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合伙人”、民生“吹哨人”、服务“手艺人”,他们,是行走在东兴区的社会基层治理力量。
近年来,东兴区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探索构建“体系化+数字化+社会化”的治理新模式,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多元参与,将民生痛点转化为治理亮点,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基层治理创新路径。
社区“合伙人”
让社会资源流动起来
近日,在金牛社区“甜城宝贝屋”内,孩童们或各自玩耍,或在家长的陪伴下阅读图书。“我家就在‘甜城宝贝屋’的旁边,这段时间每天都会带孙儿来玩一会滑梯或者看看图书,还参加过几次公益活动,孩子玩得开心,我也学到了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居民王先生说。像这样的甜城宝贝屋,在东兴区有19个。
另一边,在东兴区西林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二楼的活动室内,凌大姐正和姐妹们排练节目。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她们翩翩起舞,身姿轻盈,笑容满面。排练完毕后,她们便来到一楼的西邻食堂,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丰富的早餐,闲话家常,十分惬意。
近年来,东兴区通过搭建社区“大党委”、社区“亲邻合伙人”等平台,整合“双报到”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通过“资源超市”模式,精准匹配供需,链接“甜城社工”等社会组织开设“甜城宝贝屋”、养老服务“中央厨房”、助餐点;链接辖区企事业单位,盘活“错时停车位”;链接物服企业盘活小区架空层等,营造“记忆回廊”“艺术空间”“共享工具屋”等。
同时,推行“时间银行”“公益积分”等制度,设置“以服务时长换服务时长”“以服务换权益”等规则,形成“社区公益反哺商业发展”良性循环。联合龙湖等物服企业探索开发“U享家”等小程序,实现居民物业缴费、生活购物等“指尖对接”无缝高效。借助“微东兴”等平台,线上发布治理项目,吸引7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与。
民生“吹哨人”
织起一张民情网
52岁的陈师傅家住金牛小区,他是这个小区的一名联户“哨兵”。“平时会关注我们小区的孤寡、残疾人群体,还有孩子们,一旦发现上述人群的异常情况,我会及时跟社区汇报,最快时间解决他们的困难。”
近年来,东兴区组建起“1个网格+1名专职网格员+N名网格哨兵”民情收集网络。发动离退休老人组建“银发哨兵”队,在“晨练晚舞”中收集老年群体诉求;引导外卖快递小哥组建“骑手哨兵”队,通过搭建“骑手友好型社区”“甜城港湾”等平台,收集安全隐患“随手拍”。
以每20户1人为标准推选“联户哨兵”,通过“过上过下”、拉“家长里短”等方式收集居民建议意见。建立“三色哨”分级响应机制,“绿色常规哨”交由专职网格员会同网格内资源力量进行协调处置,“黄色应急哨”移交社区专题联席会议协商平台进行处置,“红色攻坚哨”提交街道办事处,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搭建平台进行解决。
服务“手艺人”
让治理成果亮起来
“大爷,您把菜刀先放这里,等下您理了头发再过来拿。”近日,东兴区起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市爱心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来到东兴区玉都花苑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居民的欢迎。此次志愿服务活动包括义诊、义剪、磨刀、按摩、口腔检查和眼科检查等。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分工明确,细心地为居民们提供各种服务和咨询。
在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工作中,东兴区寻访能人巧匠,让社区治理“活起来”。通过深挖社区隐形资源,分类组建技术专长型、生活服务型、文化艺术型、新兴领域型四类社区服务“守艺人”人才库,推动社区服务从“基础保障”向“精准供给”升级。通过技艺赋能惠民生,让社区服务“暖起来”。聚焦居民急难愁盼,着力延伸服务链条,开展磨刀、补胎等小修小补便民服务、名师义诊服务,为独居老人提供家电检修、健康体检、免费送餐等服务,为残疾人提供手工艺品制作等技能培训。
在各个社区,东兴区聚焦文化技艺传承,相关部门组织举办“名师讲堂”“技艺展演”等文化活动,手绘营造社区文化场景,推动传统榫卯工艺、手工剪纸、板板桥油炸粑、烙画扇等17个非遗项目进社区。
东兴区针对技术专长型、生活服务型、文化艺术型、新兴领域型四类人才,对应设置“项目顾问式、服务积分兑换式、文化品牌共创式、社会治理合伙人式”参与形式,量身制定“授予‘社区智库专家’称号、优先获得社区商业资源、提供创作空间+作品收益分成、给予政策试点优先权”等激励机制,成功打造“雷昌根调解室”“李有生剪纸工作室”等特色品牌20余个。
“资源联享、问题联治、服务联动”新格局,正推动东兴区全域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社区服务更加“接地气”、更具“暖色调”、更有“人情味”。
东兴区的实践表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群众生活的点滴之中。将创新融入基层治理血脉,“党建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就一定能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图景,让党旗在服务群众第一线高高飘扬。
编 辑:谢晓明 王希倩 高 静
责 编:逄大海