。

比如,旁遮普锡克王国‌、‌孟加拉苏丹国‌、‌马拉塔联邦‌、‌泰米尔纳德‌等,类似今日东南亚或者欧洲的多国并存局面。

局部冲突可能会发生,但比肩印巴分治以来的种族屠杀和内耗大概率不会有,沿海地区搞不好还会出现几个强劲的发展中国家。

大家各安其命,本就是最合适的结果,英国人在印度埋下的最大的雷,就是将一个原本各自独立的区域强行捏成一个国家,有意思的是,原本文化上更趋同的阿拉伯世界,却在1916年被英法强行肢解,然后发展出多个阿拉伯国家。

统一的印度和分裂的阿拉伯世界,矛盾的根源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